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史通信     
编辑同志:您好!我不是专门的农史研究人员,但对于贵刊则是每期必读的,从中可获得十分丰富而广泛的知识。读贵刊,总使人处于一种满怀兴趣的兴奋状态。作为读者,我是真诚地希望自己所喜爱的刊物越办越好的,这正如足球迷对足球队员的要求一样。这次有意地给贵刊挑了一些刺,望勿见怪。当然,我讲的也极可能充满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农史通信     
编辑同志:你们的《农业考古》我从创刊号到去年第2期都看过了。同国内不多的几种农史专刊相比较,贵刊是颇具特色,办得较好的。我很喜欢它,因而想提点意见:如果问我们考古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毫无疑问是“古为今用。”那么作为“农业考古”,就要能对今天农业的发展起到指导、参考借鉴等积极作用才好。故而,应把考古重点放在被考证物的形成、发展、衰亡的原因和机制上,放在被考证物对历史、社会、生产、自然等的影  相似文献   

3.
农史通信     
敬爱的编辑同志:由于您们的大力支持,拙作《葡萄何时引进我国?》自在贵刊登载后受到多方面重视和鼓励。我省农史研究会己吸收我为会员,我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己将此文收入县志附编,上月初,我接受了《河南日报》记者和《中国科技报》记者的采访,于此我向贵刊再次表示感谢和致意。  相似文献   

4.
农史通信     
文华同志:接读惠书,欣悉今年乃是《农业考古》创刊十年,可喜可贺!《农业考古》10年以来,出版20大本,达1000余万字,煌煌巨制,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学术成就!真是值得好好地庆祝一番。送嘱寄上贺词一首,请指教!容撰写《殷代农业》一文,一俟定稿,当即奉呈请教!匆上,顺祝撰安!胡厚宣敬上  相似文献   

5.
农史通信     
陈先生英鉴盛会圆满成功,先生自当稍事休整放松,以效古语文武张弛之道。《印加耦耕影象之笔录》奉上,其意除传扬国外耦耕信息外,或可启示学者注意利用现代大众文化媒体,处处留心皆学术。另篇有关秦中农家“无柄拖犁”的文章正在制作之中,此物故老无闻,形制又绝对原始,这种农具发展中的“悖出”现象,实为传统农具生命力自强不息的表现,于农史多有启迪。第三篇南昌会隙未及接谈:窃谓王祯图谱中唯“推镰”最不可思议,推而  相似文献   

6.
农史通信     
主编台鉴:二十二日赐示今日收到,欣悉尊况一切佳胜,总算苦尽甘来,得以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也是人生乐事。台旆日本讲学之行,尤感欣慰!日本学界对于中国农业考古想甚感兴趣,此一年轻学科在短期内取得如此成就,彼方定亦感到,否则亦不邀请作东瀛之行矣。吾兄谦抑,认为与日本农业考古工作差距甚大,此事亦须一分为二。东渡归来友人常谓日本考古工作相当深入细致,然亦有谓其陷于繁琐者。再者遗迹遗物有限,学者田野实践经验不足,亦其所短云云。据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垃圾堆中可找到电视机与汽车,国人深感诧异;然中国  相似文献   

7.
农史通信     
主编同志:《农业考古》涉猎甚广,不愧是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在学术界影响不小。由于并不着意研究这类问题,我并非每期都看。但就看到的几期讲,获益不浅。农业起源问题是农业考古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国外,这一问题早已得到重视。在国内,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应与环境考古结合起来。如:认定某一农作物起源于某一地区,应首先在这一地区的遗址中找到这一农作物的祖本,这就需要对这一地区遗址地层中的孢粉等进行分析。否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再如对农业工具的研究,人们一发现石镰等,就把它与农业工具  相似文献   

8.
农史通信     
文华同志:您好! 在京匆匆一见,如今您寄来当时的照片,更体会那短暂的相识中气氛那么融洽美好。真谢谢您! 《农业考古》杂志很有份量和学术价值。我读了“秦农具”和古人灭蝗的经验,学得许多东西。只可惜现在这样认真的以治学精神办刊者不多了。  相似文献   

9.
农史通信     
杨宏道伯伯:您好!我自1983年由学校毕业后,没有得到升学的机会,使我很痛苦。1984年又因别人误伤而造成终身残废,我算是个被生活所遗弃的人,曾经因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终日躲在家中不敢抛头露面。后来我看到一篇关于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文章,使我激动、兴奋,激发我生活的勇气。我应该振作起来,干一番事业。有位友人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我学习兽医,可我在这偏僻山村向谁去学习呢?可巧,我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农业考古》和《历代兽医验方精选》的广告,真是喜出望外,立刻订购1986年两期《农业考古》和《历代兽医验方精选》,它激起我学习  相似文献   

