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营养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营养学的深入研究 ,发现日粮中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控动物基因的表达 ,从而影响动物机体的代谢过程 ,并最终影响动物的生产。本文从分子基因表达的转录及转录后水平方面对日粮中营养成分的生理作用及在生产上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营养影响动物基因表达。本文在介绍动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营养调控途径的基础上,综述了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对部分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营养学中的应用,营养素与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介绍VA营养生理功能的基础上,综述了VA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脂肪是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在细胞生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脂肪可通过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细胞分化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此文综述了脂肪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动物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7.
营养影响动物基因表达。本文在介绍动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营养调控途径的基础上,综述了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对部分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营养物质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养物质作为调节基因表达的外部因子对基因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综述了营养物质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机制、调控方式及途径,并列出了几种营养物质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表达的基本理论、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营养素对基因表达调控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前景等,对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和进展进行总结,为营养学的发展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研究营养素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掌握营养素与基因的关系机理,弄清规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 相似文献
10.
11.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因此了解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抗菌药主要以细菌4个必要的细胞内途径为靶位,包括细胞壁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核酸(DNA或RNA)的合成以及细菌的代谢过程。细菌耐药性产生包括生化机理和基因机理,重要的生化机理包括抗菌药破坏酶的产生、靶位的改变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出现。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机理主要包括基因的突变和外源抗性基因的获得。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机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证明由质粒pMG252介导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转基因处理的家蝇卵为对象,采用银染差异显示技术(DDPCR).对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抗菌肽(ABP)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以电转移的方式进入家蝇受精卵后,卵内基因的表达情况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处理的蝇卵与未经转基因处理的蝇卵在分化开始之前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以T11MA为锚定引物,在转基因处理组发现6条差异表达的片段,成功地克隆得到其中3夸。序列分析证实其中2条为新基因片段,另1条为家蝇细胞色素C的编码片段;斑点杂交证实了新基因片段仅在转基因处理组得到表达,而细胞色素C在2组中都有表达。获得的新基因片段登录于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030235和AY030236。本试验结果为解释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去向.发现宿主内部对目的基因整合和分解的相关因素提供了可能,并为系统地开展发育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动物乳腺反应器与生物制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医药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行业,并将改变我们的医疗结构。转基因动物乳腺反应器作为新型的动物制药厂,具有很多优势,可以生产许多具有临床价值的珍贵药物,它可以解决规模化生产,成本低,经济周期短,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一个新兴的转基因动物药业已开始崛起。 相似文献
14.
15.
基因表达研究新方法SAGE和GLGI及其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 (serialanalysisofgeneexpression ,SAGE)是用于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性分析和大规模发现新基因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技术 ,该技术能反映生物个体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或生理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全貌 ,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中运用该技术有助于找到一些新基因 ,甚至发现一些涉及发育变态、性别调控和蚕丝产量、质量性状的相关基因。结合标签的基因序列延伸 (generationoflongercDNAfragmentsfromSAGEtagsforgeneidentifica tion ,GLGI)是将从SAGE中得到的 10bp的标签tag经过PCR转化成数百碱基对的 3′EST序列 ,大大增加了tag的特异性。GLGI还有助于充分利用那些没有和GenBank数据库匹配的tag ,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Saki SAKUMA Mariko OKAMOTO Nao MATSUSHITA Masami UKAWA Takumi TOMONO Keiko KAWAMOTO Teruo IKEDA Shinji SAKUMA 《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Veterinary Science》2022,84(4):484
Poly(N-vinylacetamide-co-acrylic acid) coupled with d-octaarginine (VP-R8) promotes the cellular uptake of peptides/proteins in vitro; however, details of the transfection efficacy of VP-R8, such as the cell types possessing high gene transfer, are not known. Herein, we compared the ability of VP-R8 to induce the cellular uptake of plasmid DNA in mouse and human cell lines from different tissues and organs.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expression plasmid was used as model genetic material, and fluorescence as an indicator of uptake and plasmid-derived protein expression. Three mouse and three human cell lines were incubated with a mixture of plasmid and VP-R8,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wo days after transfection. To confirm stable transgene expression, we performed drug selection three days after transfection.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olymer-based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 (PTR) was used as the transfection control and standard for comparing transgene expression efficiency. In the case of transient transgene expression, slight-to-moderate GFP expression was observed in all cell lines transfected with plasmid via VP-R8; however,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was lower than using the PTR for gene delivery. In the case of stable transgene expression, VP-R8 promoted drug-resistance acquisition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PTR did. Cells that developed drug resistance after VP-R8-mediated gene transfection expressed GFP more efficiently than cells that developed drug resistance after transfection with the PTR. Thus, VP-R8 shows potential as an in vitro or ex vivo nonviral transfection tool for generating cell lines with stable transgene expression. 相似文献
17.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毒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分为2个基因型,即BVDV1和BVDV2。每个基因型包括多种基因亚型,每个基因型又有2个生物型,致细胞病变(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NCP)型。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和血清学特性的差异,给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疫苗研究和防控工作造成一定困难。文章论述了病毒的这种特性造成疫病的多种临床表现,导致疫病防控困难,说明了流行病学分析在该病防制的重要性,提出疫病主要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应用GPV VP3基因重组原核表达产物建立检测抗体的ELISA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鹅细小病毒(GPV)VP3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GPV抗体的间接ELISA及Dot-ELISA方法。经确定两种方法的抗原包被浓度为125μg/mL,其中间接-ELISA 100μL/孔、Dot-ELISA 5μL/点。间接-ELISA中HRP标记的兔抗鹅IgG的工作浓度是1:200,检测血清的最适稀释度是1:400,阳性判定标准为OD492≥0.20,且P/N≥2.0。用此方法检测弱毒疫苗免疫血清,其抗体滴度在1:400~1:51200。Dot-ELISA的结果与间接-ELISA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