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短稳杆菌对水稻二化螟的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化螟是黑龙江地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水稻二化螟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不仅用药效果明显下降,而且对黑龙江大米的品质产生了影响。为了筛选出可以替代化学杀虫剂的生物农药,选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与8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对照,对二化螟进行了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 500 mL/hm 2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最好,且对水稻、对人、畜、禽及其他非靶标生物都安全,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且已对部分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毒·赤眼蜂是携带杀虫病毒的活体赤眼蜂,是水稻螟虫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控方法。为提高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农药减量,在荆门市沙洋县高阳镇王集村进行毒·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示范,并对防效进行评价。示范结果表明,连续3次投放毒·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达70%,防治效果达64.03%,说明毒·赤眼蜂能有效防治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与灌水灭蛹降低越冬虫源基数、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释放卵期天敌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在二化螟重发区浙江省温岭市早稻大田展开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2016年二化螟重发情况下,应用基于种植香根草的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将二化螟的为害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且种植香根草与释放赤眼蜂联合使用可实现对二化螟的全程非化学防控。此外,香根草种植区稻田生态系统中天敌寄生蜂的种群数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二化螟为害,促进农药减量,本文探讨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最佳使用方法。结果表明,在蛾羽化始盛期开始第一次放蜂,按10 000头/667m2标准,每667m2设10个点放蜂,每隔5d放一次,连放3次,即可取得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5.
种子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不同种子处理剂对水稻品种处理后恶苗病的发病情况,旨在选出新型、高效的种子处理剂。试验结果表明,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7%杀螟·乙蒜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0%氰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后,对恶苗病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16%咪鲜·杀螟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在种植高感病品种的地区,要注意选用氰烯菌酯、杀螟·乙蒜素等高效浸种药剂,以提高控病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微量点滴法,以水稻二化螟4龄幼虫为供试昆虫,测定杀虫单和甲维盐不同比例混配对水稻二化螟杀虫毒力,采用共毒因子和共度系数法进一步确定2种试验药剂的合适配比。结果表明:甲维盐和杀虫单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具有很宽的有效配比谱。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甲维盐LD50为0.596 4ng/larva,杀虫单LD50为21 501ng/larva,2者的毒力差异达36 051.31倍。共毒系数研究表明甲维盐和杀虫单的配比在1∶1 000~1∶36 051(质量比)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彭丽年  蒋凡  徐翔  黄新春 《植物保护》2011,37(3):170-172
为减少化学农药在稻田的使用,在四川新都进行了2种生物农药混配制剂〖CD*2〗甜核·苏云菌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PB 16手动喷雾器防治试验,甜核·苏云菌对水稻二化螟的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8.0%、99.56%和99.29%,采用东〖CD*2〗18机动喷雾器喷雾示范,甜核·苏云菌对二化螟的枯心、白穗和虫伤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44%、97.83%和96.69%,效果良好,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9%溴氰虫酰胺SC高剂量作苗床送嫁药处理均能有效控制一代二化螟发生危害,效果明显优于30%三唑磷·毒死蜱EC常规大田处理,且苗床处理用水量少,操作简单方便,尤其是减半处理既能适应减量控害和节约成本需要,又有利于控制面源污染,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二化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研究对本省目前推广的47个主要稻种进行了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抗性测定,发现中抗品种2个,耐虫品种22个。粳稻较籼稻更抗二化螟,因而,籼、粳稻的防治指标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333 ha左右。在2007年以前,该县水稻钻蛀性螟虫以三化螟发生为害为主,之后的几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发生,但出现了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三化螟发生逐年减轻的格局,到2012年,全县水稻三化螟发生面积只有1067 ha,二化螟发生面积达6700 ha,占种植面积的31.4%,已取代三化螟成为全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并有进一步加重发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研究的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等农药防治二化螟枯心,适宜在卵孵高峰后5d施药,防治3代白穗应在水稻破口5%~10%时施药。