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肃省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甘肃省水土保持统计年报等统计资料和多项科研成果,确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各项防治措施的有效面积、蓄水保土指标和措施产投系数,分析了各项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建国60 a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a来,甘肃省水土保持工作在面上治理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的多项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平台;近30 a来甘肃省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保土和经济效益累计分别达到1.10×1010m3,5.90×109t和288亿元。最后针对甘肃省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保持》2005,(9):47-47
我公司应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的邀请,于2005年8月10~16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了全省水土保持应用软件培训班。共有来自甘肃省水土保持局、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白银市水利局及兰州、平凉、定西、临夏、甘南、武威、张掖、酒泉、天水、庆阳、陇南等水土保持监测分站的3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甘肃省长江流域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水土流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评价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分析了甘肃省长江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结果]甘肃省长江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2.01×1010 m3,其中坡面措施减水2.01×1010 m3,占总调水量的99.99%,累计保土3.59×108 t,其中坡面措施减蚀2.96×108 t,占总保土效益的82.45%;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180.02,29.69和15.20亿元,合计279.99亿元。[结论]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径流的拦蓄,有效缓解了甘肃长江流域以及各类型区干旱、洪涝灾害及下游防洪压力,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同时改善了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植被覆盖度由1980年的1.47%增长到2011年的29.83%,增长了28.36%,植被覆盖度增长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李宗杰  田青  宋玲玲  张富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128-132,137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了甘肃省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系统评价了各措施对研究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甘肃长江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亿元,180.02亿元,29.69亿元,15.2亿元,合计282.99亿元;同时,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甘肃省长江流域累计节约土地面积25.96万hm2,节约劳工2 216.9工日。另外,随着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研究区的治理面积、年增产量、年净增产值以及累积净增产效益均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且水保林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护和巩固治理成果,提高水土保持工作质量,带动治理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浙江省东白山小流域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植物措施优化配置设计,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治理后,流域治理度达81%,年减少土壤侵蚀量6.8万t,涵蓄水量153.3万m3,产生经济效益134万元,促进了农村各业的发展及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6.
198 5年的一场大雨使水土保持由农村走进大连市。水保部门从组建机构入手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 ,建设示范工程 ,打开了城市水保工作局面 ,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而使人们开始理解、关心和支持城市水土保持事业  相似文献   

7.
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后,各地水土保持条例或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等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制度的建设情况将决定新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是否到位、扎实。甘肃省在认真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的同时,积极开展《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制定工作,并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而后又结合实际陆续出台了《甘肃省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为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介绍了配套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对甘肃在推进水土保持配套法规制度建设中的做法进行了总结,主要有: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突出工作重点,分类加快推进;加大宣传力度,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洛阳市龙门西山流域经过4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出现了优美和谐的生态局面,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17 km2,水保措施年拦蓄地表径流108万m3、拦截泥沙14.9万t。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 900元提高到目前的3 064元。其主要做法是:科学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多方筹资,利用公司化运作模式搞好水土保持,建立常设机构强化工程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生态工程重点小流域治理经验与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 2 0 0 1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1997年组织实施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已有 10 0条小流域通过了竣工验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治理成果的科技含量 ;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 ,多方筹集治理资金 ;采取封禁保护措施 ,加速植被建设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贫困的丘陵山区,实施坡改梯水土保持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之一。据对永和县2010-2016年实施坡改梯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调查,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达到19 691元,每人年增加收入7 011元。永和县坡改梯种植利用实践,为水土保持精准扶贫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郭罗沟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罗沟流域是长治工程项目在甘肃南部的一个项目区,该项目区经过7年治理,1997年底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6.7%,农业生产总值已由143.66万元提高到484.4万元,林草覆盖率已由21.7%提高到46.6%;蓄水与拦沙效益分别达到52%和73%;人均纯收入由276元提高到1002元;显示出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表明该流域治理措施的布局、配置是合理的,能为同类型区的流域治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确定了甘肃内陆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各项措施的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内陆河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30.40亿m3,各措施累计保土2.69亿t,调水保土主要来自于坡面措施减蚀效益;内陆河流域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1.25亿元,195.16亿元,4.35亿元,14.57亿元,合计215.32亿元。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治理程度的提高,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受旱灾程度有了一定的控制,全省年均受灾面积、作物减产面积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并且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程度较高的流域 ,前期坝库拦蓄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坝库区沟岸的重力侵蚀 ,其泥沙量占坝库拦蓄泥沙总量的 83 63 % ,坡面侵蚀仅占 16 3 7%。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增加与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多为非线性关系 ,荒坡、坡耕地是主要产流区 ,梯田是坡面主要的拦蓄措施。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 ,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 ,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水保效益差异显著。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陇东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发现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事业及其各项措施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但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综合治理的效果;小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有成效,但因非示范区、非项目区效果不明显,大尺度地域范围内综合治理的成效就有限。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重视综合治理实施者的经济利益;因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评价,应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利用综合治理的经济利益调动实施者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引导群众致富与其客观上所具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基于此,提出了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部黄土高原,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这里面积只占全省面积的6.46%,而人口、耕地、粮食产量和工农业总产值却占全省各项总数的70%以上。建设好这一地区对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狠抓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了具体领导,充实健全了水保机构,把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现了各项优惠政策和科学治理,明显地提高了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十年,列项治理的重点小流域年平均治理进度达8%~10%,人均产粮由307公斤增加到450公斤,人均收入由213元增加到356.1元,使青海省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该论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广大干群和科技人员,在1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狠抓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Bayes判别分析模型的水土保持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更加合理地对甘肃、宁夏、青海3省份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基于Bayes判别分析理论建立水土保持区划的数学模型.结合甘肃、宁夏、青海3省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资源流失特点,以垦殖率、林草覆盖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降雨量和蒸发量等6个指标作为区划判别因子.计算分析表明,该模型与按土壤侵蚀类型进行区划的效果一致,与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实际区划情况吻合,准确率为100%,可在其他水土保持区划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