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7年 6月 2 5日下午 ,省湖东种羊场一头妊娠母牛 ,在夏季草场上因胎儿畸形而导致难产 ,经剖腹治疗牦母牛痊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症状6月 2 4日下午发现一头牦母牛开始分娩 ,阵缩及努责强烈 ,已见胎膜和胎水 ,但至 2 5日中午 ,仍未见胎儿娩出 ,只发现两前肢伸出阴门 ,已无阵缩及努责现象。牦母牛精神沉郁 ,结膜苍白 ,不能站立。2 检查牦母牛体温 3 8℃、呼吸 15次 /min、脉搏 5 0次 /min ,同时乳房胀满 ,乳头中可挤出白色初乳。听诊无胎心音 ,经产道检查发现胎儿畸形 ,头颈侧弯 ,将手指塞入胎儿口内 ,无吮吸反应 ,掐拉舌头 ,无活…  相似文献   

2.
高原型牦母牛初情期体重指数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31头3.5岁和4.5岁第1次发情的青年牦母牛进行体重、体况、体高等测定。结果表明:4.5岁牦母牛初情期体重为(198.32±22.45)kg,3.5岁牦母牛初情期体重为(184.0±20.29)kg,体重指数分别为0.89和0.83。未达到初情期的124头4.5岁和3.5岁牦母牛的体重分别为(182.33±30.27)kg和(165.44±20.29)kg,体重指数分别为0.77和0.67。对4.5岁和3.5岁达到初情期母牛进行体况评分,体况分别为3.93和3.75,未达到初情期母牛的体况评分为3.69和3.53。  相似文献   

3.
对240头牦母牛进行为期一年的体况评分监测,发现牦母牛体况变化与草地饲草的供给状况相一致,牦母牛体况变化基本规律为暖季表现为快速上膘,冷季呈现逐步消耗。体况评分最低的时期为5~6月份,最高在10月和11月份。体况消长变化呈现两年一周期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九龙牦牛体型线性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头九龙牦公牛和252头牦母牛的9个体型线性性状进行主成份和因子分析,牦公牛被提取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407%,分别是:体型综合信息因子、胸宽因子和十字部高--腰角宽因子;牦母牛被提取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1.93%,分别是:高度因子、后躯--长度因子、胸部特征因子、管围因子和胸宽--尻斜长因子。牦公牛3个因子表达式分值、牦母牛5个因子表达式分值,用于牦牛体型评估,具有较高的选育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繁殖类型的牦母牛在发情期和围产期的体况评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高原型牦母牛在发情期和围产期进行体况评分测定,结果发现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4.16,不发情牦母牛体况评分为3.39,其中发情牦母牛中一年一胎牦母牛(藏语青麻)、两年一胎牦母牛(藏语牙日麻)和两年以上未产的牦母牛(藏语干巴)的体况评分分别为4.37、4.08和4.18。在围产期青麻牛的体况评分最低,为2.06,怀孕牙日玛和未怀孕牙日玛的体况差异不大,分别为2.25和2.33。干巴牦母牛在冷季的体况评分最高,为2.58。暖季和冷季对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定结果表明,发情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3.75,未发情青年牦母牛为3.53;在冷季,青年牦母牛的体况评分为2.54。  相似文献   

6.
牦母牛的适宜配种时间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高原牧区特定的生态环境,掌握牦母牛的适宜配种时间,是提高牦母牛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准确地掌握好牦母牛的配种时间,就必须了解本产区牦母牛的第1次发情、排卵规律及初配时间、配种季节、产犊后第1次配种时间、牦母牛的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期。一、牦母牛的第1次发情及初配时间高原牦母牛属原始畜种,具有晚熟和适应恶劣的高原环境。长期以来,牦母牛自繁自衍,带犊自然哺乳,产犊后进入第1个冬春,正处迅速生长发育阶段,但天寒草枯,采食的物质营养不足,造成生长发育停顿受阻,至第2年夏秋才能继续增重,但高山草原夏秋季节不长(仅约110—120天),又进入第2个冬春。所以,牦母牛达配种年龄一般要在进入生后的第3个夏秋季,即在24月龄以后。母牦牛的发情,具有普通牛的一般征状,但不如普通牛明显、强烈。发情初期,阴道粉红,成龄公午  相似文献   

