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哒螨灵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哒螨灵在江西红壤、河南二合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1.0、55.9和72.2d,属于易降解农药,其降解速率依次为江西红壤〉河南二合土〉东北黑土。酸性条件有利于哒螨灵的降解,土壤pH值对哒螨灵降解的影响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大。3种土壤对哒螨灵农药的吸附均较好地符合Freundich方程,吸附系数鼠值分别为3.35×10^3,6.17×10^3和8.48×10^3,具有极强的吸附性,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哒螨灵的吸附性越强。土壤对哒螨灵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属于物理吸附。哒螨灵在土壤中不易移动,3种土壤薄层移动试验的Rf值均仅为0.05,正常条件下不会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土壤中农药行为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农药在土壤中行为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研究和应用现状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模型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虱螨脲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移动特性。结果表明:25℃下,虱螨脲在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01d,属于中等降解农药;在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74.5d和55.5d,属于较易降解农药。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虱螨脲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3种土壤对虱螨脲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对虱螨脲的吸附性越强;3种土壤对虱螨脲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属于物理吸附;虱螨脲在土壤中不易移动,正常条件下不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对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两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Triad im efon在红壤中半衰期分别为3.68d和8.77d,水稻土中分别为3.69d和7.63d,其降解受温度影响较大。批量法研究的Triad im efon在四种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的试验结果表明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 lich经验公式;Kd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吸附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吸附常数Koc为259,表明Triad im efon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为中等:在土壤中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土壤中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5.
DEHP在土壤中的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壬基酚(NP)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P在土壤中的降解分为快速和慢速降解阶段,半衰期分别为6.74~9.72d和70.02~78.77d。降解前期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相差较大,依次为黑龙江黑土〉北京潮土〉广西红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一致,随培养时间推移,降解速率差异减小。NP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结合状态及异构体降解性不同可能是出现慢速降解阶段的主要原因。土壤对NP的吸附较为符合Linear等温吸附方程(r≥0.9686),黑龙江黑土、北京潮土和广西红壤中吸附常数Kd值分别为65.52、31.66和32.71,黑龙江黑土对NP的吸附最强,广西红壤和北京潮土的吸附能力较为接近。各土壤理化性质参数中,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对NP吸附的影响最大(r=0.9950),阳离子交换量对吸附也有一定影响,粘粒含量和pH对吸附的影响较小。NP在3种土壤中的有机碳吸附常数KOC在3696.22~4334.51之间,移动性很弱,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1,NP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7.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和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农药浓度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有较大影响 ,这可能和土壤微生物有关。从试验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阿维菌素的菌株 ,经 16SrDNA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rophilia)。土壤接种该优势菌后有助于加快阿维菌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以操 《土壤》1992,24(3):155-158
文章认为,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过程为化学降解反应与生物降解反应的平行总包反应,并推导其动力学方程:-(dx/dt)=k1x+k2xm; x=(A1x0)/[(A1+A2x0)exp (A1t)-A2x0]应用该方程对3种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过程的实验数据作回归拟合,全相关系数R值都达到0.001水平显著相关。由方程得出的降解反应动力学参数,都具有确切的物理涵义。预计此动力学模型对于其它类型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过程,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陈祖义  王勋良  米春云  龚荐 《土壤》1980,12(1):23-27
化学农药的使用,对于防治病、虫、草害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如氮肥增效剂),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通常使用的化学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其大部分的药液(粒)将掉落于土壤之中,虽然改进了喷雾技术,但这个现象还难以避免,特别是作土壤处理用的一些农药(包括除草剂及氮肥增效剂)其影响就更大,这些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药它既可对作物产生二次污染,也可随水迁移流入江河,导致水系的污染,其中一些水溶性大的农药,则直接随水流入水域,一些难溶性的农药,则吸附在土壤颗粒的表面,通过地表的径流,随同泥砂一起带入江河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两种环境激素类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激素类农药在与其它多种农药同时存在条件下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阐释其机理,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氯氰菊酯、毒死蜱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农药及其混合剂在土壤中的降解是微生物主导的过程;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与其单独存在降解过程基本一致,均符合单室模型C=C0e-kt,降解半衰期也与其单独存在相近;但在未灭菌土壤中,混合剂中各农药组分降解特点与其单独存在有所不同。两种农药单独存在时,氯氰菊酯、毒死蜱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方程均符合单室模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1.5 d和57.8 d;混合剂中各组分农药在未灭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符合双室模型C=C1e-αt+C2e-βt,不同阶段降解半衰期不同,氯氰菊酯前期和后期半衰期分别为33.0 d和53.3;而毒死蜱前期和后期的半衰期则分别为63.0 d和86.6 d。在未灭菌土壤中多种农药存在时各种农药降解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推导出播种粒距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分别进行了播种粒距、出苗株距和间苗后定苗株距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在PC—1500型及Apple—Ⅱ型微机上打印出运算结果和以上三种情况的直方图和频次表。从而求出植株田间分布的规律和播种时合理的调整株距。文中介绍的方法,曾应用于辽宁省重点攻关项目——精密播种综合技术措施的研究。达到了较理想的植株密度,保证了实际需要的田间保苗率。  相似文献   

12.
