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拐棍竹地下茎侧芽的数量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拐棍竹地下茎秆基上的侧芽有壮芽、弱芽和死芽3种不同类型;侧芽一般分布在1~15年生的秆基上,每段秆基具1~4(6)个发育侧芽,1~2(3)个壮芽可发育为竹的地上地下部分;5、6、7年生三个年龄段地下茎上的侧芽所占比例最高,其前后均开始递减,成正态分布;壮芽一般着生于1~7年生地下茎秆基上,7年生以上地下茎的秆基上极少或无壮芽,弱芽在1~15年生地下茎秆基上都有着生,死芽出现在3年生及以上地下茎秆基上;根据拐棍竹地下茎生长特性和营养生长周期预测拐棍竹在2014年可能会大面积开花,届时大熊猫将遭遇食物危机。  相似文献   

2.
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地下茎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地下茎的数量特征、垂直分布结构、分岔习性和繁殖特点。结果表明,拐棍竹地下茎的密度大,193段.m-2,每段平均长为12.2 cm,地下茎总长2 169.8 cm.m-2,地下茎直径平均为1.1 cm,节间长平均为0.73 cm,平均每段地下茎具14节;随生长年龄递减,拐棍竹的地下茎直径、节间长、每段节数和每段长度递增,而地下茎段数和总长的变化则呈偏正态分布;拐棍竹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30 cm土层,并以"两侧单岔"为主要分岔类型,其次分别为"两侧多岔"和"一侧单岔","一侧多岔"很少;拐棍竹地下茎在土壤中延伸方向从坡面来看以"平行"方向延伸类型所占数量最多,为49.75%,从土壤剖面上来看拐棍竹地下茎在土壤中延伸方向则以"向上"类占优势,为53.19%,其次为"向下"类延伸方向,为39.12%。  相似文献   

3.
地下茎合轴丛生;秆高7—10(—15)米,直径3—7(—11)厘米,新秆深绿色,有时可具紫褐色纵条纹,梢头劲直,老时常呈黄色,直立或梢头微弯;秆壁甚厚,常达2厘米;节间圆筒形,长35—45(—55)厘米,幼时微被白粉与稀疏易落白色小刺毛;秆环平;箨环隆起成脊,其上有鞘基残留物并被柔毛;节内幼时被白色绒毛;分枝低,多数,主枝发达;秆箨脱落性,长为节间  相似文献   

4.
竹亚科一新种及五新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茎合轴型。秆丛生,高4~5 m,直径3~5 cm,梢部下垂;全秆约25节,节间长25~30 cm,基部节间通常约长23 cm,圆筒形,无沟槽,绿色,后期为黄色,无毛,幼时被白粉,具纵细线棱纹,中空,秆壁厚1.5~2.5 mm,髓呈锯屑状;箨环木栓质,隆起,紫褐色,无毛,具瘤状突起,在不分枝节上高于秆环,在分枝节上与秆环等高或较低;秆环微隆起,  相似文献   

5.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龄无性系种群鞭根结构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1983年开花枯死后自然更新形成的冷箭竹幼龄种群,地下茎长度呈倒“J”型时间分布模型,其它参数的龄级变化呈正态分布格局,峰值点位于3~5龄级。对主根数量等指标与龄级的回归分析显示冷箭竹鞭根结构各参数与龄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02~0.977,除主根基径和须根长度为S曲线外,其它均是三次方程式模型。通过Pear  相似文献   

6.
不同经营方式对绿竹地下结构和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经营方式的绿竹林根系结构和生物量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317.61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45 304.91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98.6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018 1 m3·hm-2;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内,竹根干质量总量为1 333.12 kg·hm-2,竹根长度总量为143 338.46 m·hm-2,竹根表面积总量为3 089.15 m2·hm-2,竹根体积总量为0.583 1 m3·hm-2.无论是粗放经营的绿竹林,还是集约经营的绿竹林,0~40 cm土层都是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集中分布的区域.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0~20 cm土层竹根干质量、长度、表面积、体积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高;而在集约经营的样地中,20~40 cm土层4项指标所占比例最大.在粗放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14 537.34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12 575.34 kg·hm-2,地下部分为1 962.00 kg·hm-2;而在集约经营的绿竹林中,总生物量干质量为39 267.27 kg·hm-2,其中地上部分为31 518.27 kg·hm-2,地下部分为7 749.00 kg·hm-2.比较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的绿竹林各组分生物量,发现集约经营绿竹林远大于粗放经营绿竹林,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叶,集约经营绿竹林是粗放经营绿竹林的5.68倍,其次是根,为4.23倍,差异最小的是秆,为2.03倍,生物量差异大小的顺序为:叶>根>枝>蔸>秆.在各组分生物量所占的比例中,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绿竹林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各组分生物量所占比例的大小为:秆>枝>蔸>叶>根.  相似文献   

