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鲐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鸿禧 《海洋渔业》1984,6(4):185-185
<正> 鲐鱼属鲈形目、鲭科、鲐鱼属。俗称青占,油筒鱼(上海、江苏、浙江);青花鱼,鲐巴鱼(辽宁、山东);花鳀(福建);花鲛(广东、海南)等。体呈纺锤形,粗壮稍侧扁;尾柄细短,尾基每侧有两条小隆起嵴。头中大,呈圆锥  相似文献   

2.
<正>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又名青花鱼、鲭鱼、鲐鲅鱼等,鲈形目、鲭科、鲐属。身体粗壮,呈纺锤形,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则深蓝色横纹或斑纹,尾鳍基部每侧有两个纵隆起嵴。鲐鱼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游速快,并且有集群活动的习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鲐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鲐鱼  相似文献   

3.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相似文献   

4.
鲐鱼     
名称 鲐鱼,学名Pneumatophorus japonjeus(Houttuyn)。地方名:青花鱼、鲐巴鱼(辽宁、山东);青占、油胴、花蜊、台鲅(江苏、浙江);花鲱、花铅、花鲲、华鲱(福建);花鲛(广东海南)。属鲈形目,鲭科,鲐属。  相似文献   

5.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6.
<正> 10.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与胡麻鲐Pneumatophorus tapeoinocephalusBleeker:两者粗看甚相似,但仔细鉴别,则可觉察到如下几点差别:前者第一背鳍的硬棘偏少,为9~10,侧线鳞数又偏多,为210~220,体较侧扁,横断  相似文献   

7.
近海性代表性种类有太平洋鲱鱼、鳗鱼、青鳞、黄鲫、斑鰶、小鳞(鱼箴)、颚针鱼、赤鼻棱鳀等;外海性代表性种类有鲅鱼、鳓鱼、鲐鱼、银鲳、竹筴鱼、远东拟沙丁鱼、黄条鰤、燕鳐和鯕鳅等。近海性种类越冬场的范围为北纬32°00′—36°00′;东经123°00′—126°00′。外海性种类主要越冬  相似文献   

8.
基于形态和分子标记的三种鲭科鱼类鉴别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昊  程起群  郑将臣 《海洋渔业》2011,33(3):297-303
为找到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澳洲鲭(S.australasicus)和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这三种鲭科鱼类鉴别的新标记,采用形态框架等形态分析方法和线粒体标记的方法开展研究.共分析采自海南的33 ind样本,其中日本鲭19 ind,澳洲鲭9 ind,羽鳃鲐5 in...  相似文献   

9.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生长特性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区域(30°~34°N、126°E以西范围)所获取的鲐鱼(Scomberjaponicus)样品,通过观察鲐鱼耳石生长轮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再依据不完全β函数渔获量方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的鲐鱼生长方程,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20、451.4和-1.203。比较不同时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鲐鱼的生长较接近,而20世纪70年代的鲐鱼生长情况与其他3个时期的鲐鱼生长相差较大。比较不同海域鲐鱼的生长情况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鲐鱼的个体有增大的趋势,经分析很可能与海水温度有关。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鲐鱼的最大年龄(tλ)为9龄;根据最近的采样,推算出鲐鱼的开捕年龄和补充年龄都为0.4年,鲐鱼的自然死亡率为0.355,捕捞死亡率为2.27。利用上述参数,动态综合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该资源过度捕捞已很严重。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9龄;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2.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这样鲐鱼资源才能够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10.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rtuyn)与胡麻鲐Pneumatophorus tapeoinocephalus Bleeker:两者粗看甚相似,但仔细鉴别,则可觉察到如下几点差别:前者第一背鳍的硬棘偏少,为9~10,侧线鳞数又偏多,为210~220,体较侧扁,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勇  严利平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5,27(2):133-138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相似文献   

12.
<正> 鲐鱼,地方名鲭鱼、青占、鲐巴鱼、油筒鱼、青花鱼。鱼体呈纺锤形,体背部有很好看的青蓝色斑纹,是我国黄、渤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来,年产量超过万吨,已成为我国北方水产品供应的主要品种之一。但从目前消费习惯上看,对这种鱼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沿海群众非常喜爱食用鲐鱼(山东省烟台市沿海群众吃不到鲐鱼,认为没有“过海市”);而广大内地消费群众将鲐鱼认识不  相似文献   

13.
一闽南一台湾浅滩位子台湾海峡的最南端,是一个重要的著名渔场,年平均总产量约40万吨。渔获物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据1971—1988年统计资料,年平均产量14.89万吨(10.63—25.40)。以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鲐鱼、竹(竹夹)鱼、羽鳃鲐和脂眼鲱为主。主要的底层和近低层鱼类有带鱼、二长棘鲷、白姑鱼及绒线鳞鲀等。枪乌贼年产量为1.5—2万吨(1987—1988)。虾类年平均产量约1.3万吨(1986—1988年)。  相似文献   

