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80 ~ 2010年广西日雨量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新一代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广西非台风类大范围持续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统计和分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成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暴雨发生演变环境条件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年间广西非台风类大范围持续暴雨出现在1~9月,其中5~7月占81%;根据影响系统可分为高原槽、南支槽、切变线(低涡)3种主要的环流型;5~7月以高原槽类为主;南支槽是冬春到夏初期间持续性暴雨的主要系统,尤其以5月份占优势;切变线类则仅发生在4~9月;合成分析表明3类持续暴雨发生的高低空环流系统的“锁相”配置有明显区别,合成分析模型可供实际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天气学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台风“凤凰”给江宁带来的台风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副高与“凤凰”之间强烈的偏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后期东移南下的小股冷空气与台风残余势力相结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冷槽;强的水汽辐合和低空急流的出现是该暴雨形成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归纳了近几十年来对此类暴雨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气候特征,主要从中纬系统的相互作用、地形作用、重力惯性波、中尺度系统综述了其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81年8月15日~9月9日发生在陕西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稳定的"L"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低纬度热带气旋活跃并有较长的生命史有利于中纬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热带气旋外围暖湿气流、强盛的印度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相结合为暴雨提供了持续的水汽和能量;持续性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与副热带东风急流稳定并存;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的辐散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叠置区域,高空急流不断带来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叠加在暴雨区的低层的暖湿气流上,加大了暴雨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深对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昌县台风降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文站1960—2018年雨量观测资料和台风资料,分析了影响新昌台风的降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影响新昌台风个数呈增加趋势,从1960—1969年15个增加到2010—2018年26个;在5—10月均有台风影响新昌,7、8、9月是台风影响新昌的主要月份,分别达22、49、32个;新昌东南部是台风影响过程降雨最严重的地区,台风影响过程最大降雨量可达500 mm以上;在福建北部到浙江南部登陆的台风出现过程雨量200 mm以上的大暴雨概率最大,东部地区可达35%以上。该研究可为提高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3年23号台风“菲特”和2015年21号台风“杜鹃”对海盐地区造成大暴雨进行讨论分析。1323号台风“菲特”在浙闽交界处登陆,台风倒槽正好控制浙北地区,对海盐造成特大暴雨,过程面雨量达到了350.0毫米,是海盐县建站以来同期(10月份)降水量最大的一次。1521号台风“杜鹃”在福建莆田秀屿区登陆,海盐受台风倒槽影响同样发生了大范围强降水,因距离登陆地较远,降水没有“菲特”台风影响大,过程面雨量136.7毫米,在同期(9月份)为降水量最大的一次。台风倒槽暴雨对海盐地区造成较大的灾害,特别是在与冷空气结合的时候,更是加剧了台风暴雨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2020年7月18—19日黔南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州内12个县范围普降暴雨,通过利用MICAPS系统常规天气图、区域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低层切变、地面系统以及暴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高暖湿(θse高值)的环境特征时,受南、北支槽同相位引导小股冷空气自西北路径渗透影响和受兰州小高压推动地面较弱冷空气南下从贵州东部路径回流影响,在两路弱冷空气共同触发下,造成了黔南该年度范围最大的一次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
以冷空气侵入8712台风倒槽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与6122台风倒槽无冷空气侵入仅在温州引发中雨的倒槽降水显著差异为例,运用湿度、Q矢量散度、潜热等动力和热力物理量,探讨了冷空气与台风倒槽相互作用在温州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同时与无冷空气侵入情况下台风倒槽内物理量场进行对比,研究台风倒槽降水巨大差异的内在原因。发现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东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秋季低层弱干冷空气易于侵入台风倒槽与强暖湿平流相互作用,使得斜压增强,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产生倒槽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远超  梁祥毅  林宝亭  陈明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19-13022,1316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21年庐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分析其暴雨气候特征,选取2020年7月18—19日大暴雨过程,对其环流形势、低层切变、地面系统、暴雨条件等进行天气形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21年庐江暴雨日数累计61 d,其中暴雨日数大于100 mm的有17 d,年均暴雨日数为4.4 d,其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暴雨日数的月变化呈现单峰型,主峰在6月,大暴雨日数主峰在6—7月,平均暴雨强度为81.8 mm/d;(2)庐江气象观测站气温、水汽压不断上升预示着中低层暖湿气流不断加强,气压不断下降预示着高空有低槽移入,需要高度警惕强降水天气过程出现的可能性;(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500 hPa短波槽东移、槽区上的短波同位相叠加、槽前与副高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中低层急流、水汽辐合和抬升等是形成庐江2020年7月18—19日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基于通辽市 1960—2020 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 GB-T 42075-2022 对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站次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 0.8 d。