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枣品种果实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枣果实的含糖量(鲜枣18.68—35.28%)不但在各种水果中是最高者之一,而且其维生素 C(V—C)含量也是最高者之一,所以枣果实被称为“活维生素丸”。1987—1989年,我们对121份鲜枣果实、94份干枣果实维生素 C 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三年测定结果,对维生素 C 含量进行了分级,并对其果实发育期维生素 C 含量动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刺梨果实营养及其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梨属蔷薇科(Rosaceace)蔷薇属(Rosa)植物,是很有经济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新兴果树。果实中富含多种营养素,乃当今水果“营养珍品”。作者及其同事在我国营养学家罗登义教授研究基础上,于1981~1983年期间,对刺梨之乡的贵州,按不同地区生长的野生刺梨及移栽后果实中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并探讨了某些生化特性。 材料与方法 刺梨样品采集后,装入塑料袋内,封口、贮藏于冰箱内(7℃左右)供分析用。另将野生刺梨单株移栽到本院标本园,两年后取样分析。 维生素C、总酸(以苹果酸计)、胡萝卜素、总糖及还原糖按常规法测定。单宁含量按文献(何照范,1983)测定。葡萄糖、果糖含量按文献(张友杰,1977)稍加改进后测定。 相似文献
5.
中华猕猴桃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后熟过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要经过一个完熟过程或人工催熟处理。关于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国外对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有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适期采收的果实必须完成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食用品质。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我国,据1988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报道,全国栽培面积已有5万余亩,年产量达百万Kg。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种在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氨基酸、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后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碳水化合物变化探明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获得优质猕猴桃及其采后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为本院猕猴桃试验园栽植的‘LQ─8’和‘LQ─25’两个优良株系(1988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均从中华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选出。果实成熟度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从9月上旬起,定期测定果实成熟度,以确定采收期。果实采后用0.0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每袋装10个果,共80袋,封口后置于水果周转箱内。库温18°± 2℃ ,相对湿度85%。每隔 2天从中取出5袋分析1次果实营养成分,试验重复3次。 相似文献
6.
中华猕猴桃果实发育期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是猕猴桃主要产区之一,已选育出的大果型早、中、晚熟配套良种早鲜、魁蜜、金丰已进行商品生产,我国许多地区引种推广.试验连续观察了猕猴桃的生长情况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了解中华猕猴桃内在演变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中华猕猴桃果实生长期的管理要点、营养成分与果实适期采收的相互关系,为猕猴桃的商品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猕猴桃果实发育期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西是猕猴桃是主要产区之一,已选育出的大果型早,中,晚熟配套良种早鲜,魁蜜,金丰已进行商品生产,我国许多地区引种推广。试验连续观察了猕猴桃的生长情况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了解中华猕猴桃内在演变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中华猕猴桃实生长期的管理要点,营养成分与果实适期采收的相互关系,为猕猴桃的商品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8~9 a生79-2和秦美2个猕猴桃品种为材料,研究其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实的生长量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2次高峰期,79-2品种分别出现在5月20日到6月23日和6月16日到8月18日;秦美品种分别出现在5月20日到6月30日和6月30日到8月11日;2个品种果实的净增长量在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出现3次生长高峰,79-2品种出现时间,第1次,果实纵径、宽横径和厚横径同时在5月27日,第2次,果实纵径和厚横径都集中在6月9日,而宽横径在7月14日,第3次,果实纵径在6月23日,宽横径在8月11日,厚横径在7月7日;秦美品种出现时间,第1次,果实纵径、宽横径和厚横径都同时在5月27日;第2次,果实纵径在6月23日,宽横径和厚横径都集中在6月30日;第3次,果实纵径在8月4日,宽横径和厚横径都同时在8月1日;建议在该地区条件下施壮果肥的时期要求在5月中旬为最佳,同时要求在各个需肥期加强根外追肥2~3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中华猕猴桃营养丰富,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其鲜果在一般条件下极易变软腐烂,产地群众有“七天软,十天烂,半月之后坏一半”的说法。1983—1985年针对我厂猕猴桃自然损耗率较大造成产品成本太高的情况,我们进行了猕猴桃果实贮藏技术的研究,找到了一些适宜贮藏的条件。一、关于猕猴桃适宜贮藏的场所用荆条筐和纸箱盛放果实放入常温室内(温度17.5—21.5℃),三年的观察表 相似文献
11.
