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在输卵管上皮细胞和/或垂体细胞饲养层下培养小鼠孤雌胚胎,探讨促进小鼠孤雌胚发育突破2-cell阻滞的机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方法]复式激活小鼠卵母细胞后分别在不同饲养层的CZB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并观察、比较各培养条件下孤雌胚胎的发育情况。[结果]培养至24 h,各组无显著差异,都有较高卵裂率。培养至48 h,2类饲养层细胞下的孤雌胚胎48-cell发育效果好,与单独一类饲养层细胞培养差异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培养至96 h,2类饲养层细胞下有49.4%(42/85)孤雌胚胎发育为桑囊胚,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极显著。[结论]含有输卵管上皮细胞+垂体细胞的CZB培养液可有效促进小鼠孤雌胚胎发育突破2-cell阻滞,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率。  相似文献   

2.
紫苏叶注射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体系中安全浓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将紫苏叶注射液与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 embryo fibroblast,CEF)共同培养,测定紫苏叶注射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体系中的最大安全浓度,检测紫苏叶注射液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紫苏叶注射液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488.281μg/mL。  相似文献   

3.
根癌农杆菌共培养转化谷子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了影响农杆菌共培养转化谷子的因素,初步建立的谷子农杆菌共培养适宜转化体系为:以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为转化材料,农杆菌浓度OD_(600)为0.5,已酰丁香酮为100μM,浸菌附加超声波或真空处理,22℃共培养2~3d后水洗2遍,于含羧苄西林钠和头孢唑林钠各250mg/L的0.1%甘露醇浸泡30min除菌,接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并继代和再生,最后于1/2MS中生根成为完整小植株。用含Bt基因的双元裁体农杆菌LBA4404和EHA101,按所建立的转化程序,对豫谷1号、高39、鲁谷10号等优良品种的愈伤组织进行了转化。共获致密型抗性愈伤组织75个,经再生获得35株抗性植株。  相似文献   

4.
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的制备及单层维持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消化方式,营养液的不同PH值,不同血清浓度对细胞生长及维持的影响,摸索出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培养方法:细胞增殖时,最低血清浓度在5%左右,PH6.8-7.2时,生长状态较佳;维持细胞时,血清浓度在1-2%,PH值在7.4-7.6时较好,添加L-谷氨酰胺后,细胞的贴壁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质量及胚胎对共培养细胞活力和基因转录量的影响,探索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促进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机理,建立纯化的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系并对合子进行共培养,用DCHFDA测定胚胎内部的H2 O2含量,以MTT法测定输卵管上皮细胞活力,用RT-PCR检测CAT及GPX的转录状况.结果表明:1)共培养能够提高2-细胞早期、4-细胞期胚胎发育率(0.951 3% VS 0.903 3%,0.857 6% VS0.700 5%,P<0.05)和囊胚发育率(0.537 9% VS 0.573 3%,P>0.05);2)2-细胞早期胚胎内部的H2 O2含量显著降低(0.047 9 VS 0.068 2,P<0.05);3)Ⅰ和Ⅱ型阻滞胚胎的比例降低(0.158 3% VS 0.192 6%,0.213 3% VS0.433 9%,P>0.05),Ⅲ型阻滞胚胎的比例提高(0.621 6% VS 0.373 3%,P<0.05);4)共培养细胞活性上升(0.216 7 VS0.195 7,P>0.05);5)CAT及GPX的转录量增加(1.202 0 VS0.984 9,1.310 1 VS 0.998 3,P>0.05).结果显示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通过增强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利用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降低胚胎细胞内部的活性氧,提高胚胎质量,促进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6.
共培养对延边黄牛重组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新鲜的颗粒细胞作为供核细胞,以延边黄牛MⅡ期去核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进行体外培养.使用CR1aa培养液培养时卵裂率(83.7%)显著高于TCM-199液和mSOF液组(76.9%和77.4%),但在重组胚的早期发育各阶段都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CR1aa和TCM-199为基础液时,输卵管上皮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培养在卵裂率及重组胚的各阶段发育率都有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CR1aa培养液适用于延边黄牛重组胚的体外培养,以CR1aa液 输卵管上皮细胞和TCM-199液 颗粒细胞共培养的形式效果更好(p<0.05).  相似文献   

