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家蚕微料子病在我省暴发并迅速蔓延。1989年全省因微粒子超标烧种10O多万张,占全省年生产蚕种量20%左右,直接经济损失1千多万元。因超毒和烧种造成对环境污染,蚕种供需矛盾所增大的损失更无法估计。尽管我省1987年以来,家蚕微粒子病暴发,引起了行业专家、学者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控微除微的措施.但微粒子病不仅没有控制住,相反带毒面在扩大,病毒率在增加。以我市为例:1889年全市  相似文献   

2.
作为蚕种检疫的唯一对象——家蚕微粒子病,对蚕种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铜梁县蚕种场自1988年始发生少量超毒批以来,至今10余年,因微粒子病损失蚕种量达10万余张,影响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1992年,微病超毒烧种达6.5万余张,占制种量的64%,导致种场严重亏损.而1993~1995年,微粒子病超毒烧种率始终徘徊在当年制种量的14%~20%之间,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为了种场的生存和发展,1995年春蚕生产结束后,我场在对内部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全面整顿基础上,总结历年的防微经验和教训,以严格技术管理、强化责任为重  相似文献   

3.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胚种传染途径经过母蛾镜检、补正检查及饲育期间的预知检查等环节逐步淘汰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生产中的防微重点应放在防止饲育中的食下传染途径上。近年来,我场通过净化桑园环境、加强桑园管理、强化蚕室消毒防病等工作,防微效果显著,确保了蚕种生产的安全,蚕种质量大幅度提高(见表1)。笔者将近年来在场内蚕种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归纳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表1近年来西里蚕种场生产蚕种质量情况年别生产合格净种(张)带毒净种(张)带毒率(%)无毒净种(张)无毒率(%)2003年21 133 4 674 22.12 16 459 77.882004年15 028 3 000 19.96 12 028 80.042005年14 652 2 480 16.93 12 172 83.072006年20 923 1 176 5.62 19 747 94.382007年18 053 0 0 18 053 1001加强桑园虫害防治,遏制交叉感染,是提高防微效果的基础工作1.1牢固树立桑园防虫治虫就是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新观念微粒子病原除原(母)种带毒外,野外昆虫是重要的传染源。而家蚕与...  相似文献   

4.
微粒子病是家蚕微孢子原虫感染引起的蚕病,是蚕种生产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传染途径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是威胁蚕种繁育的毁灭性病害。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复杂的工作。我场某蚕种生产小组,2015年出现一定量的超毒烧种,造成一定的损失。该组痛定思痛,深入探索,严格管理,把防微工作认真落到实处,近年来取得良好成绩。表1是该组近年来生产蚕种的微粒子病检疫情况。  相似文献   

5.
自1989年起,铜梁县蚕种场开始发生微粒子病,至1992年微粒子病烧种率达到高峰,经济损失非常严重,1993年经过采取各种措施,微粒子病逐年下降,微病超毒烧种率在1997年已控制到0.65%.从多年的扑微工作中,我们认为截断胚种传染是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一环,原种带毒如果不截断,其他防微工作做得再彻底,也是前功尽弃.为此,我们改进了补正检查方法,提高了原种微粒子病检出率.1.改进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7.
<正> 一、建国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经下传染和胚胎传染而寄生子蚕体内所造成的一食种传染性病害、该病对蚕桑生产影响极大,轻则降低养蚕收入,重则全部失收,并严重威胁着蚕种生产,是一种列为国家检疫对象的蚕病。解放前,江苏省家蚕微粒子病危害严重,使农村蚕茧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蚕种监管机构,强化了蚕种检验,实行全部袋蛾集中镜检,坚决淘汰超毒蚕种,不断提高合格毒率标准,并制定了防微措施,落到实处,杜绝传染途径。从而至1954年起江苏省实现了母蛾  相似文献   

8.
原蚕饲育区在蚕种生产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发展蚕桑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的特点是生产发展快、效率高。但是 ,随着生产迅速发展 ,生产蚕种数量的增加 ,蚕种的带毒比例也积极上升 ,乃至毒率超标 ,导致大规模的烧种。究其原因 ,原蚕饲育区生产点分散 ,涉及面广 ,范围大 ,对防微措施落实难度大 ,微粒子病发生的机会就比专业蚕种场高得多。但是 ,只要领导、职工、蚕农齐心协力 ,把防微措施落实到实处 ,微粒子病也是可以控制的。为此 ,笔者对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有以下几点体会 ,仅供参考。1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1.1 思想麻痹 ,管理松散由于微粒子病在过去一段时期发生很少 ,对微粒子病的危害 ,有的技术人员和领导思想上不重视 ,特别是蚕农对该病的危害一知半解 ,在思想上采取侥幸心理 ,靠碰“运气”来对待是否会发生微粒子病 ,缺乏防微意识 ,防微措施松懈 ,即使有防微措施 ,管理上也松散 ,仅仅在表面形式上 ,防毒力度不足 ,不彻底 ,不到位。另外 ,受经济影响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质量意识 ,工作责任心下降等。1.2 原种带毒导致胚种传染原种带毒导致原蚕和普通种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给防微工作...  相似文献   

9.
崔世明  许锦忠 《江苏蚕业》1992,(1):31-33,46
<正> 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在种茧生产上呈现抬头蔓延的趋势。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已成为蚕种生产上的当务之急。我们海安蚕种场建场三十三年来,曾发生过两次比较严重的微粒子病。第一次是在1974年秋季,四个批次的蚕种,每批都有微粒子病,微毒率低的0.076%,高的达到10.5%,淘汰蚕种8000多张。第二次发生从1989年春种生产开始,检验到部分批次有微粒子孢子,个别批次微毒率超标淘汰,1990年春种微毒率急剧上升,淘汰原种6856张,普通种18610张,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和危害,1974年发生微粒子病为害后,我场分析了发病原因,采取了综合防微措施,使微粒子病得到  相似文献   

10.
陆再妮 《北方蚕业》2003,24(2):53-53
蚕微粒子病在传染性蚕病中与良种繁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蚕病中少有的检疫病种之一,是当前蚕种生产防治的主要对象.根据微粒子病发生、发展规律,防治关键在于杜绝胚种传染.近年来,由于我场严格贯彻蚕种选育管理条例和防微规范,严防食下传染,从而控制了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感染,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