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温度、充气对大竹蛏排遗速率和含沙率的影响。温度试验设10、15、20、25、30℃共5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0±0.3)cm;盐度试验设0、10、15、20、25、30共6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2±0.2)cm。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5的天然海水中,10、15、20、25℃温度组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h内排遗速率以20℃时最高,平均为(0.27±0.01)mg/(g·h),30℃组8 h全部死亡;在20℃条件下,15、20、25、30盐度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 h内排遗速率以盐度为25时最大,平均为(0.28±0.03)mg/(g·h),自来水组大竹蛏2h时全部死亡,10盐度组10 h时全部死亡;不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于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竹蛏排遗速率在最初2h内最快,之后随时间的推移基本呈指数递减;各种温度、盐度、充气和不充气条件下,大竹蛏净化8h后均口感无沙。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2.8~24.6℃,盐度24~25,pH 7.82~8.36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四角蛤蜊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密度(5、10、15、20、3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3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5、10、15、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各阶段的发育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金藻(J)、小球藻(Q)与混合投喂[JQ11(J:Q=1:1)、JQ12(J:Q=1:2)、JQ21(J:Q=2:1)]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单独投喂效果较差,混合投喂效果相对较好.在四角蛤蜊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10个/ml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态实验方法研究温度、盐度、底质、饵料及与不同生物混养对体质量1.11~1.19 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螠成活和生长的影响。单环刺螠幼螠饲养在50 cm×40 cm×35 cm的塑料箱中,每箱15个,加入5 L盐度25的海水,底质为40目沙,投喂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混合饵料(2 mg/个幼螠),水温控制在10℃、15℃、20℃、25℃和30℃。盐度实验中,水温为20℃,盐度为15、20、25、30和35,其余同上。底质实验中,设无底质、泥、泥沙、天然海沙、40目和60目沙6个处理组,盐度25,水温20℃,混合投喂藻粉,其余同上。饵料实验设置螺旋藻粉(投喂量为6 mg/个幼螠)、混合藻液(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3m L/个幼螠)、螺旋藻粉+混合藻液(螺旋藻粉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液+海参开口料(海参开口料投喂量为3 mg/个幼螠,小新月菱形藻和扁藻按投喂量各1.5 m L/个幼螠)、混合藻粉(螺旋藻粉+鼠尾藻粉+海参开口料3种饵料投喂量均为2 mg/个幼螠)共5个饵料处理组...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圆田螺、方形环棱螺、椎实螺、背角无齿蚌投喂宽体金线蛭,通过测量体重及日增量,分析4种饵料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椎实螺水蛭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方形环棱螺其次,投喂圆田螺生长慢成活率低;另外,对宽体金线蛭进行了6个梯度温度试验,6个梯度温度分别为22、24、26、28、30、32℃,试验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适宜生长温度为24~30℃,其中26℃时生长最快,水温超过32℃,成活率最低,因此,在高温季节,需要及时调节宽体金线蛭养殖水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葡萄牙牡蛎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包括亲贝促熟、饵料培养、幼虫和稚贝培育等过程。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卵径约60μm,在水温25.3℃、盐度26.5及p H8.2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幼虫经14~21 d培育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培育过程投喂饵料为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和骨条藻,稚贝加投扁藻;采用聚丙烯塑料片作为幼虫变态附着的附苗器。同时筛选出葡萄牙牡蛎受精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并进行了不同饵料投喂效果及不同附苗器的附苗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7.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单因子分析方法,在生化培养箱中设置5个干露梯度,15个盐度梯度及12个温度梯度,研究干露、盐度、温度变化对中华虎头蟹仔蟹存活及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干露温度梯度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仔蟹爬行、游动、钻沙能力不断减弱;在0、1、2、45、50盐度梯度下,24h后仔蟹成活率、活力下降明显;10~35℃温度梯度下,24h后成活率超过90%,能正常摄食、活动,其他温度试验组,随温度变化,仔蟹活力不断减弱至无法摄食活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多纹钱鲽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消化酶和肝脏蛋白质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在流水养殖模式下,分别进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实验,以确定适宜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为表观饱食投喂,设1、2、3、4次·d-1共4个投喂频率组,分别记为F1、F2、F3、F4组;投喂水平实验采用2次·d-1的投喂频率,设饱食投喂和体质量的4%、6%、8%共4个投喂水平,分别记为G1、G2、G3、G4组。