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巨大芽胞杆菌的芽胞形成率及芽胞数量,为巨大芽胞杆菌芽胞制剂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单因子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巨大芽胞杆菌JD-2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0g/L,蛋白胨5.0g/L,酵母膏5.0g/L,NaCl5.0g/L,CaCO31.0g/L,MgSO4·7H2O0.5g/L。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后起始芽胞浓度控制在106CFU/mL,初始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200r/min摇瓶培养,250mL三角瓶中最适装液体积为25mL。在15L自动发酵罐中扩大培养,控制溶氧在30%以上,培养22h,菌体浓度可达3.50×109CFU/mL,芽胞数量可达3.40×109CFU/mL,芽胞率达97.2%。[结论]试验获得的最佳培养条件可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观察桑叶提取物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桑黄平板培养基优化配方为土豆200 g/L、葡萄糖2.0%、蛋白胨1.0%、MLE0.5%.在28℃、pH 6.0条件下,其菌丝生长速度为3.5 mm/d.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及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4#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方法,确定该枯草芽孢杆菌4#的优化培养基为0.5 %葡萄糖、0.3 %淀粉、3 %豆粕、3.08 %硫酸锰0.2 mL、0.3 %磷酸氢二钾、0.15 %磷酸二氢钾、0.05 %硫酸镁、0.02 %酵母膏、0.01 %氯化铁和0.01 %碳酸钙.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2,发酵温度30 ℃,摇床转速220 r/min,接种量10 %.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最佳放罐时间18~20 h,获得的菌体数量约128亿个/mL.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饲用粪肠球菌发酵活菌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对粪肠球菌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蛋白胨3.2%,酵母粉1%,葡萄糖2.8%,吐温-80 1 ml/L,柠檬酸三铵0.2%,七水硫酸镁0.02%,一水硫酸锰0.005%,碳酸钙1.0%.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7.1+0.1),接种量2.5%~5.0%,温度34~37℃,150 r/min振荡培养.在最佳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粪肠球菌活菌数最高可达8.5×109 cfu/ml.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丁酸梭菌DS的生长特性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丁酸梭菌的工业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DS最佳培养条件是:培养基起始pH为7.3,温度37℃,培养时间24h,接种量为3%.最适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109,豆粕159,玉米粉79,硫酸镁0.2g,硫酸铵0.2g,磷酸氢二钾0.5g,磷酸二氢钾0.5g,碳酸钙0.3g,蒸馏水1 000mL.  相似文献   

6.
针对青春双歧杆菌的营养需要,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双歧杆菌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酪蛋白胨1%、大豆蛋白胨1%、酵母浸膏0.7%、低聚木糖0.3%、磷酸二氢钾0.05%、甘蓝汁8%。试验测定了青春双歧杆菌在最优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并同时测定pH值和吸光值的变化,确定发酵培养的终止时间为14~16h,活菌数可达2.0×109cfu/mL;同时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筛选出其最佳冻干保护剂为:海藻糖20%、脱脂奶粉20%、甘油1.0%、蔗糖8%、明胶5%。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玛瑙红樱桃植原体病害问题,以玛瑙红樱桃休眠芽为外植体,优化了玛瑙红茎尖快繁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ISSR检测,同时采用茎尖培养法、热处理结合茎尖二次培养法对玛瑙红樱桃植原体进行脱除。结果如下:茎尖萌发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2 mg/L+TDZ 0.3 mg/L,萌发率为80.67 %;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IBA 0.1 mg/L+GA3 1.5 mg/L,平均增殖系数为5.07;生根培养基为MS+IBA 0.5 mg/L+NAA 0.3 mg/L,生根率为79.17 %;ISSR检测未发生变异,表明该快繁体系稳定;最佳茎尖培养脱除方法为:取休眠芽茎尖0.3~0.6 mm进行培养,脱除率为66.67 %,成活率为52.22 %,最佳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除方法为:组培苗经38 ℃处理21天后剥取0.3~0.6 mm茎尖培养,脱除率为86.67 %,成活率为42.22 %。  相似文献   

