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鳍金枪鱼隶属鲈形目、鲭亚目、鲭科、金枪鱼属,俗称黄鳍鲔。黄鳍金枪鱼是一种高度跨洋性的洄游性鱼,素以肉质细嫩鲜美、营养均衡且绿色无污染而享誉国际市场,并被誉为世界三大营养鱼品种之一。我国关于黄鳍金枪鱼养殖方式、方法正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市场主要依靠远洋捕捞和进口来满足需求。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巴拿马等国家已开展黄鳍金枪鱼的养殖与研究,黄鳍金枪鱼以网箱养殖为主,  相似文献   

2.
日本水产厅1992年6月1日发布了国营栽培渔业中心八重山事业场获得黄鳍金枪鱼采卵、孵化成功的消息,这在世界上尚属首创。该中心目前还饲养着金枪鱼的亲鱼,他们希望黄鳍金枪鱼的成功事例。日后能应用于金枪鱼的产卵、孵化和饲养上,以利金枪鱼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西班牙延绳钓渔船采用不同的钓钩和饵料在印度洋西南海域进行试验探捕所收集的有关数据进行黄鳍金枪鱼性别比例初步分析。探捕作业由2艘延绳钓渔船在2004年12月12日开始执行。试验海域在5-35°S,30-50°E之间。至今对244条黄鳍金枪鱼样本进行性别、叉长鉴定,其中雄性129尾,雌性115尾,分别占总数的53%和47%;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取样鉴定的黄鳍的叉长范围110-170CM,其中92%叉长组集中在120-165CM。  相似文献   

4.
根据日本水产厅及日本栽培渔业协会于1992年6月1日宣布,由国营栽培渔业中心八重山事业场用网箱饲育的2龄黄鳍金枪鱼亲鱼(15尾)从4月19日开始产卵,在5天内约采卵600粒,移至陆上水池内进行孵化孵出60  相似文献   

5.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渔获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沈建华  崔雪森 《海洋渔业》2006,28(2):129-135
中西太平洋的金枪鱼围网渔业目前的年产量约在1×106t左右,其中黄鳍金枪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数据进行时间序列以及空间位置变化等时空分析,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以及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数的增加,中西太平洋围网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分布,从太平洋岛屿近海逐渐向太平洋热带中部海域扩展。渔获量经度重心随着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发展有向东移动的趋势,70年代在128°E附近,到80年代在145°E左右,90年代在152°E左右,近年在155°E左右。而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纬度重心位于赤道区域,70年代在3°30′N附近,80年代在0°30′N左右,90年代在0°40′S左右,近年在1°20′S左右。经纬度5°×5°小区范围内10年内的最高总产量则从70年代的8×104t,增加到90年代超过20×104t。渔获量空间分布除了随着渔业发展向外海扩展以外,还受到被称为南方涛动的ENSO现象的明显影响,一般来说渔获量经度中心在厄尔尼诺年比较偏东,在拉尼娜年比较偏西,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比较偏南,在拉尼娜次年比较偏北。此外,黄鳍金枪鱼渔获量经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变化比较大,渔获量纬度重心在厄尔尼诺年或次年变化比较大。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东部黄鳍金枪鱼的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在印度洋东部海域的延绳钓生产实践 ,对所渔获的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群体的构成、繁殖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渔获黄鳍金枪鱼纯重范围为 10~75 kg,叉长范围为 80~ 15 0 cm,纯重、叉长关系为 W=1.5 2 7× 10 -5L3,渔获构成月间变化明显 ,不同年龄个体性成熟与繁殖节律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005年3月前,莎灵公司(译音)将墨西哥蓄养的250t(活鱼)黄鳍金枪鱼出口日本市场。计划销售于对黄鳍金枪鱼需求量大的日本中部、关西等地区。将上市的冰鲜黄鳍金枪鱼(去鳃、去内脏)是由美国洛杉矾空运至日本市场的。墨西哥蓄养的黄鳍金枪鱼年计划上市500t,不仅出口日本,还将出口美国等其他市场。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与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洋金枪鱼渔业自50年代初期开始,产量持续增长,到2003年,三种热带金枪鱼类(黄鳍、肥壮、鲣鱼)产量为112.3万吨。其中黄鳍金枪鱼产量为45.78万吨,占全球黄鳍金枪鱼产量(154.7万吨)的29%。按作业方式,黄鳍金枪鱼产量的42%为围网作业捕获,23%为延绳钓作业捕获,21%为流刺网作业捕获,其余由手、竿钓、饵料船等作业捕获。根据2005年资源评估,2003年黄鳍捕捞量明显过高,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近几年产量已接近甚至超过最大持续可捕量30-35万吨。为减少FAD对黄鳍仔鱼误捕量,建议规定最小捕捞规格和上岸率以及减少流木集群围网(FAD)数量。  相似文献   

9.
许柳雄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06,30(2):211-218
根据2003-2004年1-6月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所捕获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分别为7~81 kg和20~78kg,优势组分别为20~50 kg和30~60 kg。叉长范围分别为70~180 cm和110~170 cm。2003年渔获物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0.71,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小;2004年渔获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1.00,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大。2003年各月的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月间差异较小;2004年摄食等级以一级为主,并且月间各等级组成差异大。当渔获个体的叉长小于100 cm时,其性比组成波动较大;当渔获个体的叉长范围在100~150 cm之间时,性比组成的变化相对较小,基本上维持在0.5左右,也就是说雌雄个体数量大体保持平衡;当渔获个体的叉长大于160 cm时,所有样本个体均为雄性。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2×10-5L2.9269。  相似文献   