保护好果品中的维生素C,是加工部门的重要任务。由于维生素C自身不耐热,且易被光及空气氧化,因而果品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真空低温处理。一般来说,维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有相对稳定性。据资料报导,果品中维生素C的被破坏系抗坏血酸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李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测定了大石早生、龙园秋李、黑宝石、安哥诺4个李品种的果实生长动态,及其主要糖、酸、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李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糖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其发育早期,几乎没有蔗糖的积累,果糖含量也较低,而葡萄糖含量相对较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含量持续增加,葡萄糖含量增长缓慢,发育后期蔗糖显著积累。但不同品种含糖量差异较大,龙园秋李总糖含量最高,安哥诺次之,黑宝石和大石早生较低。不同李品种的各类糖含量不同大石早生、龙园秋李蔗糖含量最高,果糖次之,而葡萄糖含量极低;黑宝石以葡萄糖和蔗糖为主,果糖含量相对较低;安哥诺则以果糖和葡萄糖为主。果酸和维生素C含量则随果实发育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早在许多世纪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某些水果和蔬菜具有防治坏血病的能力。早在1564年,人们凭经验就已将柑桔果实用于这种疾病的防治了。可是,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柑桔果实抗坏血病的作用才在科学上得到证实。1752年英国海军军医James Lind发表了他的《坏血病专论》,用临床资料证明了坏血病是由于缺乏一种基本的食物成分引起的,这种成分就是现在所称的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果实发育中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美味猕猴桃'Hayward'受精和果实发育中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Rs)和脱落酸(ABA)水平的变化,以及未受精果实对这些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前子房中三类激素已有一定的水平。花后2天完成受精作用,初生胚乳核开始分裂。花后5-7天,合子分裂,果实中AII、ABA含量达到高峰。花后10-40天和80-100天,果实各有一次快速膨大期,前期与果肉中Z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梨栽培品种主要为砂梨系统,近年来从日本引进及自已培育出不少新的优良品种,期望能代替传统主栽品种,但其果实品质一直尚无详尽分析。为此,我们选用南方12个有代表性的梨品种,进行品质分析测定,为确定新的主栽梨品种提供可靠数据和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989年7~10月,选早、中、晚熟12个梨品种,于采收期每品种采集树体外围中上部枝上充分成熟的果实各15~20个,置于低温冰箱中测定以下内容。 VC含量用8.5%偏磷酸提取。采用Du-7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Beckmarrn公司)测定。 可溶性糖含量,取汁后,用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 相似文献
17.
不同倍性西瓜果实维生素C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10个西瓜品种的二倍体及其人工诱导的同源四倍体、三倍体为材料,研究不同倍性西瓜成熟果实Vc含量的差异及果实发育过程中V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倍性西瓜中Vc含量差异较大,9个品种三倍体或四倍体的Vc含量高于二倍体(P<0.05);不同倍性西瓜果实中Vc含量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幼果期较高、果实膨大期较低、成熟期较高,且呈近似"V"型变化曲线。其峰值的出现顺序为2X、3X、4X,倍性越高,其峰值出现越晚。不同染色体倍性西瓜果实Vc含量较高的时期均为成熟期。 相似文献
18.
19.
猕猴桃果实氨基酸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猕猴桃属的10个种、5个品种、9个杂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授粉品种及不同采收期果实的氨基酸含量进行了4年的反复测试,观察到猕猴桃果实中含有17个氨基酸,其中有8个是人体所必需的。它们的含量差异较大。杂种F1代氨基酸含量低受亲本遗传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