7.
依据Harper的构件生物结构理论和种群生态学方法,对实心狭叶方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和地下茎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实心狭叶方竹种群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配置为:秆(36.30%)>叶(21.13%)>枝(17.82%)>篼(13.43%)>鞭(10.18%)>根(1.14%).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75.25%,主要集中在1~3龄;不同年龄地上部分各构件单位的生物量分配有较大差异.秆、枝、叶的含水率均以1年生新竹最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2)实心狭叶方竹秆基、秆柄和竹鞭等地下茎各构件较小;秆基和竹鞭上萌芽转化为壮芽的成功率较低;竹鞭主要生长在0~15 cm的土层,幼壮龄鞭有趋浅的动态,不利于其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可能是导致其种源稀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永安市不同年龄毛竹营养器官N、P、K、Ca、Mg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不同部位的营养元素含量不同,N、P、Ca、Mg元素平均含量顺序为叶>枝>秆>根;K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为叶>根>枝>秆。叶、枝、秆中主要营养元素的排列顺序为N>K>Mg>Ca>P;根中主要营养元素的排列顺序为K>N>Mg>Ca> P。不同营养器官养分元素含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N、P、Ca、Mg在竹秆与竹根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竹枝中呈降-升-降的趋势,竹叶中呈"W"型变化,K元素除2年生竹秆中含量较高外,在竹秆、竹根、竹枝中呈下降的趋势。毛竹各器官中有14对元素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与N元素相关的有8对,与K元素相关的有8对,P元素相关的9对。土壤中有机质、N、P、K的含量对竹秆、竹枝、竹叶中N素含量有重要影响,毛竹营养器官中P、K元素浓度与土壤的主要化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土壤养分充足的条件下,竹叶器官中的养分浓度主要由其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与土壤养分浓度相关性不显著。竹叶N、P含量与磷酸酶活性显著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极显著相关,土壤酶对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及生物化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N、P、K等元素在转化为毛竹可吸收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竹秆N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极显著相关,与其他的土壤物理指标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4种地被竹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地被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的分布特征及其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地被竹根系以0~10 cm土壤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系含量逐渐减少,各竹种均以<0.5 mm径级的根系含量最高,0.5~1.0 mm根系的含量次之,>1.0 mm的根系含量最少.其中土壤中菲白竹根系含量最大,为11 870 g/m2;黄条金刚竹含量最小,为6 160 g/m2.根系平均抗拉强度分别为菲白竹25.3 MPa、铺地竹27.05 MPa、鹅毛竹41.96MPa、黄条金刚竹32.67 MPa.  相似文献   

10.
采集江西省林科院竹种园刚竹属3个竹种——毛竹、雷竹及黄秆乌哺鸡竹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3个竹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其种类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竹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3个竹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在各级分类水平上组分相似,构成比例差异不大。真菌群落在各级分类水平上组分相似,构成比例差异显著。在3个竹种中毛竹和雷竹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构成组分及比例都更接近。由此可见,不同竹种的根际微生物群落都有其特异性,因此在培育中应对不同的竹种选择施用适当的微生物菌肥,以促进竹种根际土壤优势菌群的形成,进而促进竹种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拐棍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是大熊猫的主食竹种之一,仅产于我国四川西部中山地带。作者在该竹种分布中心——卧龙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对拐棍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本文对拐棍竹的地下茎(竹鞭)和地上茎(秆、枝、叶)的生长发育、种龄与茎龄的鉴别以及对生物量测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保护大熊猫、扩大拐棍竹的分布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片口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下(2700 m、2800 m与2900 m)团竹分株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和克隆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分株及构件生物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地下茎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差异,其他构件生物量分配无明显差异;秆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值中最大,为38%;(2)地上构件形态特征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显著;地下构件中根的数量、地下茎基茎、地下茎长度和分蘖强度都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海拔2800 m时达到最大值,因此宜选择海拔2800 m地带的团竹苗用于人工种植。团竹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具有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可塑性,有利于其种群对水分、光资源等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The pathogenic fungus Heterobasidion annosum was identified in the rhizome of a couch grass (Elymus repens) using genetic markers. The couch grass grew in the proximity of a Scots pine stand that was visibly affected by the pathogen. The rDNA analysis showed 100% sequence similarity between two Hannosum sequences of ITS1 and ITS2 obtained from fruiting bodies found on the couch grass rhizome and on the stem of the Scots pin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olates of H. annosum and that they are derived from a common ances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H. annosum mycelia can infect couch grass rhizomes and subsequently produce fruiting bodies.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 known modes of infection of tree roots by this pathogen in coniferous stand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couch grass rhizomes in the dispersal of the disease in afforested post‐agricultural soils.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类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4~1990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海拔2300~3400m地带,对主食竹种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种群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初步了解到它们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消长规律,可作为保护和发展大熊猫的食物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Black cohosh (Actaea racemosa L.) rhizomes are harvested extensively from eastern North American forests and sold worldwide for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symptoms. While forest farming is encouraged to reduce wild-harvest impacts,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to aid landowners in successfully cultivating black cohosh. This study examined survival and multi-year growth of 200 black cohosh rhizomes collected from an Appalachian deciduous forest and transplanted to a similar forest type. By the second year after transplant, fewer than 40 % of rhizomes produced above-ground growth and mean rhizome biomass declined by more than 50 %. Shoot biomass was the greatest predictor of below-ground biomass; however, leaf area provided a reasonable, non-destructive means of estimating this commercially-important biomas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re-transplant rhizome condi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ransplant success. Low biomass, lack of roots, and fungal infection all we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lant survival. Based on this and associated studies, we recommend careful site selection for propagation, including circumneutral or lime-amended soils and light to moderate shading. Well-drained soil appear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discourage fungal infection.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for successful transplanting of black cohosh rhizomes can improve forest farming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is and other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相似文献   