施药方法,以手动喷雾和泼浇的效果最好,施药时要适当加大用水量,田间应保持水层。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转cry1Ab+cry1C双价抗虫水稻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杀虫蛋白的时空表达,本研究采用离体水稻组织生测法系统评价了cry1Ab、cry1C、正交cry1Ab+cry1C和反交cry1C+cry1Ab 4种抗虫水稻品系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并用ELISA方法测定了Cry1Ab、Cry1C蛋白在各个抗虫水稻品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二化螟在不同生育期的4种转基因抗虫水稻上取食的叶面积显著低于非转基因对照亲本明恢63。4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系在生长前期(苗期、分蘖和拔节期)对二化螟表现极高的杀虫效果,生长后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杀虫效果有所下降。两双价抗虫水稻杀虫效果最好,其次为转cry1Abcry1C水稻。Bt蛋白表达水平随着抗虫水稻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且差异显著;Cry1Ab的蛋白表达量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均显著高于Cry1C。Cry1Ab蛋白在单价抗虫水稻叶片和茎杆中均表现出随生育期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在双价抗虫水稻中表现出随生育期逐渐下降的趋势。Cry1C蛋白在单、双价抗虫水稻的叶片组织中均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单价抗虫水稻相比,双价抗虫水稻中的Cry1Ab、Cry1C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降低。因此,双价抗虫水稻不仅能高效防治害虫,还能延缓害虫抗性,在生产上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结果可望为转Bt基因抗虫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减轻水稻二化螟为害,推广适合东坡区的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促进农药减量,开展了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始盛期投放螟黄赤眼蜂,其卵寄生率明显高于农户自防田,3个试验点防治效果分别为71.63%、62.73%、72.06%,其防效和相应处理区水稻产量与农户化学农药自防无明显差别,且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的做法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稻田耕沤治螟、选用抗病品种、灯光诱杀害虫,保护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虫为害,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示范区病虫防治效果提高了5~10个百分点,水稻产量增加9.33%,每667m2减少农药投入23.90元,减少用工费16元,合计每667m2增收187.32元.稻田天敌比非示范区增加50%.  相似文献   

16.
南漳县地处鄂西北,是典型的纯中稻区。二化螟是该县水稻上主要害虫,常年损失稻谷500万kg以上。长期以来,群众采用价格低廉杀虫双类农药防治二化螟,导致该虫对此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近年来,冬闲谷板田、绿肥田增多,暖冬现象又频繁发生,二化螟冬后基数居高不下,危害也逐年加重。加之,该地冬闲——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种植模式并存,秧苗移栽时间早晚不一,在防治中往往出现没到卵孵盛期已经防治,到了卵孵盛期又因夏收大忙没精力防治的局面,从而导致防治失控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三种赤眼蜂对水稻二化螟田间控害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提供技术依据,选择目前易于大批量人工繁殖的3种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和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分别在南方产区湖南和北方产区吉林两地进行了其对田间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的寄生率和防治效果的试验调查,并分析比较不同赤眼蜂种间的控害能力。结果表明,在南北水稻产区,供试的3种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田间寄生率及控害效果的变化趋势相同,从高至低依次为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明显优于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表明稻螟赤眼蜂为控制水稻田二化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18.
余买松  游瑾  刘初生 《湖北植保》2019,(4):23-24,47
为探索药剂处理秧苗对后期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持效期,选择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0.4%氯虫苯甲酰胺GR两种药剂,对水稻秧田进行不同剂量的处理试验。经过田间病虫调查与分析,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水稻大田二化螟枯鞘和枯心效果较好,药后40天的枯心防效基本上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9.
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田蛴螬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防治花生蛴螬,结果表明,在花生生长期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对花生安全,对蛴螬等花生地下害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5.54%~83.71%。施用30%辛·毒微囊悬浮剂具有显著的保果作用,可以明显降低虫果率,提高饱果率,增加花生产量,有效成分用量为4 950 g/hm2,增产幅度可达12.45%。  相似文献   

20.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