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杂交种其亲本的主要来源于瑞德黄马牙、旅大红骨、塘四平头,近年来又从省外引入和选育一批78599等改良种(P群)。重点介绍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特征特性和应用概况。通过改良Reid类群种质与塘四平头、旅大红骨、P群及其他类群组配的杂交种分析,阐述了改良Reid类群种质的杂交优势模式及该类群种质在河南省玉米育种和杂交种生产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分析及其扩增与改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1981~1996年吉林省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遗传组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吉林省玉米种质类群主要来源于:Reid、旅大红骨子、Lancaster、唐四平头和丹330等种质类群。其中Lancaster类群无论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均保持绝对优势,旅大红骨子和Reid种质迅速增加.遗传基础狭窄、品种更替缓慢仍是今后玉米育种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本文还对适合吉林省的种质组配模式、种质改良与扩增、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根据系谱关系和配合力(杂种优势)将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自交系分为Reid、唐四平头(四平头)、旅大红骨(旅红)、Lancaster、金皇后、获嘉白马牙(获马)以及其他7个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七五"至"十五"期间育成的38份饲用玉米杂交种系谱的分析,初步划分出七大种质类群:①78599改良种质类群;②旅大红骨改良种质类群;③Reid改良种质类群;④黄早4改良种质类群;⑤高油群体改良种质;⑥苏湾改良种质;⑦墨西哥改良种质。在这几大类群种质中,78599改良系是饲用玉米的核心种质。78599改良系与上述6大改良类群都有较高配合力。探讨了饲用玉米种质资源的应用、创新与改良。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解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的解析,对自交系类群划分和杂交组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用玉米基因组的112个SSR标记对我国97个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关系和遗传结构分析,并评价了遗传距离聚类和模型聚类方法在玉米自交系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模型聚类方法更适于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解析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发现,各类群中均有大量自交系含有其他类群的遗传成分。根据模型聚类结果,97个自交系被划分为PB、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4个类群。Reid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塘四平头群遗传关系最远。为了实现杂种优势模式的简化,4个类群可被简化为3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与Reid群)、B(PB群)、C(塘四平头群)],或2大种质类群[A(旅大红骨群、Reid群、PB群)、B(塘四平头群)]。研究结果为自交系的改良和利用及杂种优势模式确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史实践提供了许多事实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育种家利用玉米种质资源构建新自交系选育的基础材料,并为新杂交种组配选择对应的亲本。本文综述了有关当代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基础种质的来源、时间、地点及如何演变等问题。作者提供了有关玉米起源,从墨西哥南部Tehuacan城附近到现在美国西南部和维吉尼亚州Tidewater城的玉米早期种族(Races),及美国向西部扩展过程中开放授粉品种等信息。所涉及的品种包括Longfel-low硬粒、Leaming玉米、Lancaster Sure Crop、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Boone County White、Ches-ter Leaming、Richey Lancaster、西北马齿(Northwest-ern Dent)、Johnson County White、Troyer Reid、Minne-sota13、Funk Reid、Osterland Reid和Strain 176A。20世纪30年代玉米杂交种开始商业利用时,美国玉米总产量仅为0.659亿吨。过去四年尽管玉米面积下降,但每年玉米平均总产量仍高达2.77亿吨。  相似文献   

7.
种质资源狭窄和杂种优势单一,是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培育突破性育种新材料是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基础与前提。热带、亚热带种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较温带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引入、改良和应用对丰富我国玉米种质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8份温热玉米自交系、4份Suwan群体来源自交系(QR 273、ZHL 908、T 32和QB 48)作母本,来自Iodent、Reid、PB、Lancaster和塘四平头类群的8个温带玉米自交系作父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2015年分别在河南郑州和河南华县对28份自交系和32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评价。结果显示,Suwan×Iodent杂交组合的株型、生育期、感光性等与温带地区杂交种相近;而Suwan自交系与其他类群自交系的杂交组合则表现出植株繁茂、抗倒性差、感光性强和生育期太晚等问题。利用Iodent种质早熟、马齿的特性能够有效改良Suwan种质生育期晚、光周期敏感的不足,获得较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8.
浅谈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中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遗传组成及杂优模式等进行了分析,探索出黄早四、340、Mo17、478、齐319等核心种质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法及途径,确立了黄淮海夏玉米的杂优模式,即Reid群×塘四平头群、P群×塘四平头群、P群×Reid群、塘四平头群×其他种质群等,拓宽了玉米育种遗传基础,分析了种质创新研究现状,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懿波等将中国玉米自交系分为5大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即Laneaster(M017和自330两个亚群)、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子和其它杂种优势群。M017是兰卡斯特类群的核心代表系,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改良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子等均有较高的配合力。自7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许多科研单位先后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的杂交种和自交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中单2、丹玉13、本育9和吉单180等。据不完全统计,由M017直接组配的杂交种有100个以上.由其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有40多个。可见.M017及其衍生系为我国玉米育种及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玉米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使用时问过长,增产潜力不足,近几年其杂交种应用面积有回落的趋势。因此,不断挖掘该系的应用潜力,利用优良基因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已成为广大育种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突破玉米"种质瓶颈"加快新优势群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基础狭窄,即玉米育种界所说的“种质瓶颈”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要解决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脆弱性,使玉米产量尽快有所突破,必须开发利用新的种质资源。1突破“种质瓶颈”的紧迫性自从自交系间杂交种利用以来,典型的杂种优势模式就是来自于不同玉米带种质的杂交,在这种模式下,国内几十年来所形成的杂种优势群不外乎本土的四平头、旅大红骨,外引的Reid、Lancaster等有限几个。其他系统很少应用。有限的种质,相对我国复杂的玉米生态环境,多层次的生产和商业需求而言,便显得过于狭窄了。要突破这种“瓶…  相似文献   