8.
除臭微生物7NC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除臭微生物7NC的应用,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株7NC进行了培养基以及培养基组分的筛选。结果表明,7NC较理想的培养基为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10 g/L,氯化钠8 g/L,葡萄糖1 g/L,PH 7.5,酵母粉3 g/L,最适条件为温度37℃,摇床培养(130 r/min),接种量为3%。试验结果为7NC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参数,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除臭微生物7NC的应用,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菌株7NC进行了培养基以及培养基组分的筛选。结果表明,7NC较理想的培养基为营养肉汤培养基:蛋白胨10 g/L,氯化钠8 g/L,葡萄糖1 g/L,PH 7.5,酵母粉3 g/L,最适条件为温度37℃,摇床培养(130 r/min),接种量为3%。试验结果为7NC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参数,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KFL070505枯草芽孢杆菌为供试菌株,以活茵数为筛选的主要参考指标,进行4种液体培养基筛选,随后进行碳氮源利用试验及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KFL070505在2号培养基中活茵数最高,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培养基成分配方为1.5%葡萄糖、1.5%蛋白胨、0.3%K2HPO3、,30.8 mg/L MnSO4 0.1%、0.7%CaCO3、0.05%MgSO4·7H2O、0.01%FeCl3和pH 7~7.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酵母粉蛋白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探讨了不同培养时间、接种量、初始pH、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对枯草芽孢杆菌BGJ222表达β-半乳糖苷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BGJ222最大产酶量的培养条件为:初始pH 6.6,接种量2%(V/V),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24 h;培养基组成为:酵母粉0.5%(m/V),蛋白胨1.0%(m/V),NaCl 0.5%(m/V),三梨醇1.0%(m/V),MgCl20.5%(m/V)。在此条件下,菌株BGJ222表达β-半乳糖苷酶达到11456.4 Miller,比基础培养基的表达量(860 Miller)提高了12倍。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王晓丽  张彦妮  杨青杰  周蕴薇 《草业科学》2012,29(12):1894-1898
以垂花百合(Lilium cernum)的花器官(花瓣、花托、子房)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3种花器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和分化能力各不相同,花瓣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及分化率最高,分别可达57.65%和81.12%;诱导愈伤组织由易到难依次为花瓣>花托>子房;花瓣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 BA 2.0 mg·L-1+NAA 0.5 mg·L-1,子房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 BA 1.0 mg·L-1+NAA 0.5 mg·L-1,花托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 BA 1.0 mg·L-1+NAA 0.2 mg·L-1;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1.0 mg·L-1+ NAA 0.3 mg·L-1+AC 0.5 g·L-1。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基础培养基成分、血清浓度、培养基pH值、保存条件进行优化筛选,旨在得出副猪嗜血杆菌的适宜培养保存条件,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发酵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试验得出,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佳培养保存条件:培养基起始pH值为7.3~7.5,成分为胰蛋白胨1.5%、大豆蛋白胨0.5%、NaCl 0.5%、酸水解酪蛋白0.5%、葡萄糖0.2%、5%新生牛血清和NAD 0.01%,用10%脱脂奶粉冻干保存在-20℃。  相似文献   

14.
柱花草愈伤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热研2号柱花草无菌实生苗的胚轴与叶片切段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MS NAA 2 mg/L BA 0.5 mg/L及MS 2,4-D 3 mg/L BA 0.3~0.5 mg/L CH 200 mg/L对叶片切段诱导效果最好。而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 NAA 3 mg/L BA 0.1~0.3 mg/L和MS 2,4-D 3 mg/L BA 0.5 mg/L最优。愈伤组织在MS BA 2.5 mg/L NAA 0.1 mg/L进行分化培养,可实现高频植株再生。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 1.0mg/L IBA 0.5 mg/L IAA,生根率可达95.84%。  相似文献   

