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春小麦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小麦高产栽培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密度、施肥处理下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一生中植株体内氮素含量在苗期至分蘖末期最高,为3.10%左右,此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下降,到完熟期下降至一生中最低值。春小麦全生育期中氮素吸收高峰在拔节至孕穗期,且在不同密度和施肥处理下,高密和高氮处理氮素吸收高于其他处理。春小麦一生中,氮素积累量与生育进程间符合S型曲线变化。各器官氮素的分配,生育前期主要以营养器官叶、茎鞘为主,生育后期则主要分配在籽粒中。叶片氮素的转移发生在孕穗之后,茎鞘氮素转移时期因不同处理而异,而穗部氮素转移发生在开花后。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钾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在不同密度和施肥条件下,对春小麦钾素的吸收、积累动态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全生育期内植株体内含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苗期至分蘖末期最高,到完熟期降至一生中最低值。春小麦一生中吸钾高峰在分蘖末期。且因不同密度、施肥处理表现一定差异。高密度、高钾肥处理吸收钾素相对较多,而氮磷钾平衡配施处理对钾素的吸收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经济产量最高。春小麦一生中钾素的积累量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3.
田间条件下,通过布置氮磷钾肥料基追分配试验,探讨了冬作马铃薯对磷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内的磷素浓度逐渐递减;茎在齐苗后15 d左右出现一个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块茎磷素浓度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齐苗后55 d左右,然后逐渐下降。非正常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磷素(P)0.62 kg;正常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磷素(P)1.02 kg。磷素在叶片中的分配率在齐苗后5 d左右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到5%左右;茎中的分配率在齐苗后5~25 d内分配率较高,随后逐渐下降;在块茎中的分配率随着生育进程迅速上升,说明块茎形成后有大量的磷素向块茎转移,块茎是磷素最终的贮存器官。  相似文献   

4.
高产夏玉米硫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产条件下,就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硫的吸收、积累及硫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测定分析。玉米植株相对含硫量在一生中呈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趋势。植株硫在吐丝前主要分配到叶片、茎秆和叶鞘中,吐丝后硫的分配重点则转向籽粒。玉米对硫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灌浆盛期。形成百公斤籽粒吸硫0.152~0.156公斤。籽粒中的硫有30.9%~46.52%来自于其它器官硫的再分配,向籽粒转移硫量最多的器官是茎秆和叶片。  相似文献   

5.
以春小麦两个品种内麦19和永良4为试材,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对春小麦群体库均形成与特性以及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籽粒体积(库容量)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籽粒干物重的增长(库的充实)随生育进程呈S型曲线变化;每穗结实粒数(库)与开花期群体干物质源的供应呈显著正相关。籽粒体积与灌浆速率及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说明扩大库容(籽粒体积),可以促进源的生产、运转与积累,提高籽粒重量。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来源不同的12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并按来源分成三组,分别为俄亥俄当代品种、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采用磷酸二铵种肥处理(0,150,300 kg·hm2),探讨了施肥对不同来源大豆品种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辽宁老品种磷素积累速率最大,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当代品种早,辽宁老品种晚.与对照相比,施肥提高了各品种的磷素积累速率,提高幅度,辽宁老品种最大,俄亥俄当代品种次之,辽宁当代品种最小.茎、叶片、荚皮及全株的磷素含量以俄亥俄当代品种最高,辽宁老品种次之,辽宁当代品种最低.施肥处理能促进大豆在生育前期对磷素的吸收,增加叶片、茎及全株的磷素含量,增幅以辽宁老品种最大,辽宁当代品种次之,俄亥俄当代品种最小.与对照相比,俄亥俄当代品种在150 kg·hm-2施肥量下的全株磷素含量最高,辽宁当代品种和辽宁老品种在300 kg·h-2以施肥量下全株磷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油菜器官间干物质分配动态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大量试验资料的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菜一生中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随生育进程连续变化的动态模型.并以收获指数作为遗传参数调节不同品种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预测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施肥、不同播期下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平均相对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糯玉米子粒产量及磷素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糯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苏玉糯5号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渝糯7号一次性基施P_2O_5150 kg/hm~2的处理子粒产量最高。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均逐渐增加;同一生育时期下,两个品种植株磷素积累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两个品种在各施磷处理下子粒中磷素占植株整体的分配比例均最高,达70%左右;雄穗和苞叶中磷素含量相对最低,各仅占植株整体含磷量的2%左右。植株磷素利用效率在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2O575 kg/hm~2处理下较低。综合两个品种产量、磷素积累和分配在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以基施和拔节期分别追施P_2O_575 kg/hm~2较优。  相似文献   

9.