14.
现场胃含物法测定鲐的摄食与生态转换效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耀 《水产学报》2003,27(3):245-250
2000年7月至9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沿海鲐繁殖海域的鱼类养殖网箱中,应用胃含物法测定了渤海优势鱼种鲐的摄食、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饵料不受限制时,鲐的摄食量和生长呈不规则波浪式变化,其波距比较恒定,但波高变化较大;(2)鲐的瞬时胃含物重量随时间变化可用指数模型St=9.0876e-0.1868t描述,瞬时排空率Rt=0.1868g·(100g)-1·h-1(按湿重计算);(3)按Eggers公式可求得鲐日摄食量Cd=(15.60±2.55)g·(100g·d)-1(按湿重计算)或(69.84±11.42)kJ·(100g)-1·d-1;(4)实验期间鲐体重随时间的变化可用线性方程Wt=2.23t+16.71描述,由该式可求得其相对平均日生长量Gd=3.72g·(100g)-1·d-1或30.00kJ·(100g)-1·d-1;(5)由于已知的平均日摄食量和平均日生长量,可求得鲐生态转换效率Eg=23.85%(按湿重计算)或42.96%kJ。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2015年两年收集的北太平洋公海围拖网作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as,又称鲐鱼)生产月度数据,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a(Chl-a)浓度、海流等环境数据,运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鲐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鲐鱼渔场季节性差异明显,渔场重心集中分布在39°N~43°N、147°E~154°E范围内。两年渔场重心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自9月开始再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GAM模型显示,北太平洋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范围是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范围是0.3~0.8 mg·m~(-3),空间上集中分布在40°N~41°N、148°E~151°E,海流对鲐鱼渔场形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素享盛誉的香鱼,口味尤佳。把全鱼(不去鳞)下锅油炸后,配以适当的姜、蒜、葱等调料,那香甜的味道,细嫩的肉质,酥脆的鳞骨,顿时会使你口味津津。早在乾隆版《南靖县志》中对这种烹法就有记载:“溪鲳(香鱼),为炸甚佳。”胡珍珠编著的《家庭食疗手册》载:“鳓鱼鳞含油脂,清蒸时,鲜品可不打去鳞。”我国沿海渔民有吃鳓鱼不除鳞的习惯。因为鳓鱼的鳞比别的鱼鳞鲜且软,不除鳞煮熟后的鳓鱼,吃起来清香可口。在祭祀方面,“鱼祭”之制由来已久。《礼记·曲礼》曰:“凡祭庙之礼,槁鱼曰商祭,鲜鱼曰祭。”“鱼祭”在民俗活动中长传…  相似文献   

18.
黄、渤海鲐鱼的行动分布与海况,气象等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1972~1979年渔况、海况和气象等资料,分别对水温、水系、跃层,饵料生物以及风、气压、月龄等环境因素与鲐鱼行动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与黄、东海表层水温呈正相关系,即水温高鲐鱼进入黄海的时间提早。以黄、东海5月1日表层水温距平值x和黄海中部围网初渔期y(5月y日)为指标,其关系式为:y=9.8762-0.8808x,r=0.678,r>r_(α=0.05)=0.666,S=3.22天。因而4月末至5月初黄、东海表层水温可以作为预测鲐鱼产卵洄游进入黄海时间迟早的重要依据。 2.春汛黄海鲐鱼产卵场的位置与水系分布关系密切。鲐鱼产卵场通常在外海水与沿岸水等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在鲐鱼资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外海水向北伸展的势力强,鲐鱼产卵场偏北,反之产卵场偏南。而32‰等盐线以及外海,沿岸水系的分布可以做为预测产卵场位置的重要指标之一。3.黄海鲐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燐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蜮(Themisto gracili-pes)和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其索饵场的位置往往在鲐鱼尚未进入索饵期时,临近产卵场的太平洋燐虾等饵料生物丰寓的海区,在鲐鱼进入索饵期后,由于鲐鱼大量摄食而使索饵鲐鱼渔场中心通常出现在饵料生物密集区的边缘或附近。因而,鲐鱼进入索饵期以前,临近产卵场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以及鲐鱼索饵期饵料生物密集中心的边缘附近海区,是探察索饵鲐鱼渔场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明显温跃层的海区,栖息在跃层上方的鲐鱼起群比较稳定,可能形成良好的围网作业渔场,而明显的强度较大的温(盐)跃层对鲐鱼的垂直移动有制约作用。5.黄海鲐鱼的起浮与风向、风速、气压及月龄有关。偏南、偏西风,风力2~4级的天气适宜鲐鱼大量起浮,而北向风或6级以上大风不利于鲐鱼起浮。鲐鱼大量起浮往往出现在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低气压转向高气压,气压在1000毫巴以上的天气,气压过低(低于994毫巴)或过高(超过1010毫巴)不适于鲐鱼大量起浮。另外,鲐鱼大量起浮日又多出现在近月朔期以及月朔与月望之间,而较少出现在月望时和下弦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从西部太平洋热带水域及在南海和东海的深水海区,拖到的蛇鲭科4种仔稚鱼的形态和分布,它们是异鳞蛇鲭Lepidoeybium,flavobrunneum,蛇鲭Gempylus scrpens,密纹蛇鲭Diplospinus multistriatus和纺锤蛇鲭Promethichthys prometheus。在仔稚鱼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生有较强壮的背鳍棘和腹鳍棘,其中以密纹蛇鲭的背鳍棘最长,腹鳍棘也长,可达肛门以后。腹鳍鳍条以蛇鲭最多有5条,异鳞蛇鲭具有1~2条,密纹蛇鲭和纺锤蛇鲭则无鳍条。密纹蛇鲭,异鳞蛇鲭和蛇鲭都生有明显的上颌骨前刺,纺锤蛇鲭则无上颌骨前刺。肌节以异鳞蛇鲭最少,有30个左右,蛇鲭有50个上下,以密纹蛇鲭最多有58~60个。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和水温遥感数据,对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以及与海水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东海中南部渔场和北渔场(东海北部及黄海中南部),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43.53%,渔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产渔区主要是2252、2163、2431、2341、234等5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澳洲鲐及少量日本鲭和竹筴鱼。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55.29%,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2个为12月上旬前后的小高峰期;高产渔区主要是1261、134、981、1081、135等5个渔区(图3、表1),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海礁渔场仅在7月上中旬渔汛开始时和9月中下旬渔场转移时生产几天,占总产量比例仅为1.17%。2008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南渔场澳洲鲐资源在2007年在近6年来处于较高水平,日本鲭渔获量延续2007年的高水平,仍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