7.
1/2野血初产牦母牛产奶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哺乳情况下,对3头1/2野血初产牦母牛进行了185天泌乳性能测定。结果;1/2野血初产牦母牛产奶227.53kg,乳脂率6.60%,比当地实初产家牦母牛奶量增加23.61kg,乳脂率提高0.30%,折合4%标准乳量32.82kg。  相似文献   

8.
在海拔高度3400~3800m的天然草地上进行150天的牦犊牛全哺乳(母牛不挤有)育肥试验,试验结果,在放牧条件下,全哺乳牦犊牛(n=15)5月龄平均体重到77.61kg,平均增重62.34kg,较对照(母牛日挤奶一次)牦犊牛(30.8kg)多增重31.54kg,增重率提高193.17个百分点,头均纯收入增加52.16元左右,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引种 (黑×黄 )F1 代杂种奶牛的适应性进行观察测定 ,结果 :对该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能正常生存、繁殖、生产 ;第一胎 ( 5~ 1 0月 )平均总产奶量1 92 0 0 4kg ,是同胎次牦母牛 1 75 6kg的 1 0 93倍 ,头平日产奶量 1 0 44kg ,相当于 1 0余头牦母牛的产奶量 ;已繁 5头犊牛 ,平均初生重 31 74kg,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 ,0 5岁时相当于 1 5岁牦牛的体尺体重 ;牧区引种奶牛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犏牛补饲维生素E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元杂交不同组合犏母牛补饲维生素E,结果表明:通过补饲维生素E后,西黄牦犏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20%,荷黄牦犏牛的比对照组降低30%,西黄牦犏牛和荷黄牦犏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均比对照组降低30%。给犏母牛补饲维生索E能显著提高犊牛初生重和犊牛产后成活率,对母牛产奶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含野血牦犊牛,家牦犊牛增重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1996年在海南州赛什牧场对采用野牦牛冻精人工授精和1/2野血公牛本交两种方法配家牦母牛产生的1/2野血牦犊牛35头和1/4野血牦犊牛48头,跟踪定量观测。结果:1/2野血牦犊牛和1/4野血牦犊牛的平均初生重分别比家牦犊提高了7.65%,8.86%,平均18月龄重分别比家牦犊牛提高47.16%,17.22%。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23日晨7时至9时半,在陕西省长安县沣惠公社三堰大队第二生产队,有1头杂种母牛一胎生了5个牛犊。(4头黄色母犊,1头褐色公犊) 笔者6月4日对此进行了调查。这头母牛7岁,毛色黑褐色,角短向下略后弯曲,体高1.23米,体斜长1.48米,胸围1.75米,估算体重403公斤。其父是黑褐色杂种牛,其母是浅黄色杂种牛。这头母牛的第一、二胎均为单胎。第三胎是1978年7月27日与1头6岁秦川种公牛自然交配一次妊娠,该母牛来见有产多犊记录。第三胎腹围比怀  相似文献   

13.
对川西北高寒牧区引种(黑×黄)F1代杂种奶牛的适应性进行观察测定,结果对该区的生态环境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能正常生存、繁殖、生产;第一胎(5~10月)平均总产奶量1920.04kg,是同胎次牦母牛175.6kg的10.93倍,头平日产奶量10.44kg,相当于10余头牦母牛的产奶量;已繁5头犊牛,平均初生重31.74kg,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0.5岁时相当于1.5岁牦牛的体尺体重;牧区引种奶牛,杜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1992年初在丹麦红牛改良示范区农村选购无乳房疾病、体重接近、营养中等、胎次和预产期基本一致的健康怀孕母牛7头,其中丹麦红×本地牛F_1母牛4头(1胎2头,2胎2头),本地母牛3头(1胎2头,2胎1头)。两组母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日挤奶2次,直至干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平均泌乳期,丹本F_1牛为292±3.06天,本地牛287±2.83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481.43kg和752.85kg;产奶+犊牛收入,扣除饲养、人工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966元/头。  相似文献   

