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6.
采用8个大花蕙兰品种、大花蕙兰与墨兰的杂交育成的品种‘圣蕾芬’及国兰春剑进行杂交,对杂交种子进行无菌萌发试验。结果表明: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结果率最低为5.1%,自交结果率为0%;其次为大花蕙兰与‘圣蕾芬’杂交,结果率为25%;最高的为大花蕙兰与春剑杂交,结果率为50%。经无菌萌发后,大花蕙兰品种间杂交果实未萌发;大花蕙兰与‘圣蕾芬’的杂交果实12个,10个萌发得到杂交后代,占83.3%;大花蕙兰与春剑杂交果实共7个,5个萌发得到杂交后代,占71.4%。种子的采收期因不同组合而异,以国兰春剑为母本的种子采收时间应适当延长,以190~210 d为宜,而以大花蕙兰和墨兰的杂交后代为母本的种子采收期以110~120 d为宜。 相似文献
7.
8.
9.
应用新植物活性剂对大花蕙兰组培不定芽增殖进行了初步应用试验研究,新植物活性剂1mg/L、2mg/L、5mg/L、10mg/L、20mg/L、5mg/L 萘乙酸(NAA)、CK1(6-BA)、CK2(6-BA 萘乙酸NAA)对不定芽增殖倍数依次分别为3.3、4.1、4.3、3.4、2.3、7.6、1.3、3.1倍.该活性剂对大花蕙兰组培不定芽的增殖数比对照CK1分别提高2.0、2.8、3.0、2.1、1.0、6.3.比对照CK2分别提高0.1、1.0、1.2、0.3、-0.8、4.5倍.新植物活性剂在1~5mg/L范围内,外植体成活率100%.新植物活性剂5mg/L时大花蕙兰不定芽增殖倍数是对照CK1的6.3倍,是对照CK2的4.5倍.(2.5cm)幼苗外殖体的不定芽增殖能力最强;(1cm)中芽外殖体的不定芽增殖倍数在2~4倍;(0.5cm)小芽外殖体的不定芽增殖能力一般;新植物活性剂 萘乙酸(NAA)对外殖体不定芽增殖的促进效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1/2MS为基础培养基,以添加2.5%、5%、10%、15%的椰乳为生长调节剂,研究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1/2MS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的椰乳增殖效果最好;对受到污染的原球茎进行消毒,发现5%的次氯酸钠25 min消毒效果最好;对不同大小的原球茎进行增殖,发现较小的原球茎产生的新原球茎覆盖率较高,2~3 mm的原球茎较为适合快繁;在增殖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泥土或木屑进行生根培养,效果较好;对根长达到3 cm以上的试管苗进行练苗及移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墨兰组织培养结合化学处理脱除建兰花叶病毒(CymMv) 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墨兰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培养结合化学处理脱除建兰花叶病毒(CymMv) 病原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取1~2 mm大小的墨兰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 经0, 20和40 mg·L - 1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继代培养, 诱导再生植株。RT2PCR检测表明: 从带病叶样提取的RNA经反向转录和PCR扩增反应, 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检测到长为767 bp的CymMv病原特异扩增产物, 而健康墨兰叶样中未检测到该扩增产物。单纯利用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试管苗, 脱毒率为72.9%; 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经过20 mg·L - 1的三氮唑核苷处理, 可以获得100%的无病毒苗。虽然三氮唑核苷处理造成原球茎顶端分生组织细胞一定程度的伤害, 但经过5~6个月的培养, 分生组织能恢复生长, 不定芽能有效地增殖, 并获得了再生植株。当三氮唑核苷处理浓度为40 mg·L - 1时, 原球茎的顶端分生组织出现透明和褐变现象, 细胞活力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大花惠兰根腐病拮抗细菌ZL7-5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各地大花惠兰种植地采集的土样中共分离到细菌519株,初筛出对大花惠兰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26株,经过复筛,选出1株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ZL7-5。通过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ZL7-5与解淀粉芽孢杆菌标准菌株(NBRC 15535)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100%,通过比较菌株ZL7-5和模式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最终将菌株ZL7-5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19.
墨兰炭疽菌侵染过程与几丁质酶、β - 1,3 - 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墨兰炭疽菌的侵染过程以及墨兰叶片中几丁质酶和β- 1,3 - 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 炭疽菌接种12 h后开始产生侵染丝侵入墨兰叶片的气孔腔, 60 h之前炭疽菌菌丝在叶肉细胞的胞间隙蔓延, 从84 h开始, 炭疽菌次生菌丝侵入叶肉细胞内, 部分叶肉细胞解体。几丁质酶、β- 1,3 - 葡聚糖酶活性在接种炭疽菌后缓慢上升, 到84 h达到最大。表明炭疽菌侵入墨兰叶肉细胞的胞间隙和胞质中对几丁质酶和β- 103 - 葡聚糖酶活性高峰的出现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