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投稿须知     
《食用菌》2009,(6):71-71
《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  相似文献   

2.
血耳是民间极感性趣的一种药用兼食用菌。本文从温度、湿度、pH、光线、水份、碳源、氮源、培养代料等因子对血耳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出耳的影响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为开发利用血耳,进行人工栽培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我国食用菌营养成分研究和报告,始见于1909年。在晚清食用菌文献中,严保诚撰写的"蕈"篇,首次提及松蕈、香蕈、白麦蕈和黑麦蕈4种食用菌的营养成分,数据未注明出处,可能是引自国外。民国时期研究和报告营养成分的食用菌有蘑菇、银耳、木耳、金耳、竹荪、香杏口蘑和茯苓等7种,其中银耳、木耳、金耳、竹荪和香杏口蘑等5种的数据是国人自己研究分析所得。最早报告蘑菇营养成分的是胡竟良1922年撰写的《蕈之栽培》篇,银耳营养成分首见于1932年胡泽撰写的《四川银耳之研究》篇。  相似文献   

4.
投稿须知     
《食用菌》2009,31(1):68-68
《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  相似文献   

5.
3我国多种食用菌新法栽培适用配套技术的研制 3.1大型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954年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杨新美的《中国的银耳》在《生物学通报》第12期发表。1966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邓庄的《大型真菌人工栽培的研究》在《植物学报》第14卷第2期发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投稿须知     
《食用菌》2018,(6)
正《食用菌》上海农科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性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广泛交流生产经验,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的双月刊,单月23日出版。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  相似文献   

8.
投稿须知     
《食用菌》2012,(2):76-76
《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  相似文献   

9.
投稿须知     
《食用菌》2011,(2):68-68
《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管,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2016,(2)
正《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主要栏目:专题报道、资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07,29(1):66-66
《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主要栏目:专题报道、资源调查、生理生化、育种驯化、培养材料、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机具设备、贮藏加工、海外蕈情、菌业丰采、食用菌与健康、机构介绍、市场信息、小集锦等。欢迎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昆明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市科委高级农艺师刘学系及其孙延英、姚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袋栽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使珍贵金耳从人工段木栽培进入到袋料裁培。这是金耳裁培上的一大进步。按照他的袋栽方法,金耳将象银耳袋栽那样,迅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使广大菇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使极其珍贵的金耳,走出高级宾宴的“禁区”,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因此,金耳袋料栽培的成功,不仅是食用菌栽培者的一大福音,而且也是食用菌消费者的一大福音。左上图为金耳袋栽的发明者——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14,(6):70-70
<正>《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主要栏目:专题报道、资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学报》2006,13(3):F0003
育种栽培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最早从事的研究领域,我国的香菇纯菌种段木栽培技术和香菇代料栽培技术都是从这里诞生的。此外,双孢蘑菇栽培技术体系的引进、应用及推广,野生猴头的人工驯化栽培,银耳伴生菌的发现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都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4,(5):66-66
<正>《食用菌》杂志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期刊,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反映食用菌行业动态、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专业户。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等。主要栏目:专题报道、资源调查、生理生化、育种驯化、培养材料、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机具设备、贮藏加工、海外蕈情、菌业丰采、食用菌与健康、机构介绍、市场信息、小集锦等。欢迎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6.
孙永琴 《食用菌》2009,31(6):51-52
黑木耳是中温性食用菌,这个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东北地区只能在春秋两季栽培黑木耳。春季栽培黑木耳进行了十多年的栽培实践,栽培技术比较成功,但由于春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所以采收的黑木耳易产生颜色黄、耳片薄、病虫害重等缺点;而秋季栽培黑木耳采收期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耳片厚,颜色黑,无病虫害等优点。但秋季栽培刚刚兴起,只有三年左右时间,技术不太完善,主要表现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湖北是我国食用菌的传统产地之一。房县燕牌黑木耳、京山县的香菇、罗田九资河的茯苓都是驰誉中外的产品,深受国内外人民的欢迎。目前,湖北省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十余种,已形成生产能力的有黑木耳、香菇、银耳、茯苓、天麻、蘑菇、平菇、草菇、凤尾菇等九种,后四种是近几年才开始栽培的新品种。现在全省72个县几乎都生产食用菌。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约2500多吨,总产值约2400万元。按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计,依次是黑木耳47.21%,银耳25.81%,天麻12.65%、  相似文献   

18.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19.
彭冬祥 《食用菌》2005,27(2):35-36
黑木耳是一种传统的著名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目前主产区在东北和西北。南方由于气候、栽培技术等原因栽培数量少,产品质量差。如何在南方的自然条件下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为在南方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依据是黑木耳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用三年时间开展了南方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其间,累计示范栽培70万简,均取得成功。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5,(1)
<正>陕西省农业厅核准为"食用菌一级菌种"生产单位(陕)菌种生经许字(2014)第1004号宁强是中国黑木耳、天麻人工栽培的发源地,本所集黑木耳、天麻人工栽培创史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并通过引进新技术及结合本所自身优势,推出的黑木耳香菇等优良品种及高新栽培技术、天麻栽培的优良伴生菌及高产质优栽培新技术,遍及国内260余个县(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