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化富硒土壤的有机硒,提高其有效性。【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生化腐殖酸,矿源腐殖酸和鸡粪有机肥)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小麦硒吸收的影响。【结果】施用生化腐殖酸与矿源腐殖酸均显著降低土壤pH值。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处理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均显著增加;施用生化腐殖酸处理较未添加处理可显著提高可交换态硒含量,而土壤可溶态硒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鸡粪有机肥、矿源腐殖酸均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的富集系数,而生化腐殖酸主要提高小麦根富集系数。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小麦籽粒硒含量,较未添加处理分别提高34.48%、27.59%。【结论】施用鸡粪有机肥和矿源腐殖酸,可提高石灰性富硒土壤中可溶态硒与可交换态硒含量,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凹凸棒土的添加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殖化的促进效果,以结球甘蓝废弃物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CK)、2.5%(T1)、5%(T2)、7.5%(T3)的凹凸棒土进行好氧堆肥,探究不同添加量的凹凸棒土对基本理化性质、有机质组分、腐殖化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影响腐殖化过程的途径。结果显示,凹凸棒土的添加使堆肥高温期延长了1~3 d。与CK相比,T2和T3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27.97%和42.06%,有机质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67%和6.92%,腐熟状况更好。此外,与初始状态相比,堆肥结束时CK、T1、T2和T3处理的富里酸(FA)含量分别下降39.88%、42.92%、47.28%和47.68%;胡敏酸(HA)含量分别上升89.08%、129.78%、135.83%和162.50%,使得堆体芳香度增加。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表明,凹凸棒土的加入使水溶性有机碳(DOC)与腐殖质组分、前驱体的相关性发生正负转变,显示其通过影响DOC来促进HA的合成,同时还增多了显著影响HA形成的路径,促使氨基酸、还原糖和FA向HA转化,从而提高腐殖化程度。研究表明,凹凸棒土添加量为7.5%时可明显促进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熟,有效活跃前驱体,并提高腐殖质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渝单808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质中不同有机质及其添加量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基质中添加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有机肥均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添加9%腐殖酸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和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100%基础栽培基质,为最佳基质配比。  相似文献   

4.
好氧堆肥是禽畜粪便资源化前处理的有效途径,添加改良剂是提高禽畜粪便堆肥品质的重要手段.本试验研究了在猪粪堆肥初期添加3%竹炭(BC)的基础上,在初期、高温期、降温期添加竹醋(BV)对猪粪堆肥堆体腐熟度及腐殖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堆肥初期和高温阶段竹醋能够促进有机质的降解,使其分别提高6.45%和6.60%;并提高有机氮质量分数,而降温期加入竹醋使腐殖化系数(HR)和腐殖质聚合度(DP)分别提高18.34%和101.84%.因此,竹醋对堆体的腐熟度和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因添加时期的不同而异,为不同堆肥原料和不同腐熟要求的堆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曲周试验区土壤腐殖质累积及其特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周试验区位于河北省南部,经过长期治理,盐渍上得到了改造,并建立起不同改良时间的三代试验区(一代22年,二代17年,三代13年)。对不同熟化程度的土壤的腐殖质积累与特性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利用砂滤管法,对试区土壤培肥中,几种主要的有机归还物进行分解测定,研究各种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结果表明:供试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玉米根>麦根>厩肥>玉米秸>麦秸>紫花首着。分别达到050180·5009,0.3686’0314603004,01985。根据试区有机物料的归还权重比例,试区归还有机物料平均腐殖化系数为:0.4。…  相似文献   

6.
