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owman-Cole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法的改进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范业宽  李世俊 《土壤通报》2004,35(6):743-749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分组法应用于石灰性土壤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法。改进法的四组土壤有机磷(P0)的分组为:在氯仿预处理土样后用0.5molL-1NaHCO3浸提活性P0;然后,先用0.05molL-1NaOH、后用1molL-1H2SO4处理残余土样浸提中度活性P0,0.05molL-1NaOH提取的无机磷和1molL-1H2SO4提取的有机磷属于中度活性P0;在氯仿和0.5molL-1NaHCO3处理后,用0.05molL-1NaOH浸提稳定性P0,把浸提液的酸度调至pH3.00时,上清液中的有机磷为中度稳定性P0,而沉淀中的有机磷为高稳性P0。结果表明,改进法能更好地区分具有不同矿化率的有机磷化合物,例如,核酸、甘油磷酸、植酸钙、肌醇三磷酸铁、植酸铁等。改进法增加了超声波处理,使震荡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石灰性土壤有机磷分组的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更理想。  相似文献   

2.
3.
酸性水稻土有机磷分组法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Bowman-Cole土壤有机磷有效性分组法应用于酸性水稻土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在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法。结果表明:改进法比Bowman-Cole法能更好地将易矿化的(如RNA,磷脂等),中度易矿化的(如植酸钙)和难矿化的(如植酸铁)有机磷化合物区分开来。改进法所测的结果比Bowman-Cole法提高了活性有机磷的数量和中度活性有机磷的质量,增加了稳定性有机磷应有的数量,改善了HA  相似文献   

4.
酸性土壤中度和高度稳定有机磷的分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N Ye-Kuan  LI Shi-Jun 《土壤圈》1998,8(3):261-266
The fractionation of moderately and highly organic phosphorus (Po) in acid soil was studied by two methods. By the first method, after incubation for 40 d, the mineralization rates of eight constituents of stable Po in the soil were determined. By the second method, five constituents of precipitates of stable Po in the soil were separated, then the five precipitates were put back into the original soils and incubated for 40 d and 60 d. Then, mineralization rates of the five precipitates were determined. The same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the two methods. When the pH of the alkali solution containing stable Po was adjusted from 3.00 to 3.10, the mineralization rate of moderately stable Po was rapidly raised. Therefore, the pH 3.00 is the critical point between moderately and highly stable Po.  相似文献   

5.
Bowman-COle法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分级方法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量土样中提取稳定性有机磷的5组pH值范围的沉淀物,将它们返加到土壤中后的矿化速率的差异表明,划分中稳性与高稳性土壤有机磷比较合理的pH值是3.00。  相似文献   

6.
土壤腐殖质分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采用Pallo法对两种耕地土壤腐殖质进行分组,初步研究了各组分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焦磷酸钠提取的胡敏酸(HAp)是胡敏酸(HA)的主要组分;游离富里酸(FAf)是富里酸(FA)的主要组分;胡敏素(HM)的主要组分为非溶解性胡敏素(ISHM),而溶解性胡敏素(SHM)含量较低。通常随土层深度增加,HA、HM各组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下降;FA各组分的绝对数量也下降,而相对数量增加;HA/FA比值下降。一般来看,焦磷酸钠提取的富里酸(FAp)、氢氧化钠提取的富里酸(FAs)比相应的HAp、氢氧化钠提取的胡敏酸(HAs)的分子结构简单,铁结合胡敏素(HMi)比粘粒结合胡敏素(HMc)的分子结构简单;随土层深度增加,HAp、HAs的分子结构变简单,而HMi、HMc的分子结构变复杂。  相似文献   