7~8月为发生暴雨主要月份。(2)区域性暴雨过程共45次,年平均 0.7 d,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单日区域性暴雨占78%。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3)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 3 次特强区域性暴雨过程,依次为 2017 年 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10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4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30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过程强度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台风暴雨条件下滑坡水文响应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数据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重演滑坡体对台风暴雨单峰型降雨的典型水文响应过程,得出了水文响应及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降雨峰值期坡体表层快速形成饱水区,造成前缘局部孔隙水压力增大,坡脚位置地下水位抬升.边坡稳定性系数迅速下降,处于失稳状态;之后坡体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覃丽  黄海洪  温水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88-9891,9973
[目的]研究2010年广西冬季一次罕见的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逐6 h的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的形成条件入手,对2010年1月广西一次罕见的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形成的规律和成因。[结果]这次广西冬季持续性暴雨出现在副高异常偏强且稳定的背景下,由副高西北侧边缘云系的长久维持造成,低层罕见东南急流的辐合是导致这场罕见暴雨的根本原因;副高是影响这次冬季暴雨分布的主导系统,500 hPa湿度大值区与与暴雨区域对应很好;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的辐合对暴雨落区起决定作用。暴雨发生在700 hPaMPV1〉0、MPV2〈0的有利配置下,且MPV1与MPV2量级相当。[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做好此类极端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张金宗 《新农村》2010,(8):32-32
我国东、南沿海每年5—9月(夏秋季节)都有台风暴雨发生,大风和暴雨天气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做好台风暴雨后的水产养殖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利用T213、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造成广西持续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原因是:"纳沙"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大,台风环流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梯度增大,其右侧辐合加强,深厚偏东气流给台风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西南风急流与副高西侧强东南气流形成辐合,北方冷空气从低层南下,东北风与台风后部的东南风形成切变产生对流降水;加上台风自身带来的降水、急流降水以及冷空气入侵降水三部分相接,组成了"纳沙"影响期间的持续性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寇思聪  韩梅  魏海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61-11464,1155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对2012年8月28~29日发生在本溪市的台风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台风“布拉万”外围暖湿云系影响,这次降水过程有降水量大、稳定性降水和对流降水相结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降水整个过程中偏南急流的维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冷空气的大肆侵入加剧了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8年8月18—19日温比亚台风造成河南东部极端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温比亚在河南东部移动缓慢,是由于河南高空受高压控制处于弱风区,引导气流小,低层在东、西和北3个方向受高压带三面包围等原因作用下造成的;温比亚台风登陆后,台风低压中心与K指数大值中心相吻合,在低压中心与K指数大值中心分离时,低压中心的后续移向则趋于向K指数大值中心方向移动;充足的水汽持续供应、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造成地面减压、气旋性涡度的持续以及合适的垂直风切变是温比亚台风强度维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郑艳  蔡志颖  徐璐  申子彬 《农业灾害研究》2023,(11):144-146+155
准确预报台风降水对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使用2010—2021年历史台风数据以及浙江宁波8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据,探讨了气象台站700 km范围内台风带来的小时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风对气象台站降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各气象台站400 km以内,距离气象台站200 km内时,有1~3个降水中心;距离300~400 km,位于气象台站西南侧时,有一个大到暴雨中心;距离气象台站较远,也会产生可观降水。400 km以内降水主要由强台风造成,而外围则是由弱台风产生。  相似文献   

20.
蒋珍姣 《农技服务》2009,26(10):100-100,105
通过桂林市1999~2008年暴雨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桂林市暴雨年际变化大多数年份与平均值接近;暴雨月际变化明显,主要分布在5、6、7、8月份,月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6月份;暴雨持续过程绝大多数为1~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