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扩大管行比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1管4行(TR4)、1管6行(TR6)和1管8行(TR8),3种不同的管行比滴灌带配置方式,测定不同管行比种植方式下,滴灌春小麦植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指标。【结果】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单株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带宽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且均以TR4处理为最大。在TR4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总干物质积累量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且新春44号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速率均高于新春22号。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均随着带宽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TR4处理下,新春22号和新春44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 716.45和8 096.48 kg/hm2。【结论】在TR6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降幅较小,新春44号产量降幅度小于新春22号,且新春44号籽粒产量高于新春22号。新春44号更适于在大管行比滴灌种植方式下种植。  相似文献   

2.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一管6"滴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行间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以来自新疆、内蒙、宁夏等不同地区的7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距滴管带远近不同行小麦植株(距滴管带最近行记为R1、中间行记为R2,最远行记为R3)叶面积指数、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1)不同春小麦品种行间叶面积指数大小与其产量呈正相关(R~2=0.50),‘克春11号’行间叶面积指数最大,依次为‘新春37号’‘宁春4号’行间叶面积指数变异系数最小;(2)试验春小麦品种行间籽粒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72与0.91),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3)‘新春37号’‘克春11号’‘高原506号’‘宁春53号’与‘宁春4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低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高于R1;‘农麦2号’与‘津强7号’的R2与R3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高于R1,但其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转移率均低于R1;(4)开花期行间叶片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对籽粒产量的降幅影响最大,穗+穗轴行间干物质的降幅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影响最小。有效穗数R2与R3相对于R1的降幅增大,开花期与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远近行间的降幅会减小,同时千粒质量与穗粒数的降幅也会减小。‘新春37号’与‘克春11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产量水平高,‘宁春4号’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变异系数小,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的行间稳定性均可为筛选品种在"1管6"滴灌模式下行间产量稳定性的参考指标。穗数的增大会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行间差异变大,千粒质量或者穗粒数的提高有助于新疆滴灌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 1号”和“石大豆 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下 ,开花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群体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豆间作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种植模式.通过2个生长季的大田试验,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播后第79天以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生育后期,玉米/大豆1:3间作模式下(Ⅰ1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极显著水平;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下(Ⅰ2处理)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高于单作玉米,达到显著水平,1:3和2:3间作模式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期内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的单株干物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单作和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动态,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由于边际效应的影响.间作群体内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明显.间作玉米的干物质转换率高于单作,单作大豆的转换率高于间作.Ⅰ1和Ⅰ2处理间作总籽粒产量比单作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加约6%,比单作大豆的籽粒产量增加约320%.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2个大豆品种在本试验所设置的各处理组合中,最适宜施肥量及种植密度组合均为施纯氮180 kg/hm<'2>、留苗15万株/hm<'2>;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的产量形成均集中在植株的中、上层籽粒.  相似文献   

8.
以超级稻桂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设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下桂两优2号的群体质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较大有利于植株抽穗期前叶面积指数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因而够苗快,茎蘖数峰值出现早,有效穗教多;但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产量以中低密度(基本苗密度为54万苗/hm2)处理为好.  相似文献   

9.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相似文献   

10.
中度盐碱地蓖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为试验品种,研究沿海滩涂中度盐碱地上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蓖麻生长特性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淄蓖5号和云蓖泰国202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13000、16 000株·hm-2;2个品种适宜的施氮量均为120kg·hm-2;氮肥在苗期和蕾期各施用50%时株高、真叶数和地上部干物重较为适宜,籽粒产量较高.灌浆成熟期地上部干物重和产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开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存在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开花后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开花后蓖麻植株的光合生产是提高蓖麻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适播期下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豫麦49-198,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采用大区对比种植,测定其干物质和品质性状。[结果]结果表明,在就试种植密度范围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种植密度的最大,其顺序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籽粒产量为中等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低密度次之,高密度较低;籽粒品质随种植密度增加,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纤维含量下降,淀粉含量和籽粒硬度呈增加趋势。[结论]在适播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加强花后麦田管理对大群体下小麦增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单行平行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 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相同生育时期,以双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对全株、根、茎、叶、叶鞘5个器官建立的数学模型,其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种植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良密植型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种植密度75 000株/hm^2、90 000株/hm^2、105 000株/hm^2和120 000株/hm^24个水平,在不同生育时期内,调查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单株及群体成产性状、穗部性状和籽粒干物质积累情况。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高密度栽培时,种植密度超过一定群体后,群体对单株的影响由最大值逐渐减少;低于此密度后也是如此。在高密度栽培中,郑单958种植密度的临界值为9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豫单99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给玉米新品种豫单998在生产上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种植密度下豫单998群体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单株叶面积,叶、茎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处理叶片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呈显著差异;5 000株/667m2产量最高(786.6 kg/667m2),豫单998群体调控能力强,是耐密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高施有机肥、地下亚表层灌水、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对大豆合农60及对照品种垦丰16地上部干物质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农60荚干重增加明显,后期干物重积累迅速。在高水肥和小垄密植栽培条件下,窄行密植品种间存在差异,合农60为抗倒伏,适合于窄行密植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7.
NFT系统和松树皮基质栽培对草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采用 NFT系统和松树皮基质栽培法培植草莓 (seascape和 pajaro)。分别测定其叶片数、鲜重和干重 ,结果数、鲜重和干重 ,分蘖数、鲜重和干重 ,根长和干重及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比值。在 NFT系统和松树皮基质中 ,seascape草莓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 ;被清除果实后 ,其叶面积的生长和新的坐果率成负相关 ,叶面积的同期增长速率较大 ;seascape和 pajaro草莓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无差异 ;pajaro草莓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差异。在 NFT系统中 ,不同时间定植的 pajaro,其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 ,但定植时间晚影响其坐果 ;seascape干物质积累量小于树皮基质中的积累量。 NFT和松树皮基质栽培方式对 seascape和 pajaro草莓根的影响较大。 NFT系统更适合温室草莓栽培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昌地区中等肥力水平和秋种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赣芝9号的株高增加,最低结蒴部位升高,茎粗缩小,单株蒴果数减少。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栽培密度和收获期对甘薯薯干率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紫2-2甘薯为供试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和收获期对甘薯薯干率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和收获期对薯干率、薯干产量、花青素相对含量均有影响。随生育期的延长各密度处理的薯干率均有所提高且差异减小;薯干产量随密度增加和生育期延长而增加;花青素相对含量生长前期最高,中期最低,以后随生育期的延长而有所提高,至生长末期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