<正> 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数量,是改良低产土壤和培育稳产高产农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是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主要途径.然而不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腐殖化系数,因其化学组分和所处的自然条件、耕作轮作和栽培施肥等条件的不同而异.我们从1982年起,利用砂滤管法研究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的水、热、气和耕作轮作栽培施肥等条件下,不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其腐殖化系数,以评价不同有机物在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中的作用,为综合治理砂姜黑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丘新垦耕地基础肥力低下,如何提升土壤有机质是其培肥的核心。为了解低丘新垦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特点,通过系列模拟试验,探讨了土壤性状、有机物料类别、施石灰和水分管理等对施入低丘新垦耕地土壤中有机物料分解特点及其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丘新垦耕地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随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pH值的增加而下降,黏质土壤的腐殖化系数高于壤质土壤。新垦耕地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高于周边多年培肥的熟土。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与土壤初始微生物生物量碳呈负相关。在新垦耕地中施用石灰石粉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分解,降低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系数。缺水和过多水条件下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均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有机物料来源可明显影响其在低丘新垦耕地土壤中的腐殖化系数:堆肥大于秸秆、绿肥;作物地下部分高于地上部分。施用生物质炭虽然能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单施生物质炭不利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在新垦耕地上生物质炭应与其他有机物料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实验室模拟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对土壤中各有机质组分数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氧气体积分数对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殖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对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数量的增加有明显作用;高氧和低氧环境均有利于玉米秸秆在土壤中腐殖化的进行;高氧条件有利于腐殖化初期FA的生成,但持续高氧环境不利于FA的积累;在腐殖化后期,高氧条件使FA大量转化为HA并使得HA大量积累.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微生物如何在土壤外源添加有机质的腐殖化进程中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元素组成、差热分析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微生物对暗棕壤添加玉米秸秆腐殖化进程的影响并揭示不同微生物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微生物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有机物料的腐殖化,细菌由于对有机物料和腐植酸的利用度不高而产生的影响最小,真菌和放线菌的影响显著。腐植酸结构分析及PQ值(表征腐殖化程度)结果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处理有利于HA(胡敏酸)的合成,并且FA(富里酸)有向HA转化的可能;细菌、真菌分别对腐植酸的N、H元素含量影响大,放线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C=O键上;在培养后期,放线菌由于对纤维素类物质的充分利用而对腐植酸结构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类群微生物。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能够相互印证,肯定了不同微生物对腐殖化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培养阶段对不同物质和官能团的利用上。  相似文献   

10.
生物菌剂对烟用有机肥堆制腐熟的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主要研究了生物菌剂对烟用有机肥堆制腐熟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堆肥的腐熟,添加生物菌剂处理堆温先升高至较高温度(>50℃)后降低,常规腐熟处理堆温基本保持不变;相同腐熟时间内,添加生物菌剂处理堆肥物料外观腐烂程度、碳氮比下降速度、硝态氮含量升高幅度、腐殖化指数和种子发芽指数上升速度均高于常规腐熟处理。添加生物菌剂进行烟用有机肥堆制仅28 d即达到安全施用要求。与常规腐熟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菌剂能明显缩短堆肥腐熟时间,提高堆肥腐熟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有机肥对玉米生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区域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农肥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函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 得出积温、降水、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有机肥效应的影响, 只有在化肥和有机肥适当配比的条件下, 可达到玉米的高产。有机肥和化肥可以互相替代, 本文给出了有机肥和化肥的替代率及替代条件。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继续,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继续下降,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中,以农肥土壤全氮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土壤碱解氮的变化表明,农肥处理对增加碱解氮作用最大,秸杆次之,化肥最差,在耕作措施处理中,玉米连作和休闲处理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不明显。证明利用休闲方式恢复土壤氮库容量是消极的,而绿肥处理后,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明显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新垦红壤培肥过程中有机物料用量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培肥效率及土壤性态的影响,选择一新垦耕地红壤,设置秸秆、秸秆加氮和猪粪等3种添加物各7个施用水平共19个处理,每种有机物料用量设0(对照)、25、50、100、150、200和250 g·kg-1等7个级别,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模拟培养试验,观察了有机物料分解率、土壤C/N、活性有机碳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有机物料用量的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均增加,C/N比下降,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水溶性盐分含量增加,有机物料在土壤中的分解率也随之增加.