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1、枣裂果原因(1)降雨。在果实生长前期过分干旱,进入转色期至近成熟期后,果实遇雨使果肉吸水膨胀,果肉的增长速度快于果皮细胞的增长速度,从而使果皮细胞胀裂,造成裂果。若成熟期无雨,即便进行人工灌溉,也不会引起裂果。一般灌溉条件差、地势低及土质黏重的果园,裂果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枣裂果问题,探讨枣果纤维素酶对裂果发生的影响。[方法]以陕北主栽品种木枣、骏枣和团枣的不同成熟期枣果的果皮和果肉为材料,采用还原糖法(DNS法),通过酶液提取和酶活性测定,分析不同样品中的纤维素酶活性,探讨不同裂果性品种、不同时期以及枣果不同组织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抗裂性木枣不同成熟期纤维素酶活性变化差异显著,其中脆熟期活性最高;极易裂性骏枣不同时期酶活性变化也呈显著差异,裂果后活性明显下降;较易裂性团枣不同时期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组织间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品种间易裂性骏枣纤维素酶活性高于抗裂性木枣和较易裂性团枣。[结论]易发生裂果的脆熟期酶活性高,抗裂性好,而裂果一旦发生会导致酶活性降低,并且裂果现象的发生与组织间的酶活性变化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喷施大生M45防止枣裂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枣果膨大到白熟,每隔15 d喷施1次大生M45,连续喷5~6次,可有效防止枣果成熟遇雨裂果,防效达94.8%~96.3%。同时,可促进枣果果面光洁和着色,提高枣果质量。据分析,大生M45可在植物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有效防止雨水从枣果表面进入果肉,阻止了果肉细胞迅速吸水膨大;大生M45所含的锰锌离子具有叶面肥的作用,促进了枣果的果皮和果肉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几何形状好,细胞之间相互形成张力,增强了果实抗裂果能力,从而防止了枣果成熟遇雨裂果,提高了枣果质量。  相似文献   

4.
避雨栽培对新郑早红枣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郑早红枣进行避雨栽培,研究了避雨栽培对其成熟期、裂果率、枣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枣果成熟期提前10 d,裂果率为6.1%,明显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枣果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露地栽培,水分含量低于露地栽培;平均单果重及枣果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木纳格葡萄进行不同方式的试验处理,比较各处理对裂果的影响;分析裂果的解剖结构特点,研究木纳格葡萄裂果机制,为防治裂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果实膨大期至成熟期,采用不同浓度GA3和CaCl2喷布、果实套袋及人工降雨处理,在果实成熟期调查各处理的裂果率,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裂果的果皮等组织的解剖结构.[结果]喷施CaCl2和农用钙剂都可以有效降低裂果率,果皮厚度、果皮和果肉细胞大小及排列紧密程度增大.喷施100 mg/L GA3、0.05; CaCl2及人工降雨12 h时,果皮、果肉细胞排列、果肉与果皮结合变松散,维管束细小而稀疏,裂果率也升高.喷施30 mg/L GA3、0.2; CaCl2和流体金钙对降低裂果率效果较好.木纳格葡萄裂果的角质层厚度明显小于正常果,细胞排列不平整,有断裂.裂果的表皮、亚表皮的细胞排列整齐度和紧凑程度很低.裂果的果肉细胞较小,果皮与果肉结合松散,正常果的维管束要粗大且分布均匀,维管束的粗、密.套蓝色和白色无纺布袋的果穗都无裂果发生,其角质层增厚且平整光滑,果皮厚度、果皮和果肉细胞大小变化不显著,但细胞排列紧密、规则.[结论]30 mg/L GA3、0.2; CaCl2和流体金钙及无纺布套袋可以有效降低裂果率,连续降雨会促发裂果.角质层、表皮和亚表皮越厚且细胞排列越紧密,果肉细胞排列和果皮与果肉结合越紧密,维管束越粗越密的果实不易裂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北京鲜食品种枣果开裂的原因,本文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北京地区4个鲜食枣品种(‘京枣31’、‘马牙枣’、‘京枣39’、‘京枣60’)进行解剖结构观察,并结合枣果的开裂性状,探索枣果开裂与解剖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不同鲜食品种枣果的解剖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其果实开裂性与果皮、果肉的解剖结构关系密切;枣果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大小与裂果率正相关,表皮厚度、亚表皮细胞大小、中果皮细胞大小和果肉细胞空腔大小等与裂果率负相关。‘马牙枣’角质层薄、表皮细胞小,裂果率低,其抗裂能力强,属不易裂果型;‘京枣39’角质层厚、表皮细胞大,裂果率高,抗裂能力差,属易裂果型。  相似文献   

7.
