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据河南省农业部门最新消息,截至6月14日,河南省小麦收获基本结束,今年小麦丰产、丰收已成定局。此外,河南省万亩核心试验区小麦平均667米2产690.6千克,创中国国内万亩小麦产量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研究员张清海教授,现为中国农学会、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作物品种资源学会会员,河南省种子协会和河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磷酸一铵产业协会  相似文献   

3.
<正> 季书勤(JI Shu-qin),女,1956年生,河南省卫辉市人,中共党员。1980年毕业于百泉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2000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栽培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从事小麦栽培研究22年,承担国家、省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先后参与和主持小麦高产栽培、小麦品种生态、小麦品质生态、小麦超高产栽培、小麦优质高产栽培等多项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主持完成的项目获省二等奖4项。第一主持完成的“河南省小麦亩产60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199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小麦品种生态研究”,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三高(小麦、玉米)粮田的研究与建立”,200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或合编著作6部。2001年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和“百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笔者从河南省科技厅了解到,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不久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弱筋高产型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004",现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主导弱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小麦栽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系统而又重点总结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成立以来小麦栽培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展示了有关小麦生态、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论述了小麦栽培在小麦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今后河南省小麦栽培研究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2012年曾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局部晚治漏治地区危害甚重。据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发布的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预防警报分析,预计今春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中北部和南部地区中度发生,局部有偏重流行的可能。4月14日,河南省农业厅下发紧急通知,令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农业局、农委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及节氮潜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量和节氮潜力,为河南省及黄淮海区域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和氮肥消费情况及趋势;基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3414”多年多点试验分析河南省小麦(n=748)和玉米(n=624)氮素累积量及生产单位籽粒的氮素需求;采用肥料效应计算最高产量施氮量和经济最佳施氮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估算河南省小麦、玉米节氮潜力。【结果】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总消费量持续增加,单质氮肥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复混氮肥数量增加。2015年全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分别为133.0×104 t和60.9×104 t。河南省小麦、玉米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平均为209.4和183.7 kg·hm-2,每生产1 000 kg籽粒的氮素需求量平均为29.1和23.0 kg。肥料效应函数法计算的河南省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平均值分别为171.0 kg·hm-2和202.5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平均分别为155.1和172.8 kg·hm-2。全省小麦氮肥需求总量折纯氮为57.8×104-67.7×104 t,节氮潜力为21.8×104-48.8×104 t,节氮16.4%-36.7%;全省玉米氮肥需求总量为42.7×104-67.7×104 t,节氮潜力最高为18.2×104 t,节氮30.0%。【结论】河南省小麦、玉米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持续增长,当前产量和管理水平下,实际消费量高于需求量;通过合理的氮肥管理,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仍有很大的节氮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省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获得重大进展。近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本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设立的超级小麦新品  相似文献   

9.
<正> 1987—1991年,豫麦18号(矮早781)先后参加了洛阳市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北方冬麦区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河南省小麦品种博览试验。从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综合产量结果看,豫麦18号表现高产、矮秆、早熟,平均比对照增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新五年规划(2015—2019年)通过专家论证。新规划将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为引领,紧紧围绕河南省小麦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解决小麦产业体系中的技术难题,着力提高河南省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据介绍,新规划将瞄准国内外农业尤其是小麦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河南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建  相似文献   

11.
由王绍中等主编的《河南小麦育种栽培研究进展》一书,已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产麦大省,其种植面积、年总产量和提供商品小麦数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河南省小麦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小麦的品种与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中国小麦发展史上的3个历史性突破,即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全球小麦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河南省小麦总产由过去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6上升为1/4,以小麦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河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12.
<正> 河南省小麦研究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85年9月3—5日,在郑州召开了小麦品质改良与加工座谈会。讨论了小麦品质概念,制定了小麦品质育种目标;分析了我省小麦品质的科研现状,以及原粮生产、收购、加工和出口状况;针对目前商品生产的发展,研究了有关品质改良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小麦生产持续发展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河南省目前小麦生产现状,认为河南省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基础上,实现了依靠单产提高而增加总产的目标,为我国粮食生产积罨了有益的经验;并深入剖析河南省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提出今后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 郑麦98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优质、广适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一、选用优质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 近几年来,河南省已选育出一批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如河南省新乡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新麦18、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育成的郑麦9023、河南省郑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豫麦34、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选育成的郑麦366等均属于优质高产的强筋小麦品种。栽培时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是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一、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合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根据调查,河南省小麦上发生的病虫草害有100多种,对小麦生长危害严重的有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地下害虫、蚜虫、吸浆虫、红蜘蛛及杂草。目前,河南省小麦长势较好,丰收在望,做好后期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河南省小麦4月初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灌浆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多发、重发时期。根据河南省往年小麦生产情况和病虫发生规律综合分析,预计河南省小麦中、后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概述了57年(1949~2006年)来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河南省小麦不同生产阶段、不同产量水平运用的综合栽培技术;全面展示了河南小麦由低产?中产?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尤其是近期每公顷产量9000~10500kg水平的典型栽培技术,对河南省乃至黄淮南片麦区今后的小麦高产栽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近10a河南省小麦供给的变化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河南省小麦供给的对策建议.小麦供给受国家政策、前期价格、成本及自然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前期价格对小麦种植面积及产量供给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河南省小麦生产应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立足河南省的资源优势,逐步增加小麦的播种面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正河南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533.33万hm~2以上,是河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受品种、气候、病虫基数等多种因素影响,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较为严重,掌握河南省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全生育期防控措施,对保护河南省小麦生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一、发生特点(一)小麦赤霉病该病直接为害麦穗,形成枯白穗,影响千粒质量,造成小麦减产,同时感染小麦赤霉病后的麦粒含有  相似文献   

20.
<正> 豫麦13原名郑州891,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产优质育种室从漯河市农科所引进小麦一代组合,又经六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1989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