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广东园林》1997,(2):2-13
本文通过阐述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再认识,探讨了人类生态作用的规律性,论述了生态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相关性,强调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寻求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但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栖息地受到破坏和侵犯,野生动物资源被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影响到它们的生存繁衍等,由此也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时,应该从生态伦理的视域进一步思考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基于生态平等的生态和谐原则,基于生态自由的生态公正原则,基于生态良知的生态制度化原则,研究野生动物保护的策略,以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制约共同指导人们的行为,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所谓‘生态智慧’,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而人们如何对待自然,最终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往今来,人类一直试图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就蕴藏着许多生态智慧。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现代生态环境保护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基础上的,而伦理道德形成的主要渠道在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念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学校无疑是生态教育的主要基地。除此之外,要运用新闻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  相似文献   

5.
苏晴语 《广西林业》2012,(10):42-44
《广西林业》杂志自1982年复刊以来,始终紧跟广西林业事业建设的步伐,围绕林业的中心工作办刊。其中生态文化的建设跟广西林业事业一样,经历了灭荒绿化、跳出林业办林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家园等阶段。本文试图从复刊后的1983年开始,把《广西林业》的文化创作分为传统文学、生态文学渗透、生态文化为主题的三个时期,把握它律动的脉搏。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也受到了伦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能够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伦理价值提供了根据,也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上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进而加速生态文明建设。1人与自然的裂痕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加强生态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人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结合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实践,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8.
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处理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手段。总结了目前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园林绿化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将来的园林绿化事业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声音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相似文献   

10.
何煜 《湖南林业》2001,(10):12-12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和理解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辩证关系,用辨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维护生态平衡,努力使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今天我们重温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从中得到三点启示。一是要树立生态危机意识。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侵犯自然、掠夺自然而不断遭到自然的报复。在20世纪中,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技术危机等为表现形式的生态…  相似文献   

11.
综观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最具灾难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生态治理前景如何?面对这些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问号,社会各界都在寻证求解。最近,由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人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的发展和解放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动力。以林业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初步阐述林业生态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建立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基础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林业生态文化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即表示生物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示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实城镇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然生态观和人文生态观。创造绿色生态环境是人类追求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价值取向从社会、人际伦理向生态价值的转向。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社会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因而,生态伦理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和先导,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和纽带。要全面推进林业科学发展,实现由“木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变,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推进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根本途径和首要任务。海岸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发展海岸带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海岸带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纵深防御型防护林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3个方面,提出了海岸带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状况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学理论在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态经济学力求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研究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现象的关系,寻求经济活动与生态变化的良性平衡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表现。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之要求。提出了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之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风水初探、"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的景观生态学意义等方面出发,着重分析了"风水宝地"理想模式的5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空间组合模式、生态因子关系,分析并阐释了其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观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最具灾难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生态治理前景如何?面对这些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问号,社会各界都在寻证求解。最近,由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综观当今世界,生态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最具灾难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生态治理前景如何?面对这些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问号,社会各界都在寻证求解。最近,由姜春云同志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