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世界森林清查的范围、技术和重要性都可能因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对话的结果而发生改变。首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成员国都必须依照公约的规则来评估和报告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发达国家每年报告一次,发展中国家定期提供报告。其次,《京都议定书》增加了一些监测和说明碳储量的新规则。因此,已经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必须依据公约在承诺期内每年提供详细而精确的补充评估报告。到2006年底,这些国家还必须实施清查制度以记录来源于森林的碳消除和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根据《京都议定书》,承认在完成《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标准时可以把能够贮存碳的特定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计算在内。即在某个国家1t碳被贮存在树木中(即所谓的碳汇)而从大气中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3.
据新闻机构报道,法国环境部长Sergn Lepltier表示,法国应向美国施压,以迫使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他说:“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让美国就这个问题谈判。美国是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大国。”据Sergn Lepltier部长介绍,美国无论谁当选总统,都会将美国推上“政治法庭”。今后,美国社会对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必要性将有更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世界林业动态》2006,(6):F0002-F0002
2006年2月15日在《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前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表示,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有能力、而且正在按部就班地实现公约规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方 《广西林业》2006,(5):42-44
2006年6月30日,广西与生物碳基金托管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签订了《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购买协议,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实施,也标志着全球第一个按照《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则的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落户广西。该项目主要通过促进珠江流域地区的再造林活动,探索和示范与碳汇有关的技术和方法。该项目实施后,到2035年将固定二氧化碳77万吨。按购买协议,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将向项目购买220万美元的碳汇。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审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  相似文献   

6.
《国土绿化》2005,(3):1-1
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的的《京都议定书》2月16日正式生效。由我国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相关规定而签署的合作造林项目——“中国东北部熬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近期将正式实施。《京都议定书》是一部限制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法案。目前,已有141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组织批准了议定书。  相似文献   

7.
路透社华盛顿10月24日报道:世界银行10月23日说,采伐热带林往往会使人民更穷,伤害濒危物种和释放温室气体,所以富国应当为保存林木而付费。根据《京都议定书》和其他有关限制碳排放的协议而建立的全球碳市场可以为此提供方便。污染者为他们超出排放限额而付费的碳市场,也许能够为丛林和热带草原固碳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8.
《京都议定书》经过世界各国的不懈努力,历时7年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各国都在采取相应对策,以便能达到《京都议定书》中的要求。2004年12月1日,日本35家大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亚洲首个以削减温室气体为目的的基金——“日本削减温室气体基金(JGRF)”。  相似文献   

9.
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在与气候变暖进行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签署议定书的141个国家和地区称赞它是地球的一道“生命防线”!  相似文献   

10.
据Vincin Binli环境技术合作公司最新资料:为实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急切地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然而,《京都议定书》面临的现实是:建造这些设施需要花费5-7年时间,减少的CO2还不足以弥补其增加的速度。为此,提出降低CO2的新思路,即复制和遵循自然规律,重建处于停顿之中的碳循环。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惟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将完成第一承诺期。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实行和一二期之间的无隙连接问题,成为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两大阵营围绕《京都议定书》的未来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关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中,相关分歧不但没有弥合,反而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关于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认为,森林在大自然的呼吸过程中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依据这种想法,如果所有缔约国都能营造大量的森林,那么就可以产生吸收这种危险气体的神奇效果。但是,如果树木既吸收二氧化碳,又释放温室气体怎么办?欧洲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已提出这种假设。议定书支持者坚信森林是温室气体的“汇”,而此项研究可能对《京都议定书》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据澳大利亚入网站2007年11月22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鲁弗德经济与管理学院塔科尼(LucaenTacconi)副教授呼吁政府支持《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阻止森林破坏和森林退化的活动,并为这些活动设立碳信用市场。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每日新闻速报》2004年12月报道,日本国内主要企业强调,要联合起来致力于削减温室气体,确立排放权交易的新模式,以接受《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事实:尽管日本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离担负起该协议的义务仍有距离。  相似文献   

15.
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即将结束之际,全球更加关注"后京都时代"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安排。2009年12月7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为期近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发达国家碳排放的承诺,发展中国家适当缓解行动,以及减排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备受关注。联合国专门负责气候变化谈判的最高官员德博埃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举措已位于世界前列。"森林既是吸收汇,也是排放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减缓和适应双重功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年~2005年,全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森林面积均是负增长,只有中国在过去15年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蓄积量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6.
12月7日起,192年国家的领导人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2月16~19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在浙江林学院举办了“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研讨会和培训班。这是中国政府核准《京都议定书》后国家林业局首次在行业内进行的关于森林与温室气体排放关系以及“碳基金”、“碳交易”、“碳汇”等问题的研讨交流。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魏殿生先生。记者:魏司长,在我国政府核准《京都议定书》后国家林业局随即就“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举办了研讨会和培训班,请您谈谈其意义和效果。魏司长: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  相似文献   

18.
芬兰赫尔辛基2006年9月13日消息:欧亚领导人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为期两天的领导人峰会上表示,将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继续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欧盟25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没有明确《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目标,表明亚洲担心大幅削减排放可能削弱能源不足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杨永杰 《中国林业》2011,(21):51-51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附件Ⅰ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履约机制。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2011年7月18日,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登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共有3051个,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汇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从未有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社会在共同的利益和责任的驱动下,积极寻求应对之策。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参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了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在《京都议定书》签订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