猪粪碳的矿化速率低于水稻秸秆,加氮可增加秸秆的腐殖化系数.研究发现,有机物料添加越多,培肥效率(腐殖化系数)越低.同时,高量施用猪粪容易引起土壤盐害.猪粪用量为50g·kg-1(相当于7.5t·亩-1)时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了 2g·kg-1;高量施用水稻秸秆可引起土壤有效氮的下降,秸秆用量超过100 g·kg-1(相当于15 t·亩-1)时土壤碱解氮明显下降;秸秆加氮处理会引起土壤酸化.结果显示,为减免有机物质的过度分解,有机物料的施用量控制在50g·kg-1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农业废弃有机物还田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淹水土培试验,结合紫外-荧光光谱技术和平行因子分析法,探究了土壤DOM含量、结构与组分对秸秆、牛粪及其堆肥产品输入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添加秸秆、堆肥秸秆、牛粪和堆肥牛粪的处理组均明显提高了培养初期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了培养初期土壤DOM类蛋白组分含量(降幅分别为80.23%、83.89%、37.21%和86.68%),整体上提高了各时期土壤DOM的芳香性和疏水组分含量,堆肥产品还显著提高了土壤DOM腐殖化程度(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处理组土壤DOC、DOM类蛋白组分及类腐殖质组分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类蛋白组分降幅远高于类腐殖质组分。与添加秸秆相比,添加堆肥秸秆明显降低了培养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土壤DOC含量(降幅分别为60.78%、33.77%和45.53%)和DOM类蛋白组分含量(降幅分别为19.94%、34.75%和57.28%);而与牛粪处理组相比,堆肥牛粪处理组土壤DOC含量在各时期无明显改变,但芳香性、疏水组分含量和腐殖化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6.
黄淮海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研究得出,本地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多在2-5%,各种还田有机物的腐殖化系数约为0.2-0.4。连续4年测定,玉米秸还田形成的新腐殖质的分解速率(r)为0.2458,减半期为2.8年。采用腐殖化系数0.3及新形成腐殖质的分解速率0.2458作为代表值,计算了每年定量加入超过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所需要的有机质情况下的腐殖质积累速度。据此估测出,本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0.7-0.9%左右的低产田,适当增施化肥使粮食年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每年以其秸秆产量的一半(约350公斤)以上还田,5-6年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便可增长到1%以上,从而可以基本满足作物稳产高产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Oxytetracycline(OTC) residues have been found in soil and water, and they may pose potential risks to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One of the most impactful ways for OTC to enter the soil and water environments is through excrement used as organic fertilizer.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remove OTC during manure composting and to underst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during composting in the presence of OTC. In the present paper, chicken manure and wheat sawdust spiked with OTC were composted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s(MC) to evaluate the degradation of OTC and 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The MC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OTC degradation during composting. A higher MC of 65% was more conducive to OTC degradation(77.4%) and compost maturity compared to the lower MC. However, the higher MC of 65% could increase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by promoting nitrification compared to the lower MC. An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MC could improve the composting temperature. NMR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OTC could affect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aliphatics, and OTC inhibited compost humification. Thus, an initial MC of 55–65% can alleviate the impacts of OTC on humification during manure composting.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磷库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在农肥、化肥、秸秆三因素中,农肥对土壤磷库的贡献最佳,化肥次之,秸秆最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方式下黑土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碳总量、组成、品质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增加。各处理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高低表现为:NPKM>NPKS>NPK>CK。单施化肥使土壤的HA/FA比值降低,胡敏酸的E4/E6比值提高,使各形态碳含量增加,Kos值降低,但变化较小。有机物质与化肥配施能使土壤的HA/FA比值和E4/E6比值都有所提高,显著地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Kos值,其中NPKM处理效果更好。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改善土壤腐殖质的腐殖化程度和提高其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是保持土壤肥力的最优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利用数学模型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农肥、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农肥、化肥和秸秆的贡献率分别为1.63,0和1.41.在95%的置信区间,维持土壤有机质在4%~5.5%的定量调控措施为:农肥、化肥和秸秆的年施入量分别是10.6~13.7t/hm2、0.45~0.57t/hm2和1.05~1.36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