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对搞活流通,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无疑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农产品的频繁调运,许多危险性病、虫、杂草如近几年外检、内检部门查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地中海实蝇、苹果蠹蛾等也随之“入关”,在国内传播蔓延,给农业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威胁。开放...  相似文献   

2.
小麦腥黑穗病又称为小麦普通腥黑穗病,以区别于小麦矮腥黑穗病(TCK)。小麦腥黑穗病菌含有毒素三甲胺,人食用混有病菌孢子的面粉,可引起泻血、吐血;吸入孢子过多,会出现呼吸器官过敏症。麦粒内或麦麸中混入的菌瘿或孢子含量过大常引起家畜中毒,如含量超过0.6%,即可引起严重中  相似文献   

3.
对入境国际航行船舶上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废弃物等实施检疫查验并采样检疫鉴定.截获了一类有害生物如菜豆象、谷斑皮蠹、地中海实蝇、马铃薯白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以及其它一些植物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4.
小麦根病是一种复合病害,其主要致病菌为全蚀病菌。离孺孢菌、镰刀菌等,是我县平川灌区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历史性重要病害。此病自70年代中期以来,在河灌区、井灌区蔓延为害,轻者使小麦减产一、二成,重者五、六成,甚至早枯绝收。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该病在我县3...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aversa Kühn,TCK)引起的麦类腥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该病是我国官方管制的检疫性植物真菌病害。本文从病菌冬孢子形态学诊断、生物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图像识别诊断、以及电子鼻诊断5个方面综述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诊断技术,并对新诊断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1988年6月至1989年1月,我所与省粮食系统配合,对“金山海”号轮装运抵达秀屿港的带有小麦矮腥黑穗病的进口美国小麦,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全省在福州、莆田、泉州、宁德等市,共处理该病麦麸6385多吨,并开展了试验研究工作。现将试验研究情况,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aversa Kuhn 是一种国际性的危险病害,被列为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发展,我国从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家进口的小麦中以及从疫区来的牧草、饲料中曾多次发现了小麦矮腥黑穗病。在小麦卸货过程中,一般每船分舱检查和取样三次(上、中、下三层)或四次,由于在实际的检疫工作中,有时在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9个菌株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5个菌株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稻粒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狗尾草腥黑粉菌、苏玛特腥黑粉菌、狐尾草腥黑粉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共9种22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析,设计了检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优化了反应条件,筛选出特异性探针,分别建立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实时荧光单重PCR和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实现了在同一PCR管中仅用5μL的反应体系,进行1次PCR反应就能特异性检测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或黑麦草腥黑穗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可靠、检测速度快、成本明显降低,在文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上的危险性病害,不仅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而且影响小麦品质。60年代在全国范围已基本消除其为害,近年来由于放松防治以及缺乏有效的药剂等原因,在局部地区又有所回升,个别地块已造成严重为害。为此,本文选用6种杀菌剂拌种进行了防治小麦腥黑穗病...  相似文献   

10.
自1930年印度西北部Haryana邦的Kamal地区首次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Mitra,以下简称印腥)以来,由于感病寄主的广泛种植和适宜环境条件的存在,该病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区迅速传播蔓延,在7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一个危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为威胁世界小麦生产和贸易的危险性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11.
在进口小麦中,常常发现有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为防止病害的传入,保护我国农业生产,以往曾有过干热灭菌措施,但由于该措施灭菌温度和时间都未能达到预定要求,为此进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致死温度试验,并协同北京、天津灭菌试验组对烘干机处理病麦灭菌效果检定。  相似文献   

12.
张家口坝上地区早在1964年在“五四”麦中发现有较普通腥黑穗病矮化的病麦植株,1974年坝上农科所又在张北大芒麦上采到这种可疑病麦,都曾经怀疑是小麦矮腥黑穗病。1978年有关部门组织了有天津、秦皇岛动植物检疫所会同张家口地区农业局、张家口地区坝上农科所参加的坝上小麦腥黑穗  相似文献   

13.
周晓震 《植物保护》1991,17(3):53-53
小麦堪纳尔腥黑穗病(Neovossia indica M.T.)正在南亚和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地区迅速传播蔓延。该病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目前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交流和技术合作频繁,特别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交往日益增多,每年有大量的试验种子寄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光腥黑穗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被列为国内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目前国内对该病菌的认识和研究远远落后于口岸经常截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为早期识别和检测该病菌,从源头上预防该病菌传入、流行和传播,保障我国小麦生产的安全,本综述在总结这4种小麦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形态和生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目前用于小麦光腥黑粉菌检测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红外光谱、电子鼻和PCR等主要技术的优劣,为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来检测小麦光腥黑粉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1988年国内遭受自然灾害和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歉收,1989年我国从美国进口了较多的小麦。在对这些美麦进行人境检疫时,除发现和以往相同的疫情外,还发现了如下新情况:1.从美国南部港口装运的小麦带有小麦矮腥黑穗病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oversaKuhn 在美国发生于西北部的华盛顿、爱达荷、俄勒冈、蒙大拿、怀俄明、犹他、  相似文献   

16.
俞大绂 《植物保护》1966,4(2):65-65
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Knhü.)的传染方式和普通腥黑穗病不尽相同。矮腥黑穗病菌孢子能借土壤传染,在土壤内能存活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矮腥黑穗病菌的侵染期也较长,不限于小麦的胚芽鞘期,从12月到翌年4月均能感病,是一种相当顽强和比较不易防治的病害。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带菌小麦。 这种黑穗病菌除为害小麦外,其它寄主还有黑麦和60多种禾本科杂草,但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较少  相似文献   

17.
黎裕 《植物检疫》1991,5(4):281-283
作物遗传资源的交换一般是指国际间和国内省(自治区)间的种质交换。随着遗传材料的引种与交换工作不断加强,各种危险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也不断增加。如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玉米小斑病和褐斑病及细菌性枯萎病就是我国从国外引种中发现的病例。为了防止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植物检疫就成了必要的手段。植物检  相似文献   

18.
杨燕  李启新  杜琦 《植物检疫》2000,14(4):236-238
TilletiaindicaMitra(简称TIM,下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病原菌,首先于1931年发现于印度哈瑞亚那邦的卡纳尔地区,此菌引起的病害,由一个在原发地危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成为危及小麦生产、影响国际贸易的世界性检疫病害,除印度外,此病还蔓延至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19.
检查进口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病瘿的形态、硬度,粘着性,不育孢子等是经常采用的比较可靠的鉴定性状,然而,在大量的进口小麦中,往往不易获得完整病瘿。此外,小麦矮腥黑穗病和网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形态特征交叉重叠,不易明确地划分。因此作者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孢子的各个形态特征,结果发现凡70%以上的孢子,其网脊高度集中在1.5~2.5微米之间,胶质鞘厚度集中在2~3微米之间者认为可鉴定为小麦矮腥黑穗病;小于这些数值的为小麦网腥黑穗病。这个方法与孢子萌芽生理鉴定方法比较,两者所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一种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于1981将小麦印腥设定为零容忍级别,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检疫条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各国(地区)制定和实施植物卫生措施的基础,本文系统介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进入、定殖、扩散及经济影响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