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西北旱作冬小麦干旱风险管理水平,选用甘肃省41个气象站1971—2016年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甘肃省冬小麦农业生产相关资料,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从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建立了甘肃省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用Arc GIS对甘肃省冬小麦进行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甘肃省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位于陇中北部、陇东北部和陇南南部;高暴露区和次高暴露区集中在陇东和陇南地区;高脆弱区和次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次低防灾能力区和低防灾能力区位于陇东大部和陇南北部。甘肃省冬小麦高风险区分布于庆阳市北部和陇南市南部,次高风险区和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陇东大部、陇中北部和天水市北部,省内其余冬小麦区属于次低和低风险区。该研究成果将为甘肃冬小麦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宁夏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区划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酿酒葡萄生态区划多侧重于气候区划,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候和环境资源,本着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优中选优的区划原则,提出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的区划指标,运用GIS技术,完成宁夏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区划。结果表明:宁夏中北部大部地区可以种植酿酒葡萄,约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1/3;在可种植区域内,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占32%,主要集中在北部灌区特别是贺兰山东麓大部地区;在气候最适宜区内,生态特优区占1.8%,分布在距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青铜峡鸽子山和中宁白马、余丁乡北部部分山地。研究成果可大大提高宁夏酿酒葡萄区划结果的精细化程度,直接服务当地酿酒葡萄基地选择和区域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高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定量研究可为模拟和预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途径。以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垂直分异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高程模型。研究表明: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随高程变化呈现出4个趋势:1)海拔高度600~1120m之间,土地利用程度随海拔增高表现为线性递减趋势;2)在1130~3600m高度带内,土地利用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在2600m附近达到最大值;3)在3610~5530m高度带内,土地利用程度呈先减后增趋势,即土地利用程度与海拔高度呈"U"型关系,且在4550m附近达到最小值;4)在海拔高度5530m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且均为水域,因此土地利用程度保持不变。最后,结合各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垂直分异规律成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数量众多的未利用和难利用土地是导致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低和呈现不同垂直分异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地区87个旗县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暴雨洪涝灾情普查数据、1:25万数据高程和水系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利用灾害学原理、风险度指数及GIS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因子在洪灾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区划及评估了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性。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岭东、兴安盟南部、通辽市南部、鄂尔多斯市东部以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区是发生洪涝灾害风险最大区域;其它地区由于暴雨出现几率低、地形平坦、人口密度低、远离河网水系,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运用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区划小区,结合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划为4个一级灾害区10个二级灾害区,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省水文地质单元界线为基础,统计查阅各地级行政区地下水种类,富水程度、水位、水质、补给开采条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重要自然保护区、湿地、泉眼、易发生地质灾害等区域基础资料;按照我国《地下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划分原则,将研究区划分成为三个一级功能区,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将相应二级功能区划指标数据空间化,进行叠置分析,突出地下水主导功能确定阈值,划分二级功能区边界,并绘制出地下水功能区划图实现其可视化;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意见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新疆小麦条锈菌越夏区分布情况及其与实际病情间的关系,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以2010—2020年42个气象站点最热旬(7月下旬或8月上旬)平均温度作为越夏区划指标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小麦条锈菌易越夏区和可越夏区范围分布广泛,面积可达7 217万hm2,新疆北部的小麦种植区易越夏区和可越夏区面积占比较高。同时,各年小麦条锈菌越夏区划分布与条锈病实际发病情况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模型预测准确度为81.9%。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96个县(区、市)气象站及周边省份临近气象站近30 a(198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辅以经订正后的各县气象哨和水文站观测数据,在对国内外葡萄区划指标分析基础上,确定以≥10℃活动积温为一级指标,酿酒葡萄成熟期8—9月水热系数为二级指标,冬季埋土防寒线、9月降水为辅助指标作为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利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区划指标空间化后,采用主从叠代方法,制作陕西省酿酒葡萄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陕西省酿酒葡萄种植可分为4个气候区和12个气候亚区,自兴平以东的关中东部海拔900 m以下地区是陕西省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优区;对各区酿酒葡萄生产的气候因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相应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主要优势作物的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109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气候观测资料,结合已有粮果作物等的栽培技术与气象条件相关研究等,确定了区划指标,运用GIS技术和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山西省优势作物进行了区划。区划等级分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得到了山西省主要优势作物细线条区划数据集合图集。区划成果对各地(县)的优势作物精细化区划以及调整作物布局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阿克苏地区1984-2007年冰雹灾害、1959-2007年气象站点冰雹日数及DEM数字高程模型、土地类型等资料为基础,选取对雹灾有影响的高程、下垫面、冰雹路径、冰雹频率、雹灾次数、人口、GDP、耕地分布等作为评价因子;借助ArcGIS的空间内插、密度、叠加、缓冲区等分析功能,建立各因子图层,参与冰雹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分析运算;最终建立风险区划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完成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的结果体现了GIS的优势,比以前的区划更加明确,能更准确地定位各类风险区。对于不同的风险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利用《甘肃年鉴》统计数据对甘肃省2005~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取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耕地、矿产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为甘肃省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由于甘肃地处生态过渡带的独特生态地理区位,自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加之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劳动力素质低下,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不足,致使人地矛盾尖锐,人口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紧迫。本文通过选取甘肃周边的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作参照对象,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甘肃与周边省、区及东部部分发达省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寻找甘肃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与其它省份相比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探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甘肃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中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今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遵循透度性、限制性、多样性、有机化和循环利用等原则,在“集中、优势、集约、高效”的利用策略下,把相对短缺的水肥资源富集起来,用于优势土地,通过生态学合理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建设高效、优质、高产的农业产业体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城镇化发展具有水平低、发展落后,等级规模结构失衡,市域差异大等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经济薄弱,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其发展既具有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基于此认识,提出了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四大模式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能值理论,对河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2004年河南省生态经济系统总能值使用量为4.89×1023sej,可更新资源的能值为1.49×1022sej,不可更新资源产品的能值为5.03×1023sej;货币总能值9.67×1023sej,其中进口能值9.41×1021sej,出口能值3.86×1022sej;废弃物能值为5.097×1021sej,占总使用能值的1.04%;能值自给率达98.07%;人均能值使用量达5.03×1015sej;能值使用密度2.92×1012sej/m2;能值货币比率为4.61×1012sej/$;能值投资率为1.82%;电力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13.84%;环境负荷率为31.81;可更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为2.96×106人,资源的总人口承载为2.37×107人.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甘肃省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及现状入手 ,分析了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运用定量的方法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了评价 ,提出了土地资源自身属性持续利用的关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尚正永 《干旱区研究》2006,23(1):149-154
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特征的指标体系,选择了23个参评因子,对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空间差异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甘肃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并认为甘肃各地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待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土地利用程度地域分异的经度模型和纬度模型.结果表明:经度模型是一次线性模型,土地利用程度自西向东呈逐渐增高趋势,这可能与降水等气候因子有关;而纬度模型是二次曲线模型,35°31'N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最高,在其南北两侧均呈逐渐递减趋势,这主要与人类活动和地形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甘肃省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问题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以及定量评价模型 ;并运用该模型 ,对该地区各县 (市、区 )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了定量化评价 ,计算出了每县 (市、区 )从属于“可持续发展”的隶属度 ,有关结果可为该地区区域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GIS-ESDA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中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