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计量方法学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木质林产品是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使用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正确合理地对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进行估算和评价, 不仅会影响到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报告, 还会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文中从计量和报告的角度对IPCC缺省法、储量变化法、生产法和大气流动法这4种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计量方法进行了概述, 并论述了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的计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围绕我国林业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这一重要工作,介绍了IPCC关于LULUCF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系列技术指南的技术要点和要求,阐明了我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的进展,提出了林业开展LULUCF碳监测工作未来面临的需求。同时,在分析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LULUCF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森林资源清查样地系统上构建"、"新布设LULUCF大样地系统"等2种开展LULUCF碳监测的思路,目的是为推动我国林业LULUCF碳监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估算森林碳储量是了解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大小的前提,也是了解森林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贡献的基础,同时也是体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及特殊地位的量化指标。因此,对区域森林碳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区域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包括森林植被、森林土壤和枯落物三部分的碳储量。  相似文献   

4.
CBM-CFS3模型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可模拟不同尺度、不同干扰或经营措施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变化,满足IPCC温室气体最高层次计量方法的要求,是IPCC推荐使用的碳计量模型。该模型的应用将会对我国森林碳储量估算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文中主要介绍CBM-CFS3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原理、运行和数据结构以及模型目前的应用研究情况,评价了当前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降低大气CO2浓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对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为森林经营和土壤管理提供参考,文中从全球、全国和区域尺度上综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各活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森林土壤碳储量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并分析了今后森林土壤碳的研究趋势。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分布受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土壤性质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人为因素对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合理的人为调控能促进森林土壤碳的积累,过度的干扰则会显著降低土壤碳储量。构建全国森林土壤生态监测网络对森林土壤碳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加强新技术应用,建立森林土壤碳库系统是未来森林土壤碳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依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估算森林和其它木质生物量碳储量、森林转化生物量碳、枯死木碳库的年度变化,通过主要参数、数据源、森林碳变化量等指标的分析得出,山西省林业碳汇量2012年比2010年有明显增加,呈正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然因子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分析了森林植被、土壤属性、立地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凋落物和根系输入等自然因素对中国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决定了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和分解速率,导致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有很大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会呈现增加或产生波动2种情况。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而土壤碳储量又影响着土壤结构、根系深度、土层特性、有效水分保持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 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立地条件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各不相同;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气候因子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的蓄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凋落物和根系对土壤的输入也可以改变土壤碳库。  相似文献   

