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德涌 《土壤》1984,16(3):110-110
用X射线、粘粒矿物的化学定量和全量分析等方法对花岗岩发育的广东阳春黄壤与阳江赤红壤和海南岛尖峰岭的黄壤与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作了综合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粘粒矿物和有机质对土壤胶体比表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毅杰 《土壤学报》1988,25(4):374-378
分别从黑土、黄绵土、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提取<2nm的胶体,测定去有机质前后土壤胶体比表面;并用猪粪中提取的胡敏酸与上述5种土壤胶体相作用,由泥炭中提取的胡敏酸与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相作用,测定其复合胶体的比表面;研究了粘粒矿物类型和胡敏酸对土壤胶体比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胶体比表面大小与其所含主要粘粒矿物类型密切相关。5种土壤胶体比表面大小为:黑土>黄棕壤>黄绵土>红壤>砖红壤。砖红壤胶体去游离氧化铁后,胶体比表面明显降低;但黄棕壤胶体去游离氧化铁后比表面反而增加。有机质对土壤胶体比表面的影响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去除有机质后,黑土、黄绵土和黄棕壤胶体的比表面增加;而红壤、砖红壤胶体的比表面无明显变化。黑土和黄棕壤胶体与猪粪胡敏酸复合后,比表面降低;而砖红壤胶体与猪粪胡敏酸复合后反而增加。泥炭胡敏酸与蒙脱石、伊利石胶体复合后比表面降低;而高岭石却增加。  相似文献   

3.
粘粒矿物对土壤特性和肥力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土壤胶体的特性主要决定于粘粒矿物的类型及其数量。随着土壤科学研究的进展,粘粒矿物组成的分析工作,已由定性分析逐渐进入到定量分析。在粘粒矿物的鉴定中,X射线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也有用来进行粘粒矿物的定量分析,但由于不同土壤中的矿物结晶程度差异很大,所以侧定的准确性较差。因此,在土壤粘粒矿物分析方面,X射线一般只能作为定性和半定量之用,其分析结果往往用“主导”“伴随”“较多~较少”等术语来表示。目前这种表示粘粒矿物组成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何况不同学者的判读标准又很难一致。  相似文献   

4.
杨德湧  蒋梅茵 《土壤学报》1991,28(3):276-283
通过粘粒矿物的定量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和黄壤的粘粒矿物组成。赤红壤、红壤和黄红壤的粘粒(<2μm)中高岭石含量分别为54%、42%和35%,这与该土壤的年均气温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r=0.998,n=3),然而这三个土壤粘粒的风化淋溶系数与年均气温呈良好的负相关(r=1.000,n=3)。黄壤与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有明显的差异,黄壤中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石和2:1型粘土矿物,而高岭石较少;红壤中三水铝石很少,在安徽的黄红壤中虽有不少非晶质氧化铝,但未见有三水铝石存在。  相似文献   

5.
黄土属于更新统沉积物,中外学者颇多研究,对于其生成亦有不同的争论。但研究范围多趋向于地层分析和沉积方式,对于颗粒分布,矿物组成和理化性质方面,研究甚少。根据过去的研究,我国黄土的矿物成分以轻矿物及粘土矿物为主,重矿物的含量甚少,只约2-4%。主要的重矿物为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绿簾石、磷灰石、锆英石、电气石等。轻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粘土矿物含量虽不甚高,但因颗粒细小,在整个沉积物中是最活路的部分,对于黄土的理化性质和生成的研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的5个土壤剖面15个土样的粘粒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和粘粒氧化物的化学选择溶提测试,结果表明:(1)莽山土壤中粘粒矿物组合的垂直变化明显。海拔500m以下的红壤、黄红壤的粘土矿物以1:1型高岭为主,粘粒氧化物中有较多的晶质氧化铁和热碱溶性氧化硅。海拔850m以上的黄壤、暗黄棕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的粘土矿物以2:1型的14×10-10m过渡矿物和水云母为主,粘粒氧化物中有较多的无定形氧化铁、铝和三水铝石。(2)随海拔升高,土壤粘粒的硅铝率、氧化铁的游离度变幅不大,而氧化铁的活化度和各种氧化铝的富集明显提高。根据这些结果,结合莽山土壤的风化威土的条件与过程,讨论了莽山垂直带土壤中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分布与演化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许冀泉 《土壤学报》1961,9(Z2):103-109
褐土广布我国华北地区,常与棕色森林土和浅色草甸土相伴发生[1,5]。关于华北地区褐土的发生类型、形成环境、分布规律以及演变过程的研究,已有详细报告[2],本文拟就粘土矿物组成方面阐明褐土的性质,特选出几个土壤剖面,分离其胶体(小于1微米)部分,进行矿物组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粘粒矿物对细菌吸附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目的是建立粘粒矿物对细菌吸附测定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介质-Nycodenz,通过测定蛋白质与菌量的相关性,探讨了分离液的分离悬浮效果,摸索了适宜菌量、矿物量,以及吸附时间等条件.结果表明:采用测定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含量来表征矿物表面细菌的吸附量是可行的;浓度为60%(w/v)、密度1.31 g ml-1的Nycodenz密度梯度分离液可有效地分离矿物-细菌体系中被矿物吸附的细菌与游离的细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粘土矿物表面吸附细菌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艳生 《土壤》1981,13(1):23-29
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着红壤和黄壤,这两类土壤,根据形态指标难于进行准确的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幕阜山五个海拔高度计21个土层的土样,测定了粘粒矿物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电荷量和对磷酸根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粘粒的层状矿物,氧化物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出现规律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粘粒的表面电荷性质和离子吸附特性出现相应差异,表现为阳离子交换量和阴离子交换量升高,土壤可变电荷量增高,对磷酸根离子的吸附量增大,解吸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毅  许冀泉 《土壤学报》1964,12(3):266-274
土壤粘粒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在土壤发生学及土壤肥力特性的研究中都占很重要的位置。过去认为土壤粘粒中的无机物都是非晶形的,自从伦琴射线衍射应用到土壤学研究中后,大家都公认土壤粘粒部分含有晶形结构的矿物。  相似文献   