汞在春小麦植株中的富集及转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汞(Hg)在小麦植株中的吸收和转运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Hg胁迫下重金属Hg在春小麦中的分布、富集及转移规律。结果表明,Hg迁移速率较慢,Hg胁迫下,根对Hg的富集吸收于春小麦生育期结束还未达到峰值。春小麦吸收的Hg大部分积累在根中,仅极少部分转移至叶和茎,未发现转移至籽粒。小麦根对Hg的富集能力较强,根中Hg积累量与土壤中H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499,P〈0.05);籽粒中Hg含量与土壤中Hg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磷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吉林省西部超高产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积累量有一定影响。施磷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可有效提高产量,其中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产量达到13 706 kg/hm2,较一次性基施处理高0.82%;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磷素积累量也相对较高,收获时期植株磷素吸收积累量为126.4 kg/hm2,高于其他各处理。从成熟期玉米植株磷素含量分配比例来看,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收获时期子粒中磷素含量占植株总磷素含量的68.99%,其他处理均超过70%;除子粒外其余各器官磷素含量所占比例均较高。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的施磷方式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但相对于磷肥一次性基施的方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适宜水氮管理模式,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开展大田试验,测定分析不同灌水量(W1:50 mm,W2:100 mm,W3:150 mm)和不同时期追氮(N1:孕穗初期追氮40 kg·hm-2,N2:灌浆初期追氮40 kg·hm-2,N3:孕穗期初期和灌浆初期各追氮20 kg·hm-2)下春小麦各生育时期根、茎、叶的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春小麦生长发育,根系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茎和叶C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各器官P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灌水量和追氮对春小麦根茎叶的C、P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同一追氮方式下,春小麦N含量、N/P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C/N值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C/P值不随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内稳性。在同一灌水量下,孕穗期和灌浆期分两次追施氮肥处理的N含量、N/P值最大,春小麦单株生物量和籽粒产量与N含量、N/P值呈正相关。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小麦地,在灌水150 mm时,孕穗期和灌浆期各追施氮肥2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保持化学元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可精确控制水分条件的水肥平衡场,在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条件下,研究了水肥耦合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条件下,春小麦灌浆期的光合速率不同,其中,增施有机肥的处理的光合速率高于不施有机肥的无机肥处理,且光合速率衰减率较小,表现出良好的产量潜力,尽管仅施化肥的处理在充足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衰减较自然水处理减缓慢,但却没有表现也明显的产量差异;光合速率不是增施有机肥处理间蛋白含量差异的原因。在自然降水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春小麦既高产又优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对两个春小麦品种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群体库源比值(粒叶比)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春小麦的经济系数均随密度和施P量的增加而降低;随施N量的增加,永良4号经济系数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但内麦19呈增加趋势.经济系数高,经济产量均相对较高。粒叶比随密度、施N量、施P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叶面积相近的情况下,粒叶比高的产量高。因此,在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下,实现源、库的协调是小麦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叶片单位面积负荷量(粒数/叶)与叶片单位面积有效生产量(粒重/叶)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范围内,采取优化栽培措施,争取形成较多的结实粒数(库容),并提高粒重(库的充实度),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栽培措施对旱作春小麦叶面积和光合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早作春小麦高产栽培提供试验依据,分别对赤峰、呼盟两地区早作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发展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春小麦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不同,但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光舍势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时间因地区而异,且因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存在明显的差异。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故保持孕穗期后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5.