16.
铺地竹竹鞭生长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南京、山东潍坊、北京3个地区对铺地竹的竹鞭及鞭侧芽的生长发育规律、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铺地竹表现出明显的混生特性;且是一种典型的浅鞭系竹种,其竹鞭、竹鞭上的侧芽大都集中于10 cm以上深的土层中;2~3 a鞭是铺地竹发笋的主要竹鞭,5 a鞭开始老化.据此,移栽该竹种时要选择2~3 a的竹鞭,埋鞭不易过深,对于5 a以上的竹林要及时挖掉老鞭和竹兜.  相似文献   

17.
地面覆盖对毛竹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地面覆盖对毛竹林出笋状况及地下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覆盖技术后,毛竹出笋时间显著提前,笋产量大大提高;覆盖后样方内竹鞭总长度为740.48cm/m2,幼壮龄鞭占总鞭长的35.95%,和未覆盖竹林相比,鞭段数有所增加,总鞭长和幼壮龄鞭的比例有所下降;覆盖毛竹林鞭侧芽的总数少于未覆盖毛竹林,但休眠芽中的活芽高于未覆盖竹林。表明连续覆盖2年后的毛竹林地下鞭还具有丰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测定分析了黄金刚竹竹鞭生长特征及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金刚竹竹鞭以2~3年生竹鞭为主,所占比例超过竹鞭总量的50%;竹鞭分布于0~30 cm的土层,以10~20 cm土层分布最多;在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中,秆高和胸径与地径、胸径处节间长、地径处节间长、地上部分总质量及根质量间均呈显著性相关关系;以胸径作为自变量建立的黄金刚竹生长模型,可以可靠地估计其他生长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河竹鞭根对淹水环境的生理响应机制,以在淹水环境中能长期生存的河竹为材料,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对照)、淹水6个月的河竹1年生竹鞭上的一级根、二级根的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河竹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一级根明显高于二级根。长期淹水环境下,河竹一级根、二级根的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较对照均有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显著升高,水中生长根的根系活力、CAT活性显著高于土中生长根,SOD、POD活性则相反,并能通过维持总体上较高水平的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来适应长期淹水环境的胁迫,尤其是一级根和水中生长根。河竹鞭根通过抗氧化系统的平衡调节作用来适应长期淹水环境,维持生存,其中一级根对淹水环境的响应明显强于二级根,水中生长根在适应淹水环境上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缕草构件种群年龄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沈阳辉山野生结缕草叶片的生死动态,确定了不同生活年限的结缕草分蘖和根状茎的形态特点.通过形态鉴别的方法确定了结缕草各构件的年龄特征,研究了构件种群的年龄构成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缕草的分蘖和根状茎的最高生活年限均为3年.在一个生长季中,2年生分蘖株和根状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被1年生分蘖株和根状茎取代.芽库在生长季初和生长季末储量较高,旺盛生长季节基本稳定.结缕草分蘖、芽和根状茎的季节动态是维持结缕草无性系种群持续稳定存在的一个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