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9~1982年鉴定出19个免疫高粱品种,2个免疫恢复系,4个免疫和1个高抗不育系,其中Tx622A免疫不育系的抗病性似为显性。用Tx622A免疫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种Tx622A×4003、Tx622A×晋辐1、Tx622A×298/4003、Tx622A×锦恢75为免疫杂交种,Tx622A×208为高抗杂交种,Tx622A×白平为抗病杂交种。1981~1983年用以上抗病高产杂交种进行了20多万亩的防治示范,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均极为显著,由92~100%,平均99.0%,增产粮食1000多万斤。  相似文献   

4.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棉花品种抗蚜性的生化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棉蚜与棉花的种间互作关系,研究了不同品种类型的棉苗因棉蚜为害而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及由此对抗蚜性表现及棉蚜种群数量消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棉株在棉蚜为害条件下,体内抗蚜物质如单宁,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大幅度上升,且其增长幅度,扰蚜品种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同时叶片颜色明显加深。讨论分析了这种生理反应即诱导抗蚜性对棉蚜种群动态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北也门的一种高梁、玉米的病害——高梁霜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梁霜霉病(Sclerospora sorghi)是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病害。目前国内尚无确切的报道。作者在北也门重新描述了当地的病害症状与病原,研究了该病的流行与防治。明确病害的初侵染主要靠土壤中的卵孢子。高梁幼苗出土时即可被害,田间出现少量系统病株。在适合的条件下,病株产生孢子囊进行局部侵染,并使病害逐渐扩展至全田。早期的局部侵染可转为系统性侵染,大大加重了高梁的受害程度。生长后期局部侵染减少,系统病株叶片破碎,向土中散出大量卵孢子,为次年流行提供了初侵染源。当地海拔800~1800米的山区,孢子囊和卵孢子均可对高梁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当地高梁霜霉病流行的气象要素是:日平均气温25℃至29℃,日平均相对温度56%以上,月结露日期多于18天,累积月降雨在30毫米以上。全年仅12月至次年4月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病害的流行。在当地玉米主要被土壤中的卵孢子侵染为害。病害的流行往往与降水量有关,一般苗期积水的田块,病害较重。高梁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虽中国的品种材料一般较感病,但也有一些抗病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4种棉蚜抗药性种群的生命力及繁殖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杀虫剂以浸渍法分别累代处理敏感棉蚜,以选育抗药性。每选育4代进行1次毒力测定及生命力和繁殖力的观察。选育至12代,棉蚜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达4031.4倍,对久效磷、灭多威及硫丹的抗性倍数分别仅为6.3、6.1及4.0倍。棉蚜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较低时,其生命力及繁殖力略低于敏感品系,随着抗性水平的提高,其生命力和繁殖力也随之增强,RF_(8)接近敏感品系的水平,RF_(12)及RF_(16)则明显超过。灭多威及硫丹抗性种群随抗性水平的提高,其生命力及繁殖力表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久效磷抗性种群,各抗性水平下其生命力和繁殖力与敏感品系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9.
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相对取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电动穿刺记录技术(EPG)对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测定,结果记录到棉蚜的6种取食行为基本波型。棉花的多毛、红叶性状及抗、感水平对棉蚜的取食都有显著的影响。与CK非洲E40相比,多毛可以显著降低棉蚜的取食周期E2,并可显著延长第1非取食周期和增加蚜虫口针的刺探频率。棉蚜在多毛品种上的取食周期占总时间的6.0%,仅为CK品种的1/2。棉蚜在红叶棉上取食周期E2占总时间的百分率(10%)要显著低于黄叶棉品种(15%)(P<0.01)。而棉蚜在抗、感品种间的取食周期E2及取食前期波型C的周期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用同位素液闪技术测定了棉蚜在抗、感品种上的相对取食量,结果显示棉蚜在抗蚜品种上相对取食量也明显低于感蚜品种,并且随着取食周期的增长,抗、感品种之间比值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10.
影响麦二叉蚜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效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在田间主要依靠介质蚜虫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通过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对MDMV传毒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接毒蚜获毒前禁食与否及禁食时间的长短与传毒效率呈高度正相关,从蚜量与传毒效率的关系来看,多头蚜虫的传毒效率均比单头蚜高,随着MDMV浓度和传毒蚜量的增加,传毒效率也随之提高,单蚜获毒10min后不禁食其传毒效率最高,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其传毒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