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川中丘陵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植树种草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之一,其中桤柏混交林和封山育林育草面积所占的比例较大。为了研究桤柏混交林及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水土的效益,蓬溪县水保办1984年建立试验点,1985年开始观测,桤柏混交林和半封禁式草坡区的保持水土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桤柏混交林的效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桤柏混交林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造林类型。本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桤柏混交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6年生的混交林中其柏木在单位面积上的蓄积最比纯柏木林大80.6%,地上中分生物量比纯林高47.2%;混交林柏木的N,P,K,Ca等营养元素含量分别 比纯柏林高65.47%,50.43%,7.70%和17.96%;混交林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纯柏木林大9.4-10.5%,混交林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桤柏混交林优化组成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桤柏混交林优化组成比研究潘攀,刘仕俊,魏宗华(四川省林科院)自70年代以来,四川丘陵区继乐至、盐亭率先试造桤柏混交林成功之后陆续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这部分桤柏混交林是长江防护林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防护功能并体现了可观的经...  相似文献   

4.
人工桤柏混交林光合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区人工桤柏木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在于:桤、柏木的光合作用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存在时间匹配效应,在林木结构上存在光合作用的空间匹配效应,因而使桤柏木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林地上各层次水平的光能资源,大大提高混交林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使之成为川中丘降紫色土区的高产林分类型。研究还表明,桤柏混交林林冠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程基本上与桤木的变化趋势一致,这主要由桤柏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桤柏林林冠光合作用主要受气温、光照和CO2浓度的影响,温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川中盆地钙质紫色土区主要造林模式之一。因其群落稳定、生产力高,深受群众喜爱。对7年生桤柏混交林进行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的结果表明:7年生桤柏人工幼林已郁闭成林,形成复层林冠层,垂直结构明显;桤木高4.37m,覆盖度32%;柏木高1.19m,覆盖度30%;草被均高0.5m,覆盖度95%;桤木根深30cm,柏木根深15cm。桤柏混交林群落植物种类为18种,总生物量14.794t/ha。纯柏林群落植物种类7种,总生物量3.583t/ha。柏木根系侧根发达,主根不明显.<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23.1%。桤木根系主根明显,垂直根系发达,水平根少、<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3.4%。桤柏混交幼林群落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总生物量大致相等。乔木层各器官水分系数排序为:叶>枝 根>干。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人工柏木纯林、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层片结构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表征的群落综合特征上,次生混交林与人工林具有很大差异.人工柏木纯林物种数量少,乔、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物种数量较多,乔、灌、草层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的生态优势度.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以来,四川丘陵区成功营造了面积超70万hm2的桤柏混交林,该类混交林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发挥着巨大的防护、经济和社会效益。现阶段,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梢相混交林的经营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对合理、高效经营桤柏混交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桤柏混交林经营现状1.1封山育林四川丘陵区营造消柏混交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四川绿化面积和构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全区70%以上的梢柏混交林经营重点在于看山护林。这类林分自幼林形成之后就严加看管,从未开展过有意识…  相似文献   

8.
紫色土桤柏混交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紫色土的主要人工混交类型,在长江防护林建设中有重要作用。根据1983年营造的8种混交模式林分,研究了桤柏混交改良土壤、促进柏木生长的效果,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9.
川中长江防护林紫色土侵蚀产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防护林林分类型不同,承受降雨过程产生的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量也不同,钙质紫色土上其减少减沙贡献最大的落叶灌木林,其次是桤柏混交林,主要是枯林落叶层的作用,马尾松疏林土壤蚀量是马尾松柏木材的2.7倍。随着降雨量增大和雨强增强,冰碛黄土上松柏混交林减水减沙效果最大,是一种川中地区典型的水土保持林类型。针对叶林的削减水沙的作用是有限的。松柏混交林产沙率变化与该林分下洪峰流量变化相一致,马尾松疏林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171mm,减少62.1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t,减少79.66%。3)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柏木纯林、桤柏混交林凋落物分解袋地表土土壤微生物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内,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柏木纯林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基本相同,真菌较少。在两种林型中,三大微生物种群数量在3月最少,6~9月最多。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析结果为桤柏混交林中的固氮菌、硝化菌、氨化细菌均大于柏木纯林。纤维分解菌类两者基本相同。柏木纯林反硝化菌类多于桤柏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水土保持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至1995年,用典型调查、定位连续观测等方法,对川中丘陵区防护林的水土保持能力和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丘陵区现有防护林涵水保土能力,在坡度<30°时,有一定效果.在45°以上时效果不大;沿河岸护岸林带宽度7.5m以上,土壤侵蚀为轻度,小于7.5m将发生中度侵蚀;混交林涵水保土效果普遍优于纯林,尤以2柏(木)1桤(木)混交比例效果为佳;树木枯枝落叶层有较强吸水性能,可对降雨冲刷起到缓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桤柏混交林能量代谢中能量吸收,固定,积累和损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桤柏混交林气体交换测定研究了能量代谢基本过程。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损耗子蒸腾作用中,桤木和柏木用于生长呼吸中损耗的能量最多.其中桤木南面时则用于维持呼吸中损耗能量最多,其能量固定建立在内部节律基础上,柏木能量积累大于桤木.  相似文献   