进行60 d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血清生理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均在F2组最高,其余各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血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高投喂频率组较高。G1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P<0.05)。甘油三酯含量G2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G1组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G1组显著升高(P<0.05)。碱性磷酸酶G2组含量显著升高(P<0.05)。2)消化酶:肝脏胃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自溶面包酵母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饵料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车间内利用120L的塑料箱作为实验容器,采用自溶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单细胞藻的辅助饵料,研究其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育苗中的饵料效果,以期解决该贝育苗过程饵料供应不稳定、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Chlorella sp.)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度(30.0±0.5)℃、NaCl质量分数3%、pH6.5~7.0的自溶条件下,用经过18h自溶的酵母投喂D形幼虫,其平均日壳长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自溶时间酵母投喂组效果,单独投喂非自溶酵母时D形幼虫不能存活;(2)D形幼虫期单投自溶酵母,幼虫成活率与金藻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长速度比金藻组提高8%(P<0.05),说明自溶酵母可以完全替代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Liu),但在壳顶幼虫期和稚贝期单投自溶酵母不能使幼虫和稚贝正常发育和存活;(3)壳顶幼虫期及眼点幼虫至稚贝期投喂"自溶酵母 小球藻(Chlorella sp.)"或"自溶酵母 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其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或稚贝育成率均显著高于单投扁藻或小球藻(P<0.05),单投小球藻的饵料效果最差;(4)自溶酵母与小球藻混投对眼点幼虫至稚贝培育效果较单独投喂影响显著,可显著(P<0.05)提高稚贝的育成率、生长速度和耐干露能力。研究表明,使用自溶酵母可以优化马氏珠母贝健康苗种规模繁育中的饵料供应工艺及提高易培饵料品种小球藻的利用价值,从而提高该贝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盐度30、pH 8.5、温度28.8~29.8℃、投喂扁藻和轮虫的条件下,设置10、20、40、80、160mg/L共5个氨氮梯度和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进行了氨氮对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第Ⅰ期溞状幼体,Z1)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发现,氨氮暴露12~72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显著(P<0.05),当氨氮继续暴露至84~96h,早期幼体活力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氮暴露12~96h,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存活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对照组与10mg/L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的氨氮暴露12、24、36h时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0.94、27.96、14.43mg/L,红星梭子蟹早期幼体暴露36h的氨氮安全质量浓度为1.44mg/L。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亲体在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条件下的培育效果,以及在不同盐度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不同开口饵料下沙蚕幼体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泥沙底质以及投喂单胞藻对亲体培育有较好的效果,成活率较高;盐度在25时受精率、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88 4%和87 4%;采用金藻投喂的试验组幼体成活率最高,达到95%。  相似文献   

14.
于2015年6月~9月在广东珠海对人工孵化和培育的2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亲鱼的初次性成熟和产卵情况以及苗种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培育亲鱼2 000余尾,成熟率93%以上。成熟亲鱼的体质量雌雄之间差异较大,雌鱼性腺指数(GSI)为1.03%~6.05%,雄鱼GSI为0.26%~1.76%。雌鱼产卵类型为一年产卵1次,分批成熟、分批产卵,初次性成熟的产卵期从2015年6月13日~9月30日。共计产卵75.0×106粒,受精率为72%~95%,胚胎发育在盐度27~28.8、温度29~31℃、p H 8.1~8.3条件下历时13 h 52 min,孵化率为58%~95%。仔鱼在室内培育,投喂小球藻和轮虫,5~7 d后转移到室外土池进行培育,7 d后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第25天起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第30天起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并逐渐过渡到投喂人工颗粒饲料。从2015年7月23日开始至9月30日累计培育出子二代苗15.0×106尾,平均成活率为25.0%。综合亲鱼产卵和幼苗育成情况,认为该鱼全人工繁育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优质的亲鱼以及育苗过程中水质的控制和适口饵料选择及其适时更换。  相似文献   

15.