7.
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的兔输卵管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细胞构建了序贯共培养体系,并与体外受精得到的受精卵进行共培养。试验结果表明,HTF液受精率显著高于T6液(P<0.05),更适用于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序贯共培养体系和输卵管上皮细胞培养组2-细胞率都显著高于单独培养液组和子宫内膜细胞培养组(P<0.05),二者均可克服2-细胞阻滞。序贯共培养体系胚胎的囊胚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表明序贯共培养体系比单一体细胞共培养体系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提高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活体取卵(OPU)所得的卵母细胞与牛耳成纤维细胞构建牛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并将所得的重构胚进行ACM(培养液)与不同滋养层细胞的共培养,分析不同滋养层细胞类型、传代次数、冻融处理对核移植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探讨胚胎体外共培养中滋养层细胞的合适条件。结果表明:胎鼠成纤维细胞(MEF)培养组的囊胚率和胚胎细胞数(38.2%和135±2.1)显著高于牛颗粒细胞(GC)组(9.1%和101±4.6,P<0.05)和牛耳成纤维细胞(BAF)组(25.9%和115±3.1,P<0.05)。2~4代MEF细胞与胚胎共培养的效果(38.2%和135±2.1)明显好于原代MEF细胞(24.7%和108±3.1,P<0.05)或5~8代MEF细胞(22.8%和102±2.8,P<0.05),新鲜的MEF细胞比冻融处理后的MEF细胞培养效果好(38.2%vs.27.7%,135±2.1vs.110±1.7,P<0.05)。因此,用新鲜的2~4代MEF细胞作为共培养体系中的滋养层细胞有利于牛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9.
siRNA对鸡胚成纤维细胞中GAPDH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通过短双链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介导的特异性抑制相应基因表达的新技术。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该技术已在线虫、果蝇、斑马鱼和鼠等动物中进行了应用。本研究利用体外转录合成的短双链干扰RNA(siRNA),针对鸡的管家基因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对其表达进行干扰。结果显示siGAPDH能有效阻断GAPDH基因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而不相关的siRNA则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影响,证明在鸡细胞中也存在RNA干扰现象,为利用RNAi技术对鸡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组织块贮存时间测试王立群,聂晶(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哈尔滨150030)(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宣世纬(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哈尔滨)TESTONDURATIONOFSTOKINGTISSUEFORCULTURINGCHICKEN...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IBV感染鸡气管黏膜上皮细胞(Chicken trachea epithelium cells,CTECs)中基底细胞的特性,以进一步揭示IBV感染与α-2,3-唾液酸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技术、RTPCR方法,对接种IBV的细胞进行观察和检测,研究IBV对基底细胞的感染特征。【结果】与CTECs感染IBV结果相反,单独培养的基底细胞接种IBV后,无明显的形态学损伤和亚细胞结构(溶酶体、细胞核)的损伤,细胞中也检测不到IBV的增殖。【结论】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可以被IBV感染,单独的基底细胞不能被IBV感染,提示α-2,3-唾液酸受体是否存在与IBV感染具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模拟猪肠道内环境,探究益生菌与细胞共培养抗TGEV作用,利用Transwell小室在体外建立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PK-15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当益生菌菌体浓度102cfu·m L-1≤c≤1012cfu·m L-1,共培养时间为1和3 h;当共培养时间1 h≤t≤24 h,益生菌菌体浓度为102、104、106和108cfu·m L-1时,PK-15细胞存活率较高,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成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对TGEV抑制率,结果显示,益生菌菌体浓度约为102~108cfu·m L-1,共培养时间为1~24 h时对TGEV抑制率均达90%以上。此外,益生菌与PK-15细胞共培养的TGEV平均滴度较低。  相似文献   