10.
农史通信     
《农业考古》编辑部同志们: 承惠赠你们主编的《农业考古》,非常感谢! 这一刊物,内容充实,讨论活跃,几年之间,居然出了八厚本,洋洋巨观,殊为钦佩! 我解放前,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发表过《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日本贝冢茂树等《古代的帝国》一书曾大量征引),《气候变迁及殷代气候之检讨》(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一文殷代部份,即引用敝说)及《卜辞中关于雨雪之记载》等文。解放后,曾发表过《殷代农作施肥说》、《殷代农作施肥说补证》,《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及《殷代的冰雹》等  相似文献   

11.
农史通信     
×老: 惠书暨照片收到,谢谢。所云有人以为农史学会不宜吸收历史工作者一事,弟在广州时惜未闻及,否则必借适当场合予以驳正。农史界目前  相似文献   

12.
农史通信     
文华兄:您好!龙年大吉。元旦刚过就收到您赠阅的《农业考古》,匆匆浏览一遍,很为它内容之丰富,涉及学科的广泛,作者遍及国内外而高兴。文艺界很早就有一个大型刊物《收获》,深受群众喜爱。《农业考古》可与之相媲美。学术刊物之中篇幅之大要数《农业考古》了。一年两大册问世,并多得各界好评,可见主编及各位编辑先生组稿、审稿有方,为此付出了艰辛的  相似文献   

13.
农史通信     
主编同志: 您好!寄来《农业考古》收到,谢谢。刊物内容丰富,办得很有特色,可给读者增加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知识,并增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信心,是可喜可贺的。你们在这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是有深远意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盼能加强联系,并能得到你们的大力支持。敬祝大安中国农学会陶岳嵩 84.3.7.  相似文献   

14.
世奖同志: 没见过面,但从根蟠同志等处听到关于你的情况。看了你的论文,更加高兴。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很值得讨论,因为这是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问题,因而至关紧要,特别是近年来有一股“照搬风”更加显得这个问题的紧迫。因此通篇探讨的主题是正确的。卒读全文后,感到有些问题值得研究,不拿你当外人,直说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诸同志:承寄《农业考古》,谢谢!内容新颖活泼,近五六年来,江西博物馆诸同志,为着探索农业考古,足迹遍全国,备极辛劳,终于得出良好的成果,仅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付教授张寿祺编辑同志:所寄《农业考古》三册均收。阅来,欣喜至极。刊物插图清晰,编排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着十足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人更觉中国农业历史之悠久、中华民族的伟大。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编辑部: 多次拜读《农业考古》之后,我们认为贵刊办得很好,各期内容全面而又系统;有大块文章也有精悍小品;既有概论,又有专论;既有古代农学遗产的继承,又多新资料的发掘;大至农业地理,农业气候,小至一张图象,一片化石,疏证、考释,推陈出新,真如百花园里满目缤纷,为我们喜闻乐见。尤其是有关各个历史阶段的农业史、重要农具、作物、科技等等综述性的文章,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参考价值更高。这就从一个重要方面填补目前史学研究里经济史研究较差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编辑部:我单位收到了你处《农业考古》订购单,通过目录可以看出对我们的工作是大有禅益的。借鉴古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知识,用长期的眼光来进行目前的区划工作,贵刊不失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资料。我们决定从创刊号起每期各订五份。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同志们:见到《农业考古》第二期,谢谢你们的编辑工作。我一直对农业考古有兴趣,现在能有这样一个专门园地,我很感谢你们的开拓工作。尤其是现在有些考古工作者尚未认识到这一专题的重要性,你们的工作就显得难能可贵。目前,国外的农业考古搞得十分活跃,有许多理论、经验和技术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从时间上看,我们大约落后人家一个世纪。欧洲最早于十九世纪中叶就认识到农业考古的重要性了。可是国内有些人对这一专题的研究还很不以为然,认为考古就是瓶瓶罐罐分期排队。  相似文献   

19.
主编同志并转《农业考古》编辑部:从已出三期看,《农业考古》在编辑方针上体现了“古为今用”和“大农业”观点,发表的文章体现了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又密切联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加以图文并茂,还有普及性讲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农史人物介绍》等,在农业院校师生中很受欢迎。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进行了学农爱农和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纯学术性论文的框框,作到了研究农史与普及农业史知识相结合,取得很大成绩,谨向贵刊表示祝贺。我这两年从事农业区划工作,感到农业区域形成的历史很重要,必须从空间布局与时间演变两方面进行研究。贵刊的任务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资源和区划,是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考古》主编同志:我因偶然的一个机会,从我的学生那里见到你们出版的《农业考古》,喜出望外,爱不释卷,干脆就借了回去。实在说,我对《农业考古》是爱上了,希望能成为她的忠实读者。农业上经常有所谓杂交优势,其实学术上也何尝没有这种现象!拜读大著之后,常敬慕你们的幸运,经揉合农学、考古与史学于一炉,创一新格,已为中外学术界所注目,以后必有煌煌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