形成足囊是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幼体无性生殖的方式。但已形成的足囊,有的可萌发为新的螅状幼体,有的则不萌发乃致死亡。为探讨足囊的萌发机制,了解海蜇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作者首先就温度、盐度和光度等环境因子对足囊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分7组,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下(包括℃)足囊不萌发;15℃—30℃范围内,足囊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和30℃时足囊萌发率最大,为23.33%(实验进行22天)。盐度实验是在20°±1℃温度下,在盐度2~32.1‰范围内分16个梯度,每梯度又分别设黑暗与自然光两种光度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在8‰以下(包括8‰)足囊死亡,足囊萌发的最适范围为18~22‰,在盐度为22‰黑暗条件下,足囊萌发率最高为43.33%(实验进行24天),黑暗有利于足囊萌发。  相似文献   

16.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17.
夏世森  董立学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解绶启  蒋明 《水产学报》2022,46(10):1860-1871
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3x5)评估了草鱼在3种投喂频率下对豆粕(美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小球藻、棉籽蛋白粉的利用效率。以5种原料为单一蛋白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在池塘网箱(1mx1.5mx1.5m)中,分别以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投喂初始体质量~80g的草鱼8周,考察草鱼的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试验组(2次/d)草鱼表现出最低的生长性能;豆粕(4次/d)和乙醇梭菌蛋白(3次/d和4次/d)试验组草鱼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性能;投喂频率与蛋白源对草鱼的末重,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有交互作用(P<0.05)。除小球藻试验组,各试验组草鱼的终末体质量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蛋白源,投喂频率为4次/d的草鱼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次/d。 不考虑投喂频率,黄粉虫和棉籽浓缩蛋白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豆粕、乙醇梭菌蛋白和小球藻三组(P<0.05),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下,五种蛋白源对草鱼的形体指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和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频率对草鱼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2次/d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投喂3次/d和投喂4次/d(P<0.05),投喂4次/d试验鱼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d和3次/d(P<0.05)。黄粉虫试验组草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豆粕组和小球藻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草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3~4次/d,草鱼对五种蛋白源饲料的利用能力为:乙醇梭菌蛋白=豆粕=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黄粉虫。  相似文献   

18.
以MA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以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诱变株1号为研究材料,进行物理因子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累积的调控实验。温度梯度为15℃、20℃、25℃、30℃和35℃;光照梯度为黑暗、1000lx、2000lx、4000lx.6000lx和8000lx;盐度设0、4、8、12、16和20。进行单因子的胁迫实验,测定各组的虾青素含量和藻密度,结果显示,雨生红球藻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15-20℃,光照1000-2000lx,盐度0。虾青素累积量最高时的温度为25~30℃,光照为8000lx,盐度为4~8。进一步进行盐度、光照的两因素胁迫正交实验,并检验两者的交互作用。其中盐度设4、8、12三个水平,光照强度设6000lx、8000lx、10000lx三个水平。结果光照为8000lx、盐度为8时获得最高的虾青素含量,其交互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室内人工催产、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幼虫培养密度、幼虫饵料及青蛤增养殖进行了研究。采用阴干、遮光和充气的方法对青蛤进行催产,成功率达95%;平均孵化率为88.6%;室内育苗中,幼虫培养密度控制在11 ̄16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幼虫的饵料以叉鞭金藻为主,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105.6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培育出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面临着海水养殖病虫害感染加剧、海岸带土地局限性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实现内陆工厂化低盐养殖,采用缓慢降盐法,将大黄鱼在室内不同盐度中养殖,研究不同盐度对大黄鱼成活率与温度、生长性能和耳石金属元素组成的变化的影响。试验周期6个月(180 d),每个试验组设置3个重复,每组2万尾;海水盐度由24直接降至8,再以日均2的幅度将盐度降至6和4,然后以日均1的幅度继续将盐度降至2,最终将大黄鱼养殖在盐度分别为2、4、6、8、24的环境中;每天投喂2次颗粒饲料,每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5%,并视摄食情况酌情调整。结果显示,大黄鱼室内养殖成活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水温28℃时,盐度24的海水养殖组全部死亡,水温30℃时,盐度2养殖组成活率(68.8±2.89)%极显著高于其他养殖组(P<0.01);低盐养殖组的质量绝对增加率、绝对增长率、增积量和肥满度等生长指标在后期均优于盐度24养殖组;耳石金属元素锰(Mn)、钙(Ca)和锶(Sr)及Sr/Ca与盐度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而Fe、Co和Ba元素变化者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