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变化与裂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壶瓶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形态及运输效率的变化,明确果实通过维管束系统吸水与其裂果的关系,完善枣裂果机理。【方法】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为试材,于白熟期(8月19日)开始对选定枣树进行定量灌溉处理,每7 d测定、灌溉一次,使处理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5)%,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5)%。于果实发育后期分别调查降雨前(9月18日)、降雨后(9月22日)枣果的裂果率;分别在幼果期(7月28日)、白熟期(8月15日)、半红期(9月5日)和全红期(9月17日)进行采样,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品红示踪试验中采用二次枝浸泡和枣吊浸泡两种形式,观察不同时期二次枝、枣吊和果柄维管束系统运输效率的变化;取健康枣果的果柄进行石蜡切片,经FAA液固定、常规方法包埋、制作切片、番红-固绿复染,观察枣果果柄导管形态随果实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裂果率调查结果显示,枣果发育后期灌溉和对照两种处理的裂果率分别为2.60%和2.58%,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充足灌溉并未引起裂果;降雨后,灌溉组和对照组处理的裂果率与降雨前相比均显著升高,分别达到42.90%和40.80%,且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表明降雨会明显导致裂果率上升。品红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果实发育期,品红溶液均能通过二次枝顺畅运送至枣吊,但能否运送至枣果与果实发育期密切相关。幼果期,品红溶液在5 min之内便可顺利输送至枣果,且输送数量和范围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果实发育,品红运输至枣果的难度逐渐增大,白熟期时处理40 min后仅有少许品红输送至枣果;至半红期和全红期,品红溶液几乎不能输送至枣果,这表明果柄可能是品红不能顺利运输至枣果的主要障碍。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幼果期正常导管所占比例为97.22%,白熟期时正常导管的比例下降至34.95%,且开始出现断裂、退化和畸形,半红期和全红期正常导管的比例仅剩13%左右,导管断裂、退化和畸形进一步加剧,并且开始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且全红期导管堵塞的数量和程度均高于半红期。【结论】壶瓶枣果实发育后期,果柄导管出现断裂、畸形、退化、堵塞等现象,其运输能力受损或丧失,导致根系吸收的水分难以通过“根系-枝干-二次枝-枣吊-果柄-果实”维管束系统大量进入果实,从而不会引发大量裂果。  相似文献   

8.
