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符合本区域机插高产的最佳配置模式,为机插秧水稻夺取高产提供理论论据,2013年进行了水稻不同机插行距、不同栽插密度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栽插密度下,25 cm行距处理的产量表现均优于30 cm行距的处理;不同行距要采取不同的栽插密度才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早播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180×104株·hm-2(D1)和240×104株·hm-2(D2)两种种植密度和17cm(R1)、20cm(R2)、23cm(R3)和26cm(R4)四种行距配置,研究了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在密度D1和D2下,分别以行距R1和R2的株高、节间长、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最高。在相同行距下,D1的株高、节间长、叶绿素含量、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均大于D2,而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穗数和产量均低于D2。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组合有利于安徽淮北地区早播小麦生长和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240×104株·hm-2和20cm。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4个种植密度(8.34、12.51、16.68和25.01万株/hm~2)对甜高粱品种BJ0603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5.01万株/hm~2时,甜高粱株高、茎粗、节数、分蘖数、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较低;种植密度为12.51万株/hm~2时单株重最大;16.68万株/hm~2是武威地区BJ0603甜高粱最适种植密度,可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收获品质;甜高粱种植密度对其糖锤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行距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为了探讨行距对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5个不同类型的超高产小麦品种在相同密度(基本苗225万/hm2)、不同行距条件下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不同品种的产量、小穗数、成穗数总的趋势是以16.67cm行距时最高;不同品种要实现最大成穗数所要求的最佳行距不同:周麦16和矮早8以行距16.7cm时最高,温麦6-986和百农9711以行距20cm时最高,偃师4110以行距23.3cm时最高;行距的大小对超高产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沉淀值无显著影响。在生产上可以根据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通过调整行距、增加成穗数以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7.
将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武威地区设7个处理(8337、9809、11117、12827、16675、22233和3335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试验比较。通过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节数、收获秆数、分蘖数)及其鲜草产量和茎秆糖分,以期获得在武威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为武威地区甜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株距为15cm(11117穴/667m2)时产量和茎秆糖分都达到最高,分别达7321.44 kg/667m2和13.1%,其次为株距13cm(12827穴/667m2)的密度处理。因此,作为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株距为13cm~15cm(11117穴/667m2~12827穴/667m2)时种植效果最好,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株型,密度和行距对向日葵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甘蔗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新县植蔗地几乎全部是没有灌溉设施的早地。为探讨不同甘蔗行距对产量的影响,在1996/1997年榨季,随机对117块甘蔗地进行田问产量验收。结果表明.在行距O.65米到0.96米的范围内,表现行距越宽,产量越高,反之.行距越窄.产量越低的趋势.为此,建议生产上推广0.90米左右的行距。  相似文献   

11.
行距配置与密度对兰考906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研究了在高产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对兰考906群体结构、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7cm的行距配置由于冬前分茶蘖多,春季分蘖少,减缓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成穗数、穗粒数较多。;23.3cm行距配置无效分蘖多,后期群体较小,功能叶衰老慢,粒重高;密度增加,产量并未提高。16.7cm行距配置375万/hm^2基因苗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密度及行距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条件下,以3个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铁丰31、铁豆63和沈农12为试材,采用再裂区设计,考察不同密度及行距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小行距可以提高3个大豆品种的株高;增加密度,3个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减少,结荚高度提高;不同行距处理条件下,大豆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行距为30 cm时,大豆产量最高;密度为25万株·hm-2,行距30 cm时,3个大豆品种产量最高,铁丰31、沈农12和铁豆63的产量分别为4 961.2,3 840.0和3 539.1 kg·hm-2。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BNS型杂交小麦的适宜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设置了3个播期[10月5号(A1)、10月15号(A2)、10月25号(A3)]、3个密度[基本苗150×104株·hm~(-2)(B1)、225×104株·hm~(-2)(B2)、300×104株·hm~(-2)(B3)]和3个行距[18.3cm(C1)、23cm(C2)、宽窄行13.3/23cm(C3)],研究了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在所有测定时期均以A2B1C2处理最高,A2B3C1处理次之;通过极差分析可知,旗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最佳处理为A2B3C2;三因素对小麦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程度因时期和部位而不同;A2B3C1和A3B3C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小麦适宜的播期、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10月15号、300×104株·hm~(-2)和18.3cm。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饲用型甜高粱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适宜种植密度、是否间苗、是否保留分蘖以获得最高产量,通过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双向区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水分利用效率、植株外部形态及产量。结果表明:在正常穴播量1~2粒情况下,留单苗保留分蘖、留单苗掰除分蘖、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不同密度之间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增加趋势,当密度达13.5万穴/hm^2~15万穴/hm^2时产量最高(139.6 t/hm^2);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几乎所有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较间苗掰除分蘖处理和间苗保留分蘖处理增加产量,尤其不间苗保留分蘖处理在密度13.5万穴/hm^2~15万穴/hm^2时,降水和灌水利用效率最高,含糖量较高,单株总茎数增加;高密度、不间苗、保留分蘖同时还减少了间苗定苗和掰除分蘖造成的工时及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5.
在凉州区对饲用型甜高粱5种播种密度138000、118500、103500、91500、75000株/hm~2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灌种植饲用型甜高粱较适宜的密度为118500~138000株/hm~2时,产量较高,达130.52~135.87t/hm~2。  相似文献   

16.
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饲用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 Moench)品种‘大力士’为材料,鸡粪、生物炭为基肥,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甜高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和生物炭混施作为基肥的情况下,饲用甜高粱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单独施用鸡粪时,甜高粱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粗脂肪与吸附水含量逐渐得到提升,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单施生物炭作为基肥,能提高植株生长速度和干物质产量,但效果不显著,相对于单施鸡粪作为基肥,可以显著提高粗灰分含量。综合比较来看,施用3 kg/m2生物炭+2 kg/m2鸡粪处理对甜高粱产量和品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苏北地区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出苗期至起身期或拔节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播种行距的减小,稻茬麦群体总茎蘖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稳定穗数。其中,行距15 cm、密度为525万/hm~2的组合为最佳组合;其次为行距20 cm、密度525万/hm~2组合。说明在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采用窄行高密度种植方式有利于晚播稻茬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最适行距和群体密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研究多种作物的农学家们所关注。就高粱而言,年度间和地区间均有不同的反应。Thomas 等(1981)针对此问题汇总了15个粒用高粱行距与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它们包括了澳大利亚北部广泛的环境条件,产量反应因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4因子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14%,甘蔗产量高于75t/hm^2和产糖量高于10.5t/hm^2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不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0.80-0.85m,氮肥(尿素)最适宜用量为0.6t/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影  相似文献   

20.
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 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距最佳,而疏植(1.2~1.4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茎径、株高和单株薯数,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用0.6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采用0.8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采用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