7.
刘静  周俊  李孝龙  明月欣  孙宏洋 《土壤通报》2023,235(5):1215-1225
大多数土壤的有机磷(Po)占全磷30% ~ 65%,矿化后可被植物直接利用,成为生态系统生物有效磷重要来源。准确测定Po形态组成及矿化速率是科学利用土壤Po库的基础。本文目的是对目前常见土壤Po形态组成和矿化速率测定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总结分析,为研究人员选择合适测定技术提供依据。搜集并分析近20年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92篇关于Po形态组成与矿化速率方法研究论文。介绍了3种常用Po形态测定技术(连续分级法、酶水解法和核磁共振法)和近年来兴起的3种Po矿化速率测定技术(同位素稀释技术、连续观测-差减法和模型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几种技术适用范围、主要优缺点和互补性。尽管目前仍无针对土壤Po形态组成和矿化速率“最佳”测定方法,但是,研究人员可根据待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测定技术。提出未来应在酶水解技术标准化、13C和31P核磁共振技术联用、发展包含植物因素Po矿化速率测定技术、联用形态和矿化速率测定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磷:文献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9.
不同草甸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磷类型及含量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裴海崑 《土壤》2002,34(1):47-50
采用Bowman-Cole法对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中的活性有机P、中等活性有机P、中等稳定有机P和高度稳定性有机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几种类型草甸土壤中活性有机P的含量较低,变化在2.35~6.01%之间;中等活性有机P的含量在海拔较高的地段较低,变化在32.58~34.66%之间,而这一类型的有机P在海拔低的谷地较高,变化在41.97~52.18%之间;各类土壤中高度稳定性有机P含量较低,仅高于活性有机P,均在15%左右。有机C/有机P(C0/P0比值均大于100,有机质中的相对含P量较低。藏嵩草十华偏穗草草甸土壤中全P含量高,其中又以无机P为主,是该植被类型下土壤的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0.
11.
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土壤有机磷形态测定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小麦幼苗吸磷量、黑麦幼苗吸磷量、幼苗试验土壤有机磷矿化量的相关分析,研究了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反映土壤供磷状况及植物磷素营养状况的一些相关指标,如有效磷、黑麦草幼苗吸磷量与有机磷组分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不能说明土壤有机磷形态的有效性。而幼苗试验土壤有机磷的矿化量、小麦幼苗吸磷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土壤有机磷形态的有效性。总的趋势是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高稳性有机磷有效性最低。  相似文献   