13.
胡敏酸对土壤和矿物粘粒分散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土壤胡敏酸(Humic acid)对红壤和黄棕壤以及高岭矿和蒙脱矿粘粒分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HA对Na+饱和的土壤及矿物粘粒分散作用很大。用H2O2除去土壤有机质后,粘粒分散明显下降。然而,添加少量HA后,又能显著地提高粘粒的分散性。这种现象在两种土壤中,红壤表现更为突出。Na+饱和的高岭矿粘粒分散性很差,而蒙脱矿粘粒分散性很强,这与它们所带电荷量有关。但是,添加少量HA后,高岭矿粘粒分散性急剧提高,而蒙脱矿的变化却很小。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有机质HA对土壤和矿物粘粒分散作用受矿物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粘粒矿物,有机质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述了粘粒矿物对酶的吸附,粘粒矿物、有机质和有机无机复合物对酶活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许冀泉  杨德涌 《土壤学报》1964,12(3):275-285
西藏高原突起于我国西南,绝大部分地面的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它大致在第三纪开始形成,后来曾受第四纪冰川的深刻作用,高山顶部至今仍是冰川的活动场所[1,2]。高原为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等大山脉所盘踞。  相似文献   

16.
湿润速率和粘粒含量对红壤沟间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n aggregate stability test and a simulated rainfall test were conducted on four representative Ultisols from southeastern China. The soils selected, with clay contents ranging between 117 and 580 g kg-1 , were derived from shale and Quaternary red clay. The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2–5 mm in diameter) obtained from the soi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Le Bissonnais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nfiltration, runoff, and erosion, the soil samples were packed in 30 cm × 60 cm trays, wetted at rates of 2, 10, and 60 mm h-1 , and then exposed to simulated rainfall at 60 mm h-1 for 1 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laking caused by fast wett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lay content. The effect of wetting rate (WR) on infiltration and seal formation varied with clay contents. In the soil with low clay content (sandy loam), the infiltration rate was affected slightly by WR due to low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laking. In the soils with medium clay content (silt clay loam and clay), WR affected infiltration significantly due to the high aggregate slaking force. In the soil with high clay content, the effect of WR on infiltration was significant, but not as evident as in the soils with medium clay content,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high aggregate stability by wetting partially compensating for slaking force. The effect of WR on soil los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runoff, but more pronounced.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ting rate and clay cont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redicting interrill erosion in Ultisols.  相似文献   

17.
张累德 《土壤》1996,28(5):263-266
本文对灌淤层(土壤)和灌溉水泥砂的粘粒矿物作一对照研究,同时对灌淤层及其下伏土壤的粘粒矿物亦予以比较。通过对比表明,灌水携带的泥沙及其产生的灌溉淤积物从矿物学上为灌淤早耕人为土的发生提供母质来源;指出灌溉早耕人为土不完全是异源母质。  相似文献   

18.
红壤粘粒对Co、Cu、Pb和Zn吸附亲和力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维君  邵宗臣  何群 《土壤学报》1995,32(2):167-178
本文研究了高度风化的酸性红壤对Co,Cu,Pb,Zn离子的吸附特性。用吸附曲线形状,吸附方程,分配系数,pH50值等讨论了吸附亲和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红壤粘粒吸附重金属离子主要由Fe,Al氧化物所控制。金属离子对红壤粘粒的吸附亲和力(以pH50表示)主要决定于离子本化学性质,亲和力以Cu≥Pb>Zn>Co顺序减少,易水解的离子吸附亲和力较大,亲和力也受土壤组分及其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9.
罗义真 《土壤学报》1960,8(2):129-138
土壤和粘土的分离方法对粘土矿物组成及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三种原则上差别较大的颗粒分离方法:(1)化学分散法(碳酸钠为分散剂);(2)研磨分散法;(3)研磨与化学分散相桔合的方法。分析样品也是挑选性质差别较大的三种,即以濛脱石为主的膨润土,以云泰为主的黄土和以高岭石为主的瓷土。各种粘土用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出的各极颗粒均分别研究其性质,借以阐明和比较各种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美芝 《土壤学报》1991,28(2):139-145
本文研究了三种土壤(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高岭土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讨论了亚硒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中氧化铁对亚硒酸盐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根据实验资料与吸附等温方程式的拟合情况,作者认为以Freundlich和Langmuir公式为宜。此外,供试样品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Se的吸附量随Se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矿物组成各异,吸附量的差异显著。其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无定形氧化铁>针铁矿>砖红壤>红壤>黄棕壤>高岭土;而被吸附Se的解吸能力则是高岭土>黄棕壤>红壤>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各种矿物组成中,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受氧化铁的影响很明显,三个土壤样品的吸附等温线都表现出氧化铁在初始阶段对亚硒酸盐吸附快而强烈的特征,而在去除氧化铁以后,这一特征也随之消失,硒的吸附量显著降低,而解吸率则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