影响喀什石榴裂果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降低喀什石榴裂果率的措施,以提高其商品性.[方法]以6年生喀什噶尔甜石榴为试材,研究间作、套袋、喷施CaCl2和激素、树盘覆盖及土壤负压等对裂果的影响.[结果]果实膨大期果面喷GA3可显著降低裂果率,GA3较CK可降低裂果率近20;,GA3各浓度间无差异;果面喷20 mg/L NAA的裂果率高于CK并与GA3差异显著,其余浓度与GA3间均无差异.果实膨大期树冠喷施CaCl2溶液有利于降低裂果率,可降低7;左右.树盘覆草、覆膜对降低成熟期石榴裂果率有一定效果,其中覆膜的效果较好,可降低裂果率近9;.套袋可较CK降低裂果率7.4;.不同间作物对石榴裂果的影响略有不同.初步认为64 kPa是石榴裂果明显增加的土壤负压阈值,在出现裂果之前将土壤负压控制在64 kPa以下有利于控制裂果.[结论]果实膨大期果面喷GA3可显著降低裂果率,果面喷NAA亦可降低裂果率,但其效果明显逊于GA3;果实膨大期树冠喷施CaCl2溶液可降低裂果率7;左右;套袋有利于降低裂果率,可较CK降低7.4;;树盘覆盖杂草和薄膜对降低成熟期石榴裂果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枣果实裂果的组织结构及水势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阐明壶瓶枣发育过程中果皮组织结构和水势变化,完善枣裂果机理研究。【方法】以易裂品种——壶瓶枣(Ziziphus jujube Mill. cv. Huping)为试材,跟踪果实发育进程,分别采用石蜡切片、TUNEL细胞凋亡检测及常规生理生化技术,探讨果皮中细胞壁组成成分和解剖结构变化及细胞凋亡与裂果的关系。【结果】壶瓶枣裂果主要发生在半红期至全红期,而幼果期和膨大期不发生裂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原果胶、纤维素含量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逐渐下降,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石蜡切片结果表明,果皮解剖结构随果实发育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半红期表皮和皮下层细胞明显皱缩。TUNEL检测表明,半红期和全红期果皮细胞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壶瓶枣果肉吸水能力明显强于果皮,且在不同部位果肉之间存在水势梯度,形成了“外界—果皮—果肉”水分渗透系统。【结论】半红期壶瓶枣果皮细胞发生凋亡甚至死亡,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果皮外部自由水分在水势梯度的驱动下,大量进入果肉中,引起果肉细胞膨胀而导致裂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探明了防治金丝王大枣裂果病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喷洒枣丰宝叶面肥除了可提高枣果产量外,还可延长枣果成熟期15 d左右,安全避开正常年份枣熟期的2场秋雨,进而达到防裂果的目的;单纯实施秸秆覆盖对减少裂果发生效果显著,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对抗旱保水和土壤增肥也有显效。  相似文献   

11.
枣抗裂果种质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苑赞  卢艳清  赵锦  刘孟军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3):4968-4976
【目的】筛选评价出抗裂果种质,直接为枣的栽培生产与育种应用提供品种材料。【方法】通过连续5年对169个枣品种的果实裂果方式、裂果率、裂果程度比较,进行抗裂果评价;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不同抗裂程度品种果皮及果肉内部显微结构的差异。【结果】综合裂口数量、裂口长度及裂口面积等因素,建立了枣裂果病情分级体系;通过4种裂果方式的统计分析,发现枣的裂果方式以纵裂为主;筛选出一批抗裂品种,如葫芦长红、官滩枣、河北龙须枣、茶壶枣、雪枣、尖枣、串铃枣、成武冬枣、中阳团枣、洪赵脆枣、棉絮枣、冷枣、晒枣、皖牛奶枣、南京大木枣和磨盘枣等;不同抗裂程度品种的果实结构差异明显,抗裂品种果皮的表皮层厚度均匀、细胞排列整齐紧密;随着抗裂果能力的下降,果实表皮层不均一程度加重,且细胞排列趋向散乱无序。【结论】筛选出一批抗裂果的枣品种,明确了抗裂果能力与枣果表皮细胞均一性和紧密程度正相关,而与果肉细胞致密程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枣裂果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枣业发展,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ABA可增强水分胁迫耐性作用和诱导抗氧化防护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针对枣裂果发生时胞内Ca2+富集、渗透物质和可溶性物质增加、水势降低、膜过氧化发生、抗氧化防护系统增强,以及果皮细胞发生程序性衰败等现象,提出了在短日照下,ABA信号刺激促进了细胞的程序性衰亡,是诱发枣裂果发生的内因,并对ABA与NO,H2O2以及ABA与GA在枣果实发育期的网络关系与拮抗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枣抗裂果调控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骏枣裂果发生过程中的水分吸收规律,测定了枣果吸收水分的动力曲线、枣果水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当枣果吸水量达到饱和时,裂果现象最易发生。