15.
建立高效的原生质体再生体系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新品种的重要前提。以甘肃陇西野生草地早熟禾(LX)和定西野生草地早熟禾(DX)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探索其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LX和DX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酶液组合为1.5%纤维素酶R-10+0.5%果胶酶Y-23+1.0%离析酶R-10+0.3%崩溃酶;酶解时间为16 h;LX原生质体最适宜的甘露醇浓度为0.6 mol·L-1,而DX原生质体的最适甘露醇浓度为0.5 mol·L-1。LX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可达6.59×106个·g-1,DX可达5.95×106个·g-1。DX原生质体培养的最适密度为3.0×105个·m L-1,最适2,4-D浓度为1.0 mg·L-1,此时,DX原生质体再生细胞的分裂频率可达9.56%,植板率为4.62%。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培养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0.50%、1.00%的酵母培养物,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0、Y0.3、Y0.5和Y1.0。选取初始体重为(1.20±0.01)g的凡纳滨对虾8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养殖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Y0.3组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Y0.5组(P0.05);Y0.3组有最高的蛋白质效率和最低的饲料系数,与其余各组差异显著(P0.05)。酵母培养物具有一定的诱食效果,且Y0.3组对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Y0组(P0.05)。Y0.3、Y0.5和Y1.0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Y0组(P0.05),且在Y0.3组达到最大值(91.69%)。饲料中添加0.30%、0.50%或1.00%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溶菌酶、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溶菌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Y0.5组对虾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 d后,Y0.3、Y0.5组对虾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Y1.0组(P0.05),但与Y0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0.30%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添加0.30%~0.50%的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蜡状芽孢杆菌发酵条件及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探讨蜡状芽孢杆菌的摇瓶发酵条件(初始pH、培养温度、转速和接种量等)对生长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7.2,培养温度25℃,转速250r/min,接种量7%。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蜡样芽孢杆菌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比为(W/V)可溶性淀粉3.0%、豆饼粉2.0%、磷酸氢二钾0.3%、MgSO4.7H2O0.02%和CaCl20.01%。筛选出的优化培养基活菌数为36.5×108CFU/mL。  相似文献   

18.
对热研2号柱花草无菌实生苗的胚轴与叶片切段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MS 0.5~2.5 mg/L BA均可实现100%的再生频率,其中叶片切段在MS 1.5 mg/L BA上单位外植体产生的丛生芽数最多,为18.45;而胚轴切段在MS 2.0 mg/L BA上单位外植体产生的丛生芽数最多,为15.30.经过4周的壮苗培养,切下单芽进行生根培养.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 1.0 mg/L IBA 0.5 mg/L IAA,生根率可达95.84%.  相似文献   

19.
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菌Z-62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兰花炭疽病颉颃细茵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大豆蛋白胨3%、FeSO4·7H2O 0.05%、KCl 0.05%、种龄20 h、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250 mL三角瓶装液量30 mL、接种量4%、发酵时间60 h.在该条件下培养得到的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26,28min,抑菌活性提高了29.4%.  相似文献   

20.
以20年生麻栎当年的枝条截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育苗,为解决培养过程中枝条外植体易褐化的技术难题,对枝条的采集时间、取材部位、灭菌方法、预处理温度和光照条件,培养基中无机盐、激素、抗氧化剂等组分的用量及培养基pH进行优化试验。能有效降低外植体褐死率的多年生麻栎枝条采集与处理条件是:采集春枝不带生长点(茎尖)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用1 g/L HgCl2溶液灭菌7 min,将枝条遮光处理5 d和在茎段外植体初代培养阶段暗培养5~7 d。设计的低浓度无机盐及适当激素配比和抗氧化剂添加量的较佳培养基配方是1/2MS0+4.0 mg/L 6-BA+3.0 mg/L KT+0.5 mg/L IBA+0.5 mg/L NAA+1.0 mg/L PVP,培养基最优pH为5.4,使用该配方的培养基也可有效降低外植体的褐死率。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多年生麻栎枝条外植体的成活率达到37.5%,其中褐死率由对照的34.38%下降至21.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