11.
简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主产区杂交种利用和更替,以及这些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及其演变。目前国内主导杂种优势群是改良Reid(包括PA)、黄改、Reid(包括BSSS)和Lancaster,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旅大红骨、PB和Iodent群多用于主导群的种质扩增,新划分的X群,与改良Reid和Reid亲缘较近。过去40年我国种质改良方法主要是重组剩余基因,新基因发生方面探索较少,提出建立重要杂种优势群基因池,人工隔离自然进化,从突变源头获取新基因,实现种质进化。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夏玉米杂优模式及核心种质改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中的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遗传组成及杂优模式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探索出黄早四、340、Mo17、478、齐319等核心种质及其衍生系的改良方法及途径,确立了黄淮海夏玉米的杂优模式,即Reid群×塘四平头群、P群×塘四平头群、P群×Reid群、塘四平头群×其他种质群等,拓宽了玉米育种遗传基础,分析了种质创新研究现状等,以供在今后玉米育种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总配合力效应值确定玉米种质优势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抽丝期、穗上叶数、株高6个性状的总配合力值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种质分为4大优势类群和其它类群.  相似文献   

14.
高翔  陈泽辉  祝云芳 《种子》2004,23(9):70-72
针对美国改良Reid和78599种质历年来对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产生的巨大影响,结合西南山区立体农业显著的特点,为了让其优良特性得到再利用,我们着力加强了适宜西南山区的含美国改良Reid和78599种质的优良近缘广基综合群体的创建、改良和选系工作,让该类群选系与Suwan类群选系的强优势模式得以充分发挥,力争为西南山区玉米育种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出一份力.该育种举措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概括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的遗传组成,地理起源,配合力效应以及热带地区或国家主要应用的种质类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结合我国主要利用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就如何充分利用热带种质,拓宽我国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构建我国新型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5个来源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组成的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旅大红骨群自交系为父本的F1产量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旅大红骨群与Reid,PA,PB群组合的F1的杂种优势均随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种质改良过程中PA×旅组合后代的杂种优势较强,从抗旱性角度来看Reid×旅组合具有显著优势;旅大红骨群自交系作为父本对后代在多个性状上的影响大于母本自交系,在利用不同性状对后代进行改良时应注重旅群与其他群不同组合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7个玉米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自交系和西南地区常用的6个骨干玉米自交系以及代表我国玉米核心种质的S37、黄早四、丹598和478四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利用SSR标记,进行了杂优类群划分,以21个新选系和6个常用骨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126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单株产量测定、杂种优势估算,分析了杂优模式。结果表明:31个自交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520~0.808,以相似系数0.655为阈值,可将31个自交系划分为5个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又可分为3个亚群;7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21个新选系有6个划入热带种质,2个划入Lancaster群,3个划入四平头群,1个划入Reid群,9个划入其他类群;在各类群组配中,热带种质群分别与Reid群、Lancaster群和旅大红骨群组配可产生较强的杂种优势;部份群体选系聚类出现交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筛选出的31对SRAP引物,对3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PCR扩增,采用PopGene 1.23、Structure2.3.3等软件完成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剖析,为自交系合理利用和杂交组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31对SRAP引物共检测出196个等位变异,平均6.32个;多态性比率40.00%~70.59%,平均为53.08%;基因多样性为0.2156~0.8854,平均为0.5495;PIC为0.1809~0.8976,平均为0.5507。结构分析表明,K=4时,△K值最大,即这些自交系可以划分成4个类群,依次为Reid、旅大红骨、塘四平头与PB群,新选自交系也相应地被划分到这四大类群里,没有独立成群。4个类群中,塘四平头群与旅大红骨群的遗传关系最近,与Reid群遗传关系最远。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大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RAP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国外玉米种质P78599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含国外P78599种质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主要有丹598、P138、齐319和X178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主要有农大108、鲁单50、农大3138、丹玉23、丹玉24、丹玉26和鲁单981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为P78599种质与改良Reid、四平头、旅大红骨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是用P78599种质改良四平头和中国地方品种(群体)选系,新选育的自交系与B杂种优势列杂交容易产生优良品种.P78599种质对于改良B杂种优势列的其他种质或合理利用我国地方种质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Reid种质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5003、U8112、掖478、掖107、铁7922、丹9046等和玉米杂交种掖单2、4、12、13号、沈单7号、本玉9号、成单14、雅玉2号、登海11、郑单958和东单60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美国Reid与旅大红骨、四平头、Lancaster、美国P78599种质、综合种选亚群和Suwan亚群等。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再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