14.
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立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项研究应用主成分排序方法研究四川盆地4种天然柏木混交林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影响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层厚度、水湿状况、土壤碳酸钙含量、pH值等。桤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下部平缓的台阶低洼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栎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生产力低;桤栎柏混交林介于二者之间;松柏混交林要求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林下灌木树种分布与立地条件因子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林业实用技术》2003,(6):31-32
<正> 6.3 红色石骨子“馒头山”水土保持桤柏混交治理模式 四川盆地,以发育在紫色砂页岩上的紫色土分布面积最广,素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中部又以丘陵地貌为主,丘陵山头被称为红色石骨子“馒头山”。紫色砂页岩易风化,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纯林病虫害较多,易形成低产低效林分,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经济效益较低。多年来的生产和科研表明,桤柏混交  相似文献   

16.
桤木根瘤特点和固氮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木(Aluus cremastogyne Burk)是我国特有的非豆科结瘤树种,四川盆地是分布中心.适应性强,耐瘠薄,是优良的荒山荒地造林先峰树种和混交林伴生树种,也是优良的燃料和木本绿肥,能有效的改良土壤,并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近年来,川中、川北地区营造桤柏混交林达数百万亩,固氮树种的应用日益引起重视,研究各树种的固氮能力对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国土整治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美国产LI-6200便携式光合作用分析系统,LI-3000叶面积仪配合照度计,通风干湿球温湿度计,土壤湿度计等测定了绵阳新桥防护林体系生长季节中桤柏混交林树种南,北面叶片光合作用每小时日变化进程,探讨了桤木和柏木光合作用率及其变动程度,指出了穴们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类型,从日射量,温度,CO2浓度等外界条件及内生节奏方面阐述了光合作用日变化机理,同时计算和分析了桤柏混交林平均光合作用率日变化类  相似文献   

18.
以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两种结构调整改造模式—“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采伐带与保留带均为8m,补植阔叶树为桤木、香椿、香樟、喜树)、“生态疏伐”改造林分(按蓄积疏伐强度为25%~30%)和对照林分以及天然次生栎柏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物多样性、乔木生长、灌草盖度和林下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1)乔木层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带状改造+补阔”改造林分。灌、草丰富度均以栎柏混交林最高,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灌木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其次是栎柏混交林;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栎柏混交林,其次是“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林分乔灌草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最低。(2)乔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按大小排列分别为:“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栎柏混交林>对照,栎柏混交林>“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生态疏伐”改造林分>对照。(3)灌草盖度第一、第二均是带状采伐+补阔”改造林分和栎柏混交林,对照最小。(4)林下更新幼苗以栎柏混交林最多,最...  相似文献   

19.
桤木自然分布区内表型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我国桤木自然分布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21舛不同产地桤天然林或人工林的生长、果实形态、树皮形态、干形、材色和木材密度等表型特征,发现桤森种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产地变异和(或)个体变异;其中木材密度和果实形态特征,产地内株间差异明显大于产地间差异。根据桤木果酴工度,果帝大小、形状,木材密度、材色等8个性状的产地变异,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桤木自然分布区初步划分为川西南区、川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四川盆地中北部提供水土保持效果好、见效快的造林树种和方法,我们在盐亭县林山公社修建了林地和荒地两个迳流场,探索桤柏混交林保持水土的作用,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每年六至八月进行对比观测.现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