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熊猫黄土梁廊道,是连接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A块的中北部的关键区域。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3.3,从斑块类型和景观类型两个尺度,对不同时期(1975年、1992年、2010年)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指数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黄土梁廊道景观破碎化进程,并对影响大熊猫黄土梁廊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大熊猫黄土梁廊道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是岷山山系大熊猫A块栖息地北部东西两个区域的联系纽带,即S205线(九环公路东线)穿越黄土梁所分隔的东西两个区域,涉及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0个,有大熊猫236只。本文针对黄土梁隧道工程对该区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初步得出结论是:现行的S205线及黄土梁隧道工程在建设期将对黄土梁走廊带带来阻隔效应、造成栖息地的孤岛化以及人为干扰加剧等负面影响。工程建成运行后将可使原处于分隔状态的黄土梁段公路两侧的大熊猫栖息地真正连成一片,在黄土梁隧道中轴线地表投射线区域形成一个大熊猫弱度干扰的可通过区,可能从根源上消除目前黄土梁区域影响大熊猫交流与扩散的因素,有利于大熊猫关键廊道功能的发挥,促进大熊猫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
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是秦岭大熊猫兴隆岭种群和天华山种群栖息地的重要连接纽带,这一区域早在2000年就被列为重要的大熊猫走廊带。  相似文献   

4.
岷山土地岭大熊猫生命走廊的恢复和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岭位于岷山大熊猫A、B两大种群的结合部,是岷山野生动物南北往来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两大种群之间的隔离。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对土地岭地区的现有植被采取不同的恢复和改造方式,可以完全实现岷山土地岭走廊带的重新恢复和建立。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陕西省林业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在108国道秦岭隧道旁隆重举行了“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建设庆典活动”。23年前,由于108 国道秦岭地段的贯通及沿线人为活动的干扰,秦岭大熊猫两个面积最大的种群(天华山种群和兴隆岭种群)被人为隔离,大熊猫栖息地受到来自道路和游人的严重干扰和影响。而此次“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建设庆典活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以地形因子(海拔、坡度)、生物因子(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可食竹)、水源分布、人为干扰(道路、矿山、居民点耕地)等因素,分析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公园内大熊猫主要栖息活动的范围集中在海拔1 800 m~3 400 m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郁闭度0.2~0.7之间,林下有主食竹分布,活动点距离水源1 000 m以内,距离居民点(耕地)距离1 000 m~5 000 m。矿山开采和道路分布密度对大熊猫分布影响较明显。通过对大熊猫生境特点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廊道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斧头岭和可能的生存区域黑岭及雅加大岭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生存区域内的人工和天然次生植被进行了研究,从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探索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黑岭和雅加大岭的森林群落组成结构与斧头岭具有较为相似的组成结构,三者之间的群落相似系数值在50%左右,都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在4.84~6.36之间,但次生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0~3.48之间.原生与次生植被的群落相似系数一般在10%左右,有较大的差异.扩大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要根据原生植被的组成结构等参数,一方面对次生植被进行有效改造,另一方面要构筑生态廊道,有利于海南长臂猿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岷山是国宝大熊猫分布区最多的山系,位于岷山山系南段的土地岭,由于人为的障碍,导致岷山山系大熊猫不能自由往来,分为岷山A种群与岷山B种群。文章介绍了土地岭的历史与现状,论述了廊道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廊道建设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促进和维持孤立栖息地斑块之间生境的连接,确保物种的生活、移动或迁移的通道,已成为对抗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土地权属、植被、土地利用及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和勐腊子保护区之间区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就勐腊-勐养两个子保护区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进行了设计。所规划设计的廊道长约80km、最宽处约17km、最窄处约3km、总面积60595hm2;廊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有林和公益林,天然林面积为50370hm2,占廊道总面积的83.2%。通过分析认为,在勐养和勐腊两个子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多样性廊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主食竹种及其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大熊猫分布在四川西部37个县市区、陕西南部5个县和甘肃南部1个县,栖息地面积约200,000 km2,竹林面积约600,000 hm2,竹子蓄积量约18,000,000 t。分布范围在λ(E)102°00′~108°11,′ψ(N)27°53′~33°55,′常年活动在海拔(1 200)2 000 m~3 000(3 600)m之间。从南到北长度直线距离约750 km,东西宽约50 km~180km,处于我国地形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过渡地带上,呈狭长状弧形分布外貌,但并不连续而是作岛状的间断分布。大熊猫主食竹种在其分布范围内,分隶于竹亚科仅有的箣竹超族和北美箭竹超族2个超族中,前者含5属19种,后者含6属45种,一共采食11属64种竹子。其中除箣竹属的孝顺竹、硬头黄竹,慈竹属的慈竹及苦竹属的斑苦竹为栽培外,其余8属51种均为野生竹种,并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慈竹属、刚竹属、筇竹属、巴山木竹属和箬竹属等5属为我国特产,占大熊猫主食竹属的45%。筇竹属、镰序竹属、方竹属、箭竹属、玉山竹属和巴山木竹属等90%以上的种类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而且大熊猫分布区也是该6属的分化中心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大熊猫分布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成分复杂。在大熊猫天然采食的64种竹种中,除峨眉箬竹分布区域小和数量零星,不足以形成独立的群系外,其余63种竹子均可在竹林植被型中形成独立的群系。中国大熊猫栖息地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两个植被型组,有时偶见活动于灌丛植被型组区域。在针叶林植被型组共有5个植被型中的寒温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4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9个以上植物群丛组,阔叶林植被型组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3个植被型及以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56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总计针、阔叶林有7个植被型及115个以上植物群丛组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其中温凉性针阔叶混交林又是大熊猫的最主要栖息地,周年四季都有活动足迹和采食其林下竹种。大熊猫栖息在有竹子为次优势层片的森林植物群落中,不但有食物的保障,而且有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大熊猫得以长期延续生存繁衍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主要增加了速生、喜阳的草本物种,栽植的乔木幼苗和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缓慢,二者盖度、多度较...  相似文献   

13.