在半干旱地区,水是制约农作物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土壤水分动态,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是在这一地区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前提条件。对土壤水分动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许多工作,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来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报道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曾志远  潘贤章  李硕 《土壤学报》2007,44(2):212-220
叙述了潋水河流域产水量、产沙量等自然过程的模拟结果,分析了它们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与模拟精度。模拟初始有个热身(warm up)阶段,特别是对产沙量的模拟。模拟精度随模拟年份增长而降低:年模拟精度产水量3年平均为98.32%;8年平均为90.27%。产沙量2年平均为88.83%;8年平为82.51%。模拟年份长到7~8年后,结果趋于稳定。表明此方法可用于流域产水产沙量的中长期年际动态监测。至于月平均模拟精度,产水量3年为83.84%,8年为86.05%;产沙量3年为68.80%,8年为59.70%。此方法的模拟结果也可应用于流域自然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拟原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有机质变化与土壤肥力和大气CO2 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建立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型并进行模拟是预测土壤有机质长期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简要回顾了土壤有机质周转计算机模拟模型的发展和现有主要模型 (如RothC、CENTURY等 )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着重讨论了建模基本原理 ,包括模型结构和过程、主要因子选择、模拟和预测能力的检验和评估方法等 ,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运生  曾志远  李硕 《土壤学报》2005,42(4):559-569
选择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模型,在GIS和遥感技术的辅助下,对江西潋水河流域进行了SWAT模型所需相关参数的提取,实现了较大自然流域径流的化学组成分布式计算机模拟,并选择了1993年和2000年两期中模拟值变化较大的12个典型子流域,分析了两期土地利用变化与径流的化学组成模拟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氮、有机磷、硝态氮、可溶性磷和矿化磷的迁移量有明显的影响。这项研究将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的综合治理与规划,为实现农业的最佳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及其意义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6  
冯起  程国栋 《土壤学报》1999,36(2):225-236
按生物气候带、干燥度、沙地土壤水分平均含量和降水量组合等特点,将我国沙地和沙漠分为荒漠带、半荒溴带、干草原带、半湿润带和南方湿润带五个沙漠区(青藏高原区除外)归纳分析各沙区水分运动基本规律、稳定含水率和有效储水量等项目,探讨影响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我国不同沙带固沙造林具体措施和适宜选用的植物种。最后讨论各沙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向以及灌溉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Changes in permeability of a soil containing montmorillonite, and the swelling of orientated aggregates of extracted clay have been measured for a range of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s and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s. The concentrations at which clay moved out of the soil in the percolates have been foun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at which aggregates dispersed in stationary solution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at which soil suspensions dispersed when shake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permeability begins to decrease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as the clay begins to swell, (b) the changes in permeability are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swelling of clay until clay dispersion and movement begins, (c) the concentration at which clay disperses depends on the mechanical stress applied, (d) when small mechanical stresses are appli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lay which swells and disperses depends directly on the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 and (e) large mechanical stresses may disperse most of the clay even at low 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s.  相似文献   

18.
19.
滴灌流量对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的作用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对不同滴头流量处理的土壤水盐运移及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滴头交汇界面处的湿润锋依滴头流量不同而呈椭圆形或圆形;大滴头流量促进了水分的水平运动,水平扩散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入渗速率;随着滴头流量的减小,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入渗距离逐渐接近;土壤湿润体体积与总灌水量有关,而与滴头流量并无显著相关;根据湿润锋的运动,给出了试验用土大田建议滴头流量;滴灌结束后,水盐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再分布过程,经过再分布,土壤水盐进一步向深层运移,促进了上层土壤的淡化,小滴头流量的淋盐效果明显好于大滴头流量;土壤盐分的运移在前3天的再分布中最为活跃;试验得出了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和淋盐需要的每滴头灌溉水量,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酸性硫酸盐土壤中铁锰形态转化及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兆辉  王遵亲 《土壤学报》1994,31(4):376-384
酸性硫酸盐土壤酸性很强,有机质含量高,造成了这种土壤所特有的铁锰淋洗、转化和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硫酸盐土壤中全铁含量较低,一般在35-50g/kg(以Fe2O3计),全锰含量也低,一般在0.25-0.55g/kg(以MnO计),一般滩涂中全铁大于60g/kg,全锰大于1g/kg。酸性硫酸盐土壤中,铁的游离度较小,一般在37-70%,铁的活化度较大,一般在8-20%,而滩涂中铁的游离度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