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地区某水电站库区骆驼沟为大渡河的一级支流,2005年7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泥石流,彻底摧毁了进山公路,改造了与大渡河交汇处至以上1.6 km长的堆积区地貌,迫使骆驼沟改道,幸未造成人员伤亡。骆驼沟流域面积大,纵坡降缓,沟谷开阔,是一条比较成熟的河流,但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支沟垄龙沟距主沟沟口很近,且为一条典型泥石流沟,能够为主沟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大量固体物质来源;(2)主沟汇水面积广,可形成大规模洪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能将垄龙沟大量固体物质带到沟口;(3)强降雨因素。此外,从地形条件及物源储量来看,骆驼沟泥石流正处在发展阶段,对沟口公路干线、居民建筑物依然存在较大的威胁,但对水电站库容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
四川某水电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性质,分析工程建设以及竣工后该区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类型;对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滑坡涌浪、库岸再造、泥石流、库区浸没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价,并进行未来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3.
单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以往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和GIS技术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后的评价模型,在该模型中可以充分体现降雨作为激发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四川某电站库区泥石流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四川某电站库区的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方法对其中最易发的四条泥石流沟产生条件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并计算了它们的不同概率的泥石流总量,最后对该库区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评价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云南昆明东川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五个层次:即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危险度评价模型、灾害评价与减灾。根据泥石流的发生学原理,10个自然因子分别用于代表能量、物质和激发条件,以用于自然危险度评价,在评价时采用了权重模型和方根模型,野外泥石流调查资料用于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权重模型能更好进行自然危险度区划;4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代表性因子用于经济状况评价。二者复合后得到该区域综合危险度评价。根据综合危险度评价结果最重度危险区面积为133.7 km^2,79.0%的泥石流沟该区内;重度危险区面积580.6 km^2,19.8%的泥石流沟位于该区内;中度危险区面积723.9km^2,有1.2%的泥石流沟位于区内;安全区面积119.0 km^2,该区内无泥石流沟,表明分区结果符合实际泥石流分布。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了该区内泥石流减灾方案。 相似文献
6.
根据工程地质分析的方法对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库区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基本持征、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泥石流的危害做出了评价。对黄河上游工程建设中的泥石流分析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8.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耗散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因素等特征,使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也增加了其危险性评价的难度。近10年来,我国泥石流每年造成损失约33~36亿元,死亡数百人。由此可见,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并结合未来灾害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应对该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类8个评价因子并进行量化分级,再用层次分析法(AHP)给指标赋权重,最后用危险性评价模型叠置分析评价因子,进行雅安市危险度区划,将雅安市范围的泥石流危险性级别分为轻度(Ⅰ)、中度(Ⅱ)、较高(Ⅲ)、高度(Ⅳ)。[结果]宝兴县的Ⅳ区域占比(8.8%)最小,整体泥石流危险性最低。天全县危险性相对偏低。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的Ⅳ级都占比约20.0%,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居中;荥经县和汉源县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偏高,Ⅳ级占比约45.0%;石棉县的泥石流危险性最高,Ⅳ级区域占比高达57.4%,Ⅲ级区域占比高达24.4%。[结论]加强预防高度危险区的泥石流灾害能力,警惕较高危险区泥石流潜在危险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灾害监测,气象预报,植树种草)将雅安市泥石流危险性尽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四川阎王曲二支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王曲二支沟位于鹧鸪山隧道出口上游约380m处,为一老泥石流沟。隧道出口位于泥石流堆积体中,泥石流的暴发将对隧道出口及引道带来直接危害。因此,预测及评价该泥石流沟的发展趋势及危险性对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地质地貌演化分析,该沟仍具有再次暴发泥石流的较大可能性,危险性评价表明,该沟泥石流的危险度为0.50,属中度危险。根据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提出了以疏导为主的防治方案,并对隧道口直接受泥石流威胁的一侧采用一定的拦挡工程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并流区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带,是中国泥石流灾害频发地区。在分析泥石流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选取坡度、岩性、断裂、植被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通过对各评价因子归一、分级和赋权处理,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得到危险性区划图。研究结果与实际灾情吻合,可为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灾措施,制定减灾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是震区道路交通防灾减灾和重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之一.选取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评价因子遴选和权重确定,进行各条泥石流沟危险度计算,完成震区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1)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28条泥石流沟大部分处于高度危险以上、占总数的78.57%,极高危险区占总数的25%;2)饵沟、牛圈沟、磨子沟危险性最大,其次是高店子沟、马埝坪沟和一碗水沟;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方法,能较好地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并计算出泥石流危险度,具有一定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灾区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恢复重建和道路交通选线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的爆发势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因此研究该泥石流沟的动力学特征及预测评价其危险性对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确保工程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分析,初咱磨子沟再次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在对该沟进行实地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计算,并利用所选取的14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危险性做了定量评价。研究发现,该沟泥石流的危险度为65.75,属高度危险,研究结果可为初咱磨子沟泥石流防治工程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四川省石棉县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频发,通过石棉县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以一级分水岭为分界线,采用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方法对县城及周边地区34条泥石流沟分析,确定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逐一对研究区内的34条泥石流沟分析其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然后采用由点至面的方法得到了泥石流风险性分布图,进而确定了各风险区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石棉县城及周边地区泥石流以轻度危险为主,中度危险次之;泥石流承载体为高易损性,泥石流的风险性以中度风险为主,并有一定的分布特征。研究果可为该县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今后治理次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 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泥石流危险性,为泥石流多发地区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针对单一赋权法确定权重的缺陷,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中巴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主观和客观权重,再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以中巴公路沿线重点单沟泥石流为例,选取爆发规模、爆发频率、主沟长度、流域切割密度、流域面积、流域相对高差、主沟纵坡、24h最大降雨量、松散堆积物厚度、泥沙补给段长度比10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获取泥石流现场调查数据后,依据上述方法对该区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将计算结果与集对分析方法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属于中度危险的沟谷只有5条,占25%,说明该地区大部分泥石流危险性偏高。[结论]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