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Cd在木薯中累积特征及产地环境安全临界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土壤重金属Cd在木薯中累积与分配特性,探讨木薯在Cd污染土壤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方法】采用土壤盆栽试验,设6个土壤Cd浓度水平,测定不同土壤Cd浓度处理下木薯块根、茎叶的Cd含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依据GB 2762-2005标准模拟求出木薯在Cd污染土壤环境中的安全临界值。【结果】木薯根、茎、叶的Cd含量与土壤Cd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整体分布特征为茎>叶>根。当土壤Cd添加量为25 mg/kg时,木薯块根Cd含量达到0.22 mg/kg,超过国家薯类作物的限量标准0.1 mg/kg。模拟求出种植木薯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为1.28 mg/kg,以木薯块根为收获目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为13.23 mg/kg。【结论】木薯对Cd累积规律为茎>叶>根,拟合求出以木薯块根为收获目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为13.23 mg/kg。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测定了生长在5、6、7月间苦菜中铜、钙、镁、锰、铁、锌的含量、结果表明:苦菜叶中钙、镁、锰的含量高于其根茎中,铁、锌的含量根茎中高于叶中。与常用普通蔬菜相比,苦菜中6种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蔬菜中。  相似文献   

4.
野生苦菜中几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测定了生长在5、6、7月间苦菜中铜、钙、镁、锰、铁、锌的含量、结果表明:苦菜叶中钙、镁、锰的含量高于其根茎中,铁、锌的含量根茎中高于叶中。与常用普通蔬菜相比,苦菜中6种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蔬菜中。  相似文献   

5.
6.
7.
8.
大豆耐氯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10.
坡岗地甘蔗应用中微量营养元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中微量元素及其复混物在坡岗地糖蔗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配方肥配施不同中微量元素及其复混物对甘蔗分蘖数、茎粗无显著影响;添加Mg、B、Zn、Mn或中微量元素复混物显著增加了植株高度与商品茎长;施用Mg、B或中微量元素复混物后植株单茎重显著增加;施用Mg、Mn或中微量元素复混物能明显提高甘蔗产量,但配施Ca、Zn和B元素增产不显著甚至减产。建议在配方肥生产中应适当添加Mg、Mn元素以获得更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木薯产量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广西武鸣县旱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影响木薯产量的土壤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的pH、有机质、速效P、速效K和有效Mo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速效N、有效Cu和有效Fe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有效Zn和有效Mn具有弱空间相关性。运用GIS结合Kriging方法绘制的土壤养分障碍因子图,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武鸣县旱地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在试验测试范围内,木薯产量与pH、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酸性土壤中pH和有机质是影响木薯产量的促进因子;而土壤有效Fe含量较高,其含量与木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高含量有效Fe影响了其他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木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氮钾钙铁锌5种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木薯产量、养分含量及5种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氢氰酸含量较低的食用型木薯品种SC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与田间2种栽培条件下,设计N、K、Ca、Fe、Zn五因素两水平施肥配比的正交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间木薯产量、叶绿素含量、大中微量元素累积量的差异及5种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木薯N、K、Ca、Fe、Zn的最佳配施范围。结果显示:综合盆栽与大田下T5(N1K1Ca2Zn1Fe2)处理均能获得较高木薯产量。其中在盆栽条件下高氮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但施用高水平的大量元素会显著降低木薯产量,施用高水平的中微量元素则能提升木薯产量。在田间条件下高水平氮素既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又能提高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方面,盆栽下低氮、低钾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N、P、K、Ca、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高氮、高钾处理;高钙处理的块根3种元素(P、K、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钙处理;高锌处理的块根4种元素(N、K、Ca、Zn)...  相似文献   

13.
木薯种植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木薯产业不断壮大和种植面积增加,木薯种植地的肥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多年来对木薯种植的认识偏差,木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受到阻碍.通过多年来对木薯种植与土壤肥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种植木薯并不会破坏种植地的肥力,只要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完全可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控释BB肥在木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控释BB肥用量的增加,木薯株高、茎基部粗度显著增加,施氮量20kg处理的木薯产量分别较施氮量10、15kg处理增加33.8%和32.7%。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木薯株高、茎基部粗度有增加趋势,在低施肥量下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结薯数和产量也有增加趋势,但高施肥量下以一次施肥或二次施肥产量较高,三次施肥明显降低。因此,木薯应用控释BB肥时应适当增加肥料用量以获得显著增产效果,同时,施肥方法采用一次施肥或二次施肥均可。  相似文献   

15.
广西木薯诱导开花结实及发芽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南宁立地条件下,以正常排灌的土壤疏松条件为对照,开展以水制土制肥调节植株营养等为手段的诱导木薯开花结实及促进种子发芽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华南5号木薯经短暂淹水致土壤板结和短暂渍水致土壤板结处理,每株坐果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0.3和18.5粒;通过淹水和渍水处理,使木薯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降低,氮素含量分别比对照低37.26%、30.79%;有效提高叶片的C,N比,淹水处理、渍水处理分别为19.71、17.70,比对照11.56高出8.15和6.14;所获杂交种子,经特殊处理催芽,发芽率达20%-60%,而常规处理尚未获得正常发芽的植株。研究内容可为广西木薯杂交育种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施钾对木薯产量和品质及大中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施钾量对木薯产量、大中微量元素吸收及品质的影响,为木薯合理施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我国主栽木薯品种"SC205"为材料,K_2O施用量设0,60,120,180,240kg/hm2共5个水平,于收获期测定木薯薯块、茎秆、叶片的生物量及N、P、K、Ca、Mg、Mn、Cu、Zn含量,并测定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1)与不施钾相比,施钾可显著提高薯块、茎秆和叶片鲜产量,其中鲜薯增产9.87%~25.57%;随施钾量增加,鲜薯产量先增加后降低,K_2O施用量为60~120kg/hm2时,鲜薯产量较高。2)施钾可以明显提高薯块、茎秆和叶片的K含量,提高薯块的Mn、Zn、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但Mg含量有所降低,同时还可以提高薯块、茎秆和叶片的K/N、K/P、K/Ca、K/Mg、K/Mn、K/Cu、K/Zn值。3)施钾能显著提高薯块K、Mn、Zn、可溶性糖、淀粉的积累量,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的增幅分别为7.65%~32.91%和12.65%~53.41%,K_2O施用量为60~120kg/hm2时,薯块各矿质元素、可溶性糖及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施钾可显著降低钾素在薯块中的分配比例。4)薯块的P、K、Mn及可溶性糖含量与施钾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结论】为获得较高的木薯产量、大中微量元素积累量、品质及经济效益,建议最佳的K2O施用量为95~130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长期木薯品种气体交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木薯品种的气体交换特性,探讨不同生长期各个木薯品种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叶绿素含量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各个木薯品种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木薯的生长前期非气孔限制是光合速率变化的原因,在后期则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木薯茎秆粉碎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上季木薯茎秆粉碎堆沤腐熟,通过设计不同的还田量于木薯下种前还田,研究木薯茎秆粉碎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茎秆粉碎还田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显著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还可以提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等速效养分含量,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效不明显。在木薯茎秆粉碎还田各处理中,以18000kg/ha处理对土壤的培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和木薯矿质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品种辐选01和利达生物有机肥为材料,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士壤速效氮、速效磷(P2O5)、速效钾(K2O)和木薯叶片全N、全P、全K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能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速效磷(P2O5)、速效钾(K2O)的含量,同时在整个生长期中各生物有机肥处理木薯叶片全N、全P、全K含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