9.
以清远市为例,在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并完善了市县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相关方法,并对2010、2012、2014和2015年清远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清单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清远废弃物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占清远各领域总排放的比例也不断升高,主要来源为废弃物填埋处理排放甲烷,约占清远废弃物处理总排放的88%~91%。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研究方法不统一是造成不同学者估算森林土壤碳储量结果不同的主导因素,所得结果必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区域尺度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中的估测方法及人为影响因素,为寻求统一的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研究区域特征及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土层厚度、研究方法,加强和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中各环节数据的准确性,增加必要的实测数据,提高精度;同时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图像数据处理等技术,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与土壤实测值、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数据库。在研究中应注重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的影响,使得碳储量的估算更加注重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3种不同干扰强度下的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马尾松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特征,以及土壤碳储量与乔木层平均胸径、林分密度与郁闭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类型马尾松林O~60cm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103.42。70.26t·hm。和54.81t·hm,轻度干扰下的马尾松林土壤总碳储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扰林分分别高47.20%和88.68%,且3种类型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马尾松天然林土壤碳储量与平均胸径、林分郁闭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林分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表土有机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UTM公里网格方法划分的66个网格的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的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含量、密度、储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表土有机碳含量SOC分布在12.61~66.19 g·kg^-1之间,平均值为30.87±1.30 g·kg^-1,大小顺序为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多重比较显示竹林(37.63 g·kg^-1)显著高于马尾松林(18.52 g·kg^-1),马尾松林仅为竹林的49.21%。(2)表土有机碳密度SOCD在3.27~15.69 kg·m^-2间,平均值为8.22±0.39 kg·m^-2,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林〉竹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混交林(10.15 kg·m^-2)和竹林(9.96 kg·m^-2)的SOCD值显著高于马尾松林(4.82 kg·m^-2)(p=0.005,p=0.036),马尾松林仅是阔叶混交林的47.49%。(3)蕉岭长潭保护区表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02 100 t,占总面积54.54%的针阔混交林贡献最大,其次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竹林和马尾松林。(4)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31;与石砾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6。与林下植物分布有密切联系,有机碳含量〈20 g·kg^-1的指示种有6种,包括千年桐、黄毛楤木、米碎花、谷木冬青、长叶冻绿和乌韭,有机碳含量〉40 g·kg^-1的指示种有光叶海桐和土茯苓,有机碳含量在20~40 g·kg^-1间还未发现指示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地利用形式下表土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江流域肇庆市三叉顶自然保护区典型样地调查,对比分析了林地(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农用地(果园、稻田、旱地)与邻近荒地的0~20e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林地(20.71±5.24g·kg^-1)〉农用地(13.50±6.05g·kg^-1)〉荒地(12.87±4.20g·kg^-1)。林地比农用地、荒地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高出53.35%和60.83%。林地表土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农用地和荒地,而农用地和荒地间则无显著差异。表土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林地(3.09±0.88kg·m^-2)〉荒地(2.99±0.93kg·m^-2)〉农用地(2.28±1.01k·m^-2)。(2)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叶林3种林分类型的表土有机碳含量、密度的大小顺序均为针阔混交林〉竹林〉马尾松林;在有机碳含量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针阔混交林、竹林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而马尾松林与荒地则无显著差异。在有机碳密度方面,针阔混交林与马尾松林有显著差异。(3)3种农用地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稻田〉旱地,果园与旱地之间有显著差异,旱地有机碳含量比果园低41.91%,旱地与水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三者与荒地均无显著差异。有机碳密度顺序有所变化,大小顺序为果园〉旱地〉稻田,三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但旱地、水稻田均与荒地有显著差异。(4)土壤氮水平、电导率对林地、农用地土壤碳固定有正效应,而容重则有负效应;而受施肥和耕作等因素影响,农用地的表土有机碳含量还与石砾含量显著负相关;荒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仅与容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 gC.kg-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 tC.hm-2、6.68 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 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The long-term response of total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total SOC’, i.e. soil and dead wood) to different harvesting scenarios in even-aged northern hardwood forest stands was evaluated using two soil carbon models, CENTURY and YASSO, that were calibrated with forest plot empirical data in the Green Mountains of Vermont. Overall, 13 different harvesting scenarios that included four level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removal (20%, 40%, 60% and 90%) and four different rotation lengths (60 year, 90 year, 120 year, and No Rotation (NR)) were simulated for a 360 year period.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following an initial post-harvest increase, total SOC decreases for several decades until carbon inputs into the soil pool from the re-growth are greater than losses due to decomposition. At this point total SOC begins to gradually increase until the next harvest.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recovery pattern is that between harvests, the size of the SOC pool in a stand may change from −7 to 18% of the pre-harvest pool, depending on the soil pool considered. Over 360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decrease in total SOC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biomass removed, the rotation length, and the soil pool considered. After 360 years a stand undergoing the 90yr-40% scenario will have 15% less total SOC than a non-harvested stand. Long-term declines in total SOC greater than 10% were observed in the 60yr-60%, 60yr-90%, and 90yr-90% scenarios. Long-term declines less than 5% were observed in scenarios with 120 year rotations that remove 60% or less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The long-term decreases simulated here for common management scenarios in this region would require intensive sampling procedures to be detectable.  相似文献   

16.
对3种典型林型(原始红松林、蒙古栎林、云冷杉林)的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物理状况进行分析测定,并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蒙古栎林容重最小,孔隙度最高,含水率最高,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好;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原始红松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差异极显著(P〈0.01),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迭(26.73±3.15)g/kg;3种林型样地表层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质量分数比重很大,为41.22%~45.01%,而人类各种活动主要作用于土壤表层,可见减少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活动,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32块样地土壤数据,对亚热带日本落叶松中、幼龄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中龄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幼龄林;(2)混交林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明显高于纯林;(3)0~8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72.25 t/hm2。有机碳主要集中在表土层0~20 cm处,此表土层有机碳密度分别是土层20~40 cm、40~80 cm的175.21%、129.52%。在土层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4)与适宜亚热带地区生长的造林树种——杉木相比,日本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明显高于20年生杉木人工林,说明日本落叶松林土壤的固碳能力大于杉木人工林,从侧面也反映了同样作为亚热带地区的造林树种,日本落叶松林要优于杉木人工林。  相似文献   

18.
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库影响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碳排放以及碳固定,但它们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过程并不清楚,需展开进一步的调查;2)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森林土壤的影响的复杂性,亟须在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过程或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碳循环过程表达及碳计量提供技术支撑,以期为我国森林经营以及碳汇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2方面综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定量研究方法.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土壤类型法、生命带法、GIS估算法等;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主要有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遥感估算法3种;未来的森林碳储量研究将采用更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并要求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