10.
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柳雄 《水产学报》2006,30(3):359-366
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历次海洋科学调查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并于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组成结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生态效率、52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等的调查、分析和检测,获得相关的生态参数后,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同时也应用Stee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然后采用Cadima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及其各生态类群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从捕捞现状和主要种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讨论鱼类及其不同生态类群的开发利用水平。旨在为渔业决策部门今后在该渔场实行TAC和渔获量配额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估算结果:鱼类资源生态容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48.35×104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56.90×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28.35×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9.45×104t和22.28×104t,合计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1.28×104t。然而,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9年超过其最大持续可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至今尚未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因此,对于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必须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防止资源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11.
有关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资料不多,1980年以前,日本开展过几次小规模的金枪鱼人工繁育和仔稚鱼培育试验,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了几个诱导金枪鱼产卵和养殖计划。日本对在海上网箱蓄养的黄鳍金枪鱼和蓝鳍金枪鱼亲鱼进行催熟并产卵。2004年底,在巴厘岛的陆基水槽中,成功使养殖金枪鱼产卵,并发表了描述该鱼仔稚鱼发育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作为一种重要的高价值商业性大洋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近年来的资源评估表明,其资源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中西太平洋已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为确保黄鳍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入了解其种群结构是必要前提。本文综述了黄鳍金枪鱼种群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几种研究种群结构的方法后认为:形态学方法是划分群体的重要手段,但在亚种群的划分上灵敏度相对较低;标志重捕法能揭示其运动规律,但单一的标志重捕法不能很好地进行种群划分;分子标志技术可从分子水平对种群遗传结构做深入的分析,但选择合适的分子标志对于合理划分种群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对黄鳍金枪鱼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的方法、并选择合适的分子标志,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的营养成分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金枪鱼背部肌肉粗蛋白含量为26.2%,脂肪含量仅0.2%,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成人模式)对金枪鱼背部肌肉蛋白进行评价,氨基酸分为101,背部肌肉中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31%且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金枪鱼背部肌肉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4.
黄鳍金枪鱼是世界金枪鱼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以前,黄鳍金枪鱼的繁养殖是靠捕获野生鱼进行人工授精或海水围栏中养殖亲鱼的自然产卵获得种苗.这些方法受制于野生亲鱼的及时渔获,亲鱼成熟度及海水围栏中多变的自然条件.另一种方法是将黄鳍金枪鱼亲鱼蓄养在大型水泥池中,控制环境条件和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世界黄鳍金枪鱼渔业现状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金枪鱼渔业的重要经济鱼种。文章叙述了世界黄鳍金枪鱼最近20多年来的渔业历史和现状,并按照不同渔具对黄鳍金枪鱼在各海区的渔业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叙述了渔场时空分布以及各海区主要从事黄鳍金枪鱼作业国家的渔业产量。此外,还对黄鳍金枪鱼的分布、洄游、种群、生长、繁殖及食性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黄鳍金枪鱼垂直移动及水层分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大洋性高度洄游鱼种,具有高速和深水游动能力,能够快速下潜至温跃层(20℃等温线)以下冷水区域觅食,最大深度甚至超过1000 m[1-4]。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受海洋环境和饵料生物影响,进而影响渔船捕捞和效率[5]。因此获悉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特征,不仅能辅助远洋渔场作业,对了解黄鳍金枪鱼鱼群垂直移动规律、分布习性和资源评估也至关重要。笔者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黄鳍金枪鱼垂直活动研究方法、垂直活动和水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渔业生产和改进资源评估中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内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1~6月我国农业部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项目所收集的有关数据,对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渔获物中黄鳍金枪鱼加工后体重范围分别为7~81kg和20~78kg,优势组分别为20~50kg和30~60kg。叉长范围分别为70~180 cm和110~170 cm。2003年渔获物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0.71,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小;而2004年渔获雌雄性比的平均值为1.00,月间性比组成差异较大。2003年各月的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月间差异较小;而2004年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并且月间各等级组成差异大。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2.1890×10-5L2.9269。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年8~10月,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47.5~166.5 cm,平均叉长为112.7 cm,优势叉长为80.0~90.0 cm和100.0~140.0 cm(75.0%);体重为2.0~72.0 kg,平均体重为26.5 kg,优势体重为5~10 kg和15~40 kg(68.6%),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明显(ANOVA,P<0.01);2)体重(RW)与叉长(FL)、纯重(DW)的关系分别为RW=1.159×10-5FL3.070和RW=1.118DW+0.684(不分性别);3)雌、雄性比为1∶1.2。各叉长组性比变化显著(χ2=1 093.386,P<0.001),叉长大于140 cm时,雄性个体占优势;4)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50%),初次性成熟叉长为113.4 cm。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中,34.0%的个体发育至Ⅴ期以上,说明调查期间为黄鳍金枪鱼繁殖期;5)空胃率高达51.6%,摄食种类主要为鱼类(67.5%)、头足类(18.0%)和甲壳类(14.5%)。不同叉长组的摄食等级存在显著变化(χ2=400.782,P<0.001)。  相似文献   

19.
20.
<正>日本近畿大学、美洲国家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合作展开的联合研究项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最新进展。在IATTC位于巴拿马的Achotines实验室,最近成功地将黄鳍金枪鱼稚鱼从实验室养殖池转到海上网箱养殖。这是黄鳍金枪鱼稚鱼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转海养殖。转至海水网箱中养殖的稚鱼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