13.
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生殖时期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以此建立了适于早期小鼠转基因胚胎体外培养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并用PCR法对体外培养发育到不同阶段的小鼠转基因胚胎进行了外源基因整合检测。结果表明,在受孕初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无论是原代还是传代细胞)上,培养的小鼠1-细胞期胚胎的囊胚率显著高于发情间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P<0.01);在相同生殖时期猪输卵管原代和传代上皮细胞上,培养的小鼠1-细胞期胚胎的囊胚率差异不显著;在转基因胚胎不同发育阶段,PCR检测呈阳性的胚胎比率分别为:2-细胞期为96%,4-细胞期为63%,8-细胞期为43%,囊胚期为19%。由此可见,受孕初期的猪输卵管上皮细胞可促进与之体外共培养的小鼠早期胚胎的发育;随着早期小鼠转基因胚胎的发育,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基因胚胎的比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将体外分离培养经超排处理的新西兰大白兔输卵管上皮及子宫内膜细胞接种于4孔板培养。处理1以CZB为培养液;处理2以CZB加输卵管上皮细胞为培养体系;处理3以CZB加子宫内膜细胞为培养体系;处理4以CZB为培养液,胚胎培养的前24h在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之后则转入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培养(处理4为序贯共培养体系)。将2-细胞期小鼠胚胎随机分配给4个处理,统计各处理组小鼠胚胎的各期发育率及发育质量。结果表明,序贯共培养体系胚胎的囊胚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囊胚孵化率及孵化囊胚的贴附率显著高于其他共培养组(P<0.05);囊胚细胞总数各共培养组显著高于单独培养液组(P<0.05)。可见序贯共培养体系较单一体细胞共培养体系能更好地模拟体内环境,提高早期胚胎的发育率和发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黄瓜高频胚状体再生体系,为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方法】以黄瓜品种津研四号、长春密刺、Q8和14-1为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分别取14-1的子叶、子叶节、下胚轴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的愈伤组织和胚状体产生情况;以14-1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及其质量浓度配比对黄瓜胚状体诱导的影响。【结果】4个不同基因型中,欧洲温室型黄瓜种质14-1可诱导出胚状体。在4种外植体类型中,14-1的子叶节可以高效诱导出愈伤组织和胚状体,其诱导率分别为100.0%和34.1%。激素及其质量浓度组合也会影响胚状体的诱导,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以MS+1.5mg/L 2,4-D为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其对14-1子叶节的诱导率为100%;在分化培养阶段,MS+0.1mg/L 2,4-D+0.5mg/L KT+0.2mg/L IAA有利于体细胞胚的发生,14-1的出胚率为62.5%。显微形态观察发现,黄瓜体细胞胚发育过程包括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期胚等时期,这些胚可以发育成正常小植株。【结论】14-1的子叶节经诱导培养基MS+1.5mg/L 2,4-D和分化培养基MS+0.1mg/L 2,4-D+0.5mg/L KT+0.2mg/L IAA培养后,可高效产生胚状体,并可萌发成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对小鼠胚胎内部活性氧含量影响,探索共培养克服胚胎发育阻滞机理。用小鼠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合子进行共培养,DCFDA测定胚胎内部H2O2含量,以外源性H2O2对输卵管上皮细胞和胚胎进行阴性对照,用Hochest 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MTT法测定输卵管上皮细胞活力。结果表明,共培养能显著提高2-细胞发育率、降低胚胎内部H2O2含量(P<0.05),提高4-细胞率及降低胚胎内部H2O2含量(P>0.05)。外源性H2O2能够使合子凋亡甚至死亡,导致共培养细胞活力下降(P<0.05),未能显著地促进胚胎发育(P>0.05)。结果表明共培养能够降低胚胎细胞内部活性氧,克服胚胎发育阻滞,促进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17.
于鸡胚19期分离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PGCs),用于体外培养和传代扩增;对其第2代PGCs进行组织化学法鉴定,采用3种转染方法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染PGCs,并对电穿孔方法转染条件进行优化,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分析PGCs转染效率,探讨有效的转染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结果表明:电穿孔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转染效率,其最优化条件:电场强度为280 V,时间常数为60μs,质粒浓度为15μg.mL-1,转染后室温静置10 min。  相似文献   

18.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 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  相似文献   

19.
冬季大叶藻与幼参混养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冬季大叶藻Zosteramarina与刺参却ostichopttsjaponicas当年生幼苗的生态混养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叶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控制作用以及大叶藻对幼参生长的集聚效果。试验设置大叶藻与幼参混养组、幼参单养组和大叶藻单养空白组,每组设5个重复。试验幼参为2010年培育的秋苗(体长2.90cm±0.04cm,体质量0.69g±0.02g),试验总水体75L,幼参放养密度为1个/L,水温为(15±1)℃,盐度为31~32,光照强度为(271±14)lx,试验共进行30d。结果表明:大叶藻单养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含量最高;幼参摄食大叶藻碎屑,对水体营养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混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居中;幼参单养组各种营养盐含量最低。试验期间,底质情况良好,水质对幼参的生长无影响;大叶藻可为幼参提供附着基,对幼参的集聚效果良好,超过80%的幼参栖息在大叶藻叶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