12.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娜娜  姜博  邢奕  连路宁  陈亚婷 《土壤》2018,50(4):645-655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降解效率高、代谢途径多、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是目前清除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手段,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农药的危害。目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纯培养方法获得,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降解功能性微生物信息差异较大,而利用不可培养方法识别功能性微生物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出发,概述了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稳定同位素探测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等不可培养方法对有机磷农药降解功能性微生物的识别,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功能基因、降解途径及降解机理;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农药自身性质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微生物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分组组分的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Leenheer的分组方法为基础 ,用XAD 8树脂将黄泥土中水溶性有机质 (DOM)按极性和电荷特性分为结构较为均一的不同组分 ,并采用元素分析、1 H NMR以及CP/MAS1 3 C NMR研究各组分的性质。初步认为 :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 (桑园、水田、水杉 )黄泥土中的DOM组成中疏水碱性组分 (HOB)含量很少 ,疏水中性组分 (HON)相对含量为 7%~ 1 5 %,亲水性组分 (HIM)是土壤DOM中最大组成部分 ,约占 35 %。元素分析、1 H NMR以及1 3 C NMR分析结果表明 :DOM各组分结构特征差异显著。HON以含有大量的长链烷烃为主要结构特征 ,并含有较多氨基酸、多肽类物质 ;疏水酸性组分 (HOA)的结构特征相似于土壤FA ,含有大量羧基 ,但与FA相比芳香族物质减少 ,碳水化合物增多 ;酸不溶组分 (AIM)以多酚类、腐殖质结合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物质 ;HIM中则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磷变化规律与作物磷素的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转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室内淹水灭菌培养方法,研究施用有机肥后,水稻土有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有机肥对水稻土有机磷各组分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土施用有机肥后有机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增加43.65 mg.kg-1,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有机肥施用对水稻土有机磷不同组分影响强度不同,依次为高稳态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态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有机肥施用量与活性有机磷增加量(r=0.486**)、高稳态有机磷增加量(r=0.713**)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磷素可以直接转化为活性有机磷和高稳态有机磷;无机磷降低幅度与中稳态有机磷增幅(r=0.381*)、高稳态有机磷增幅(r=0.300*)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有机肥可间接促进土壤无机磷向中稳态有机磷和高稳态有机磷转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外源植酸酶在不同培养时期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植酸酶各处理在各培养时期土壤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和比例均高于对照,各处理间呈极高量>高量>中量>低量>对照,其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至培养第40 d达最高值;而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均低于对照,各处理间呈极高量<高量<中量<低量<对照,其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至培养第40 d达最低值;添加外源植酸酶各处理的有机磷总量均低于对照,并随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外源植酸酶可以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有机磷转化,乃至向无机磷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磷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磷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会同不同发育阶段(3年生,8年生幼龄林、18年生中龄林、26年生成熟林)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磷各组分和有效磷(A-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有机磷(TOP)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林龄上,8、18和26年生杉木林土壤TOP总量比3年生分别提高了71.20%,99.94%,74.91%;4组活性不同的有机磷组分中,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O-P)的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活性有机磷(LO-P)和高稳性有机磷(HRO-P);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表层(0~20 cm)显著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和40~60 cm);3年生、8年生和26年生林分,A-P含量与TOP呈显著正相关;3年生、8年生和26年生林分,A-P含量与MB-P含量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TOP和MB-P是本研究区A-P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有机磷与土壤矿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严玉鹏  王小明  刘凡  冯雄汉 《土壤学报》2019,56(6):1290-1299
土壤有机磷是土壤环境中重要的磷组分,其在环境中的界面反应影响着磷素的迁移、转化、生物有效性以及环境行为。本文主要总结了土壤中典型有机磷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解吸、溶解-沉淀等反应特性和微观机制,以及有机磷-矿物相互作用对有机磷形态、金属离子界面反应行为,以及矿物胶体化学稳定性与溶解转化的影响等环境效应。土壤有机磷可含多个磷酸基团,相对分子质量大,电荷密度高,通过界面反应与环境矿物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并影响矿物的电荷性质、共存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以及胶体化学稳定性。有机磷界面反应特性和机制受矿物类型和结晶度、有机磷相对分子质量、pH、温度和共存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磷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一般随着体系pH、矿物结晶度和有机磷相对分子质量的升高而降低。有机磷一般可在矿物表面形成内圈络合物,某些情况下还存在氢键作用,甚至转化形成表面沉淀。有机磷和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一般存在协同效应(尤其是在低pH条件下),即金属离子促进了有机磷的吸附,有机磷也促进金属离子的固定;吸附机制因反应体系而异,主要包括形成三元表面络合物和表面沉淀等,多数时候存在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最后讨论了环境中有机磷与矿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碳酸氢钠浸提有机磷的消煮过程是否有磷的挥发和转化, 确定是否有必要在消煮前添加 饱和 MgCl2 溶液和消煮后水解, 试验测定了焦磷酸与偏磷酸、已知浸提有机磷化合物(核酸与苯 磷酸钠)、两种浸提液(土壤与秸秆)及含葡萄糖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消煮和水解后的无机磷量。 结果表明, 消煮能促进偏磷酸和焦磷酸的水解, 消煮过程没有磷的挥发和转化, 没有磷损失, 消 煮前无需添加饱和 MgCl2 溶液, 消煮后也不用水解。  相似文献   

20.
用表观热惯量法计算土壤含水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应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壤水分的方法及其可行性的基础上,介绍了表观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步骤.通过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此种方法在0~20cm的土层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在30cm以下的深度应用此法其精度有所降低.同传统的水分监测方法相比,表观热惯量法监测土壤水分具有方便、快捷、多时相等特点;同其他遥感方法相比,该方法应用简单,成本低,无需过多的气象数据支持即可完成对大面积土壤水分变化的监测,但仅适用于裸土或低植被覆盖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