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青保护区坚持在大熊猫栖息地开展保护科研一体化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及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实践证明:保护科研一体化对恢复已遭受破坏了的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了解和掌握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规律,及时救治伤病野生动物和防控森林病虫害,控制区内非法活动和人为干扰,增进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性保护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5.
陕西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及时获得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为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采用样线与样方网络、问卷调查、社区走访和现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20个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428 343hm2,在布设的547条动物样线上,遇见大熊猫11次、大熊猫伴生动物1 202次;发现其他活动痕迹1 196处;大熊猫喜欢在乔木郁闭度0.4以上、灌木盖度30%~69%之间的天然林栖息地活动;竹子盖度在30%以上的竹林所占百分比为48.14%,无竹子面积占32.63%;放牧、挖药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较大,耕种、其他采集干扰中等,割竹、偷猎、砍伐、砍柴、旅游、采矿、竹子开花干扰较轻。因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基本保护,大熊猫活动正常,处于稳定期;人为干扰活动基本得到控制,有一支常年工作在野外的监测队伍。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大熊猫生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1年甘肃省第3次大熊猫调查资料,利用SPSS和SAS软件,对甘肃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生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在以缺苞箭竹Fargesia.denudata为优势的下木种群森林群落中,其垂直活动范围主要在海拔1 600~2 800 m间,水平分布在文县和迭部一带;竹类种群的特性、地理环境和森林群落的完整性是大熊猫栖息生存的三个主要综合要素;甘肃省大熊猫的生境特征基本上稳定,但该区竹类种群的正态性分布和人为干扰强度是构成其生境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In May 12, 2008, a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nchuan County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t registered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with an 11-degree quake intensity, killing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nd causing extensive damage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about 3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habita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mpacts of the Wenchuan 512 earthquake and those of other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effect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geomorphology, soil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forests, bamboo growth, biodiversity, and giant panda habitat. This information may be useful for scientists when undertaking research projects on natural geograph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in the Reserve and the disaster area.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估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的作用,2018年 9月对保护区内采笋管理区域和保护区外围保护带的未管理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对比分析采笋管理区域与未管理区域大熊猫主食竹——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 )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植被特征。结果显示: 1)采笋管理区域的竹笋株高与数量明显大于未管理区域的相关指标( p <0.05),竹笋基径,成竹株高无明显差异。2)采笋管理区域乔木胸径,乔木树高,灌木层盖度大于未管理区域,且差异显著( p <0.05)。可见,采笋管理政策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的恢复产生正面作用,而连续采笋不仅影响了大熊猫主食竹的生长,也在改变大熊猫生境的森林植被特征。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大熊猫的生存,保护区实行科学的采笋管理政策是有效的,建议在其他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大熊猫分布区域的自然分异规律为基础,应用发生学观点,结合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对大熊猫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影响大熊猫生存和栖息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阐明大熊猫分布区的地域分并规律及分区的原则依据,并拟定分类系统、单位,初步将大熊猫分区的立地类型分为5个立地区,9个立地亚区,27个立地小区。并对各立地区的立地特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自然保护管理、林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宏观战略措施.同时,指出了大熊猫分布区立地的低级分类尚待深入调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Region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frequently relies on general assumptions about historical disturbance regimes to inform decisions about landscape restoration, reserve allocations,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Spatially explicit simulations of landscape dynamics provid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allow for the testing of alternative scenarios. We used a landscape fire succession model to estimate the historical range of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and fire in a dry forest landscape (size ca. 7900 km2) where the present-day risk of high severity fire threatens the persistence of older closed canopy forest which may serve as Northern Spotted Owl (Strix occidentalis caurina) habitat.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istorically, older forest may have comprised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the landscape (∼35%), followed by early successional forest (∼25%), with about 9% of the landscape in a closed canopy older forest condition. The amount and condition of older forest varied by potential vegetation type and land use allocation type. Vegetation successional stages had fine-grain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patch characteristics, with older forest tending to have the largest patch sizes among the successional stages. Increasing fire severities posed a greater risk to Northern Spotted Owl habitat than increasing fire sizes or frequencies under historical fire regimes.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landscape-specific fire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s and their variability can assist forest managers to promote landscape resilience and increases of older forest, in dry forests with restricted amounts of habitat for sensitiv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