灌水模式对春小麦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栽培的适宜灌水模式,比较分析了6个不同灌水处理(W1:二棱水+开花水;W2:二棱水;W3:拔节水;W4:二棱水+孕穗水;W5: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W6: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下春小麦光合性能、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性状及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灌二棱水、孕穗水或开花水的W1、W4、W5、W6处理明显增加春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灌二棱水和生育后期少灌水的W1、W2、W4处理明显增加花后旗叶胞间CO2浓度。灌水次数减少会显著增加旗叶SPAD值,并降低叶面积系数,其中以缺少二棱水的W3处理最为明显。灌有二棱水和孕穗水的W4处理明显降低抽穗至开花旗叶SPAD值,增加开花至灌浆旗叶SPAD值和抽穗至开花叶面积系数,灌开花水明显增加开花至灌浆旗叶面积。灌二棱水、拔节水、孕穗水、开花水明显促进了干物质积累,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了叶干物质积累量,并降低茎鞘干物质比例;缺少二棱水的W3处理最不利于叶、穗干物质积累,但提高了开花至成熟叶干物质比例;灌浆水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明显。二棱期至开花期缺少灌水的W1、W3、W2处理促进了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缺少二棱水明显降低穗粒数、收获指数,但增加千粒重;增加灌水次数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且以灌二棱水影响最为明显。综上所述,缺少二棱水对春小麦产量影响最明显,孕穗水、开花水影响次之,灌浆水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施氮时期对扬稻6号颖果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时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对扬稻6号颖果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增施氮肥(尿素)特别是孕穗肥能显著提高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施氮肥能明显影响颖果发育,提高粒重,而后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在颖果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增施氮肥能显著降低颖果的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但对支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增施氮肥特别是孕穗肥对淀粉体和蛋白质体的发育及结构均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改变籽粒中不同部位特别是腹部淀粉体和蛋白质的分布、数目和形状。与对照相比,淀粉体和蛋白质体的排列更紧密、相互间空隙较少、数量增加、密度增大,淀粉体形状多数呈晶状体。  相似文献   

17.
不同春生叶龄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兼顾冬小麦高产和抗倒伏的春季最佳追氮时期,设置品种、追氮期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2015-2016年以山农16(SN16)和石新828(SX828)2个品种为主区,2016-2017年以藁优2018(GY2018)、科农2009(KN2009)和石4366(SH4366)3个品种为主区,两年均以春3、4、5、6叶伸出时分别追施总施N量240 kg·hm-2中的50%氮肥(分别用N3~N6表示)为副区。在关键生育时期调查群体总茎数,成熟期调查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拔节至孕穗期一般以N3或N4处理总茎数最多,开花至成熟期一般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N5处理的成穗率最高;孕穗期至开花后24 d,N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N6处理的最小;大部分品种以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不同叶龄期追氮处理的重心高度则因品种而异;N4处理小麦基部第2节间最长,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最小,N3和N4处理的抗倒指数最低。抗倒指数和机械强度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节间直径、茎壁厚度和充实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叶龄期追氮对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小麦品种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且施氮处理间的差异一般不显著。石新828和藁优2018各施氮处理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另外3个品种N4处理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5个品种中除藁优2018以N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外,其他品种均以N4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均与N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春4叶期追氮产量性状最优而倒伏风险最大;春5叶期追氮的籽粒产量与春4叶期追氮的差异不显著,但其抗倒能力显著提高,可以兼顾高产和抗倒伏,因此,春5叶期为河北平原春季最佳追氮时期。在灌水条件常成为限制因素的该地区小麦生产中,春4叶至春5叶期根据水源情况灌水和随水追施氮肥,都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