15.
提高青年牦母牛繁殖性能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3头3.5岁进入初情期的青年牦母牛采用生殖激素处理后,发情率达到69.70%,繁殖率达到57.58%;166头对照青年牦母牛的发情率为63.86%,繁殖率为22.89%;试验组比对照组发情率提高5.84百分点,繁殖率提高34.69个百分点(P<0.05)。采用PG-CL FSH和PG-CL LHRH-A3两种不同激素处理方案,PG-CL FSH处理组的发情率高于PG-CL LHRH-A3处理,两种处理的繁殖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1 母牛难产 1.1 在阴门外只见前肢而不见胎头 多是胎头侧弯于左或右。此时应让母牛站立于前低后高处,用绳子套住阴门外的前肢,已消毒的右手伸人产道握住胎儿腕部或肘部,将其推回子宫。同时手伸入骨盆前缘触摸到侧弯胎头上的鼻孔或下唇,矫正胎头导向产道,并牵引系在前肢上的绳子拉出胎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黑白花泌乳母牛48头,即一胎组和三胎组各24头,其中每一组泌乳盛中后期各8头。通过颈静脉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T_4和T_3浓度。结果表明,一胎母牛泌乳盛中后期血清T_4浓度均显著高于三胎母牛。胎次内不同泌乳时期血清T_4浓度也有显著变化。一胎组、三胎组和两组合计的血清中T_4浓度与日产奶量均呈中等负相关。两组母牛血清T_3浓度在整个泌乳期均无显著变化。胎次之间血清T_3浓度只于泌乳后期有显著差异(P<0.05),盛期和中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318头蜀宣花牛母牛的繁殖性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蜀宣花牛母牛初配年龄在16~20月龄之间,发情和产犊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以9~12月最高,5~8月最低;从牛群结构看,成年母牛占42.9%,1.5~4.0岁青年母牛占55.67%,1.5岁以下小母牛占1.43%;从产犊胎次看,产犊4胎以上的占10.67%,产犊3胎的占11.99%,产犊2胎的占19.69%,产犊1胎的占26.51%,初胎怀孕母牛占13.64%,后备小母牛占17.49%。在所调查的1076头繁殖母牛的2157个胎次中,共产犊牛2163头,其中产公犊1102头,占50.95%,产母犊1061头,占49.05%,公母比为1.04∶1;在2157个产犊胎次中,产犊间隔平均为381.48d,难产率为0.28%,双胎率为0.28%,犊牛成活率为99.26%,群体第一情期受胎率为33.75%。  相似文献   

19.
1病例2006年4月26,建宁县明鑫牧业肉牛场某养殖户到镇畜牧兽医站求诊,主述其饲养的母牛发生难产。该母牛已产4胎,早晨约7:00开始出现分娩症状,8:00胎膜破裂有羊水流出,同时露出两只胎脚在母牛阴户外约10cm左右,未发现胎头。饲养员随着母牛努责轻拉两脚进行助产,30min后仍然不见胎头,不敢硬拉,停止助产。此时发...  相似文献   

20.
缩短牦母牛产犊间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母牛产后不发情是影响其繁殖性能的主要原因。采用围产期补饲、发情季节生殖激素处理等措施以提高产后牦母牛发情和产犊,结果围产期补饲组、生殖激素处理组和补饲加激素处理组的产后当年发情率分别达到40.54%、25%和45.45%,而对照组为3.03%,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7.51、21.97和42.42个百分点;各试验组的繁殖率分别为21.62%、20%和45.45%,对照组为1.52%,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0.1、18.48和43.93个百分点。通过对产犊间隔的计算,242头自然生产的牦母牛的产犊间隔为758.7d,各处理试验组分别比自然生产母牛群缩短产犊间隔106.9d,101.7d和194.6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