吸水率越高裂果率越高,门熟期和脆熟期枣果吸收水分开裂的饱和值分别为8.64%,9.86%。枣果持续吸收水分72h后。吸水牢和裂果率基本趋于稳定。门熟期骏枣果实较脆熟期更易开裂。室内浸果实验不能真实反映大田裂果的实际情况。根系吸收的水分能够输送给枣果而引起裂果的作用有限,地上部分枣果和叶片直接吸水对裂果的起主导作用,裂果的形成和降雨量多少、果实表面与水分接触时间长短有关。枣果水势日变化呈“V”字形,初步推断水势与裂果之间存在负相关.粜实水势越低裂果发生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乙烯利对‘温185’核桃果实青皮开裂度和叶片黄叶率的影响,为适时机械化采摘核桃提供参考依据。于核桃采收前10天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核桃树进行全树喷施,测定核桃青皮开裂率、黄叶率指标,分析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核桃果实青皮开裂率和黄叶率的影响。在喷施浓度为350mg/L乙烯利后第7天,果实青皮开裂率为75.59%,较对照高出57.94%,叶片黄叶率为18.06%,较对照高出11.57%。乙烯利喷施浓度为350 mg/L可显著促进‘温185’核桃果实青皮开裂,而对叶片边缘黄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发育阶段嘉宝果果实为试材,研究其感官特征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适期采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花后30 d果皮颜色青绿,单果质量4.88 g,果实直径2.18 cm。随后果皮颜色由青变红再变紫,最后成紫黑色,质量及大小渐增,完全成熟时单果质量为8.20 g,果实直径为2.76 cm。果实各发育阶段中还原糖是果实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还原糖、蔗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三者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即花后30~52 d(青果—完熟),含量呈上升趋势,完熟时最高,至过熟期显著下降(P<0.05)。还原糖含量从26.58%增至56.47%,再降至53.05%,蔗糖含量从1.51%增至4.55%,再降至1.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8.80%增至17.10%,再降至15.83%。淀粉、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与还原糖趋势相反,即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完熟时含量最低,过熟时显著回升(P<0.05)。花后30~52 d淀粉含量从18.92%降至13.48%,蛋白质从7.24%降至5.63%,粗纤维从5.62%降至2.60%。总氨基酸含量花后30~45 d从5.35%降至3.62%,随后回升。总多酚、总黄酮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花后30 d含量最高,分别为107.63、48.03 mg·g-1,花后39 d含量最低,分别为28.75、21.05 mg·g-1。  相似文献   

16.
不同裂果类型番茄成熟过程果皮组织衰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抗裂(17922)、环裂(16750)、射裂(16620)3个番茄品种在成熟过程中(绿熟期、转色期和红熟期)不同部位(果肩、果腹和果顶)果皮,研究其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物质、活性氧含量及膜质过氧化程度。结果表明,16750和16620在红熟期果肩活性氧含量、S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果腹和果顶,在转色期和红熟期果肩膜质过氧化程度和相对电导率均显著高于果腹和果顶,且均显著高于17922。16750和16620,GR和AsA含量在成熟过程中均显著低于17922,而POD活性在成熟过程中显著高于17922,APX在转色期果肩处显著高于17922。说明16750和16620在转色期和红熟期,果肩处果皮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较低,活性氧代谢失调,膜质过氧化程度较高,衰老加剧。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果实裂果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枣果实中不同矿质元素对枣裂果的影响,对壶瓶枣果实不同部位的果皮进行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枣果实果皮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钾(K)>钙(Ca)>镁(Mg)>铁(Fe)>锌(Zn)>锰(Mn),其中,Ca和Mg的含量在盛花后35d呈现下降趋势,Mn、Fe、Zn含量在盛花后50d呈现下降趋势。对这些矿质元素的组织差异性分析表明,Mg、Fe、Zn含量在盛花后50d和65d时,果底显著高于果肩和赤道部,Mn含量在盛花后50d和65d时,果肩显著高于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