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粮药间套,是近年来阆中市旱地高效种植模式的一大成功特色,从“麦//玉//苕”,发展成为“麦//玉//豆”,再发展成为“川明参//小麦//玉米//大豆”,其特点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从而提高了旱地单位面积产值,使全年亩产量过吨、亩产值上万元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淮麦21号”是淮安市农科院小麦课题组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为探索“淮麦21号”高产栽培技术,使小麦生产规范化和模式化。笔者在2006~2007年进行“淮麦21号”不同播种密度高产栽培试验的基础上,对该品种的高产群体建成规律、产量形成规律、营养特性等有了一定认识和体会。为合理利用该小麦品种,指导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在内的西南5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中玉米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由于该区多数地区热量条件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玉米多以间套作种植。“麦/玉/豆”和“麦/玉/苕”套作种植模式是该区玉米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乐至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套作种植是该县玉米生产的主要模式。为探索川中丘陵区套作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本文开展了套作玉米模式、品种、播期、密度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双二五""麦/玉/苕"和"双三O""麦/玉/豆",4月上旬播种,半紧凑型品种密度54000~60000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登峰168、中麦895、长丰2112、九麦2号、陕农33等5个小麦新品种与我县常规品种小偃22作对照,在我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综合农艺性状好,适合我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登峰168,以及可作为我县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种植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新品种中麦895。  相似文献   

6.
"麦//玉//豆"套作模式,在间中发展推广已经有30多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形成了适合不同时代的模式特点。本文要谈的该种植模式为"五0:七0"套作模式,其特点为:省工、高产、适宜于小型机械化。笔者系统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7.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棉农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棉花与其它作物套作生产模式,总结出一套与其相适应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棉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注入新的经验。1.棉、麦套作(1)棉、麦套作增产机理。棉麦套作能  相似文献   

9.
萧山区河庄镇地处杭州东北部,土地平坦,土质疏松肥沃。一直以来,该镇农业生产以“油菜-早稻-晚稻”和“小麦-大豆-晚稻”这两种模式为主。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我们总结出“胡瓜//长豇豆∥四季豆”套作栽培模式,平均亩净利达6000元.因其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本镇推广面积近4000亩,已成为该镇新创和新江两村的主导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12年,阆中市农牧业局农技站技术人员在套作大豆高产创建活动中,积极示范探索麦/玉/豆/豆种植模式,该模式是在原麦/玉/豆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玉米收获后连作一季秋大豆,实现夏大豆套作秋大豆。2012年10月18日,南充市农牧业局组织农技、植保、种植、育种等方面的专家对该市彭城镇圆觉寺村大豆高产创建核心示范片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测得高产田块3个、面积7亩,平均亩产219.5kg;中产田块3个、面积8亩,平均亩产158.1kg;低产田块3个、面积6亩,平均亩产126.8kg。根据专家组实地勘查目测,项目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渠县玉米在种植规模上仅次于水稻,主要种植模式为麦/玉/苕套作。但由于对玉米果穗秃尖缺粒认识的疏忽,防止措施不到位,未能很好地保证玉米正常的产量,常导致减产10%~15%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坡薄地、肥水条件差的地块尤为突出。因此,防止玉米秃尖缺粒是提高我县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南城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果业、蔬菜、水产为特色的农业县,20世纪80年代水稻单产居全省第一.被评为江西省第一个“吨粮田县”。在农业部和省、市农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南城县2011年和2012年被列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项目县.2011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和食品产业加工原料。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四川为代表的西南麦区由于特殊地理生态环境,小麦生产长期面临产量偏低、品种抗性弱、高产高效品种缺乏等突出问题。“蜀麦133”是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2017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蜀麦133”具有白粒、抗病、耐寒、抗旱、抗倒、抗穗发芽、高产、广适等优点。为进一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生产性能,通过品种选育、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生产应用等方面对“蜀麦133”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本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以往“麦、葱套作”栽培方式中存在的麦、葱争地、土壤理化性状不良、病虫草害在土壤中存活基数大和麦、葱在套种及采收时互相影响产量等一系列问题,摸索研究出春麦与大葱连作的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小麦和大葱的均衡高产。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质量,做大做强小麦产业,促进衣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根据甘肃省农牧厅(2011年全省粮棉油高产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皋兰县认真实施了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高产创建活动。在活动中本着高标准、严要求、抓攻关、见成效的原则,精心组织,强化领导,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是颍上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在进行优质小麦栽培的过程中,我县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品质为核心,以高产为目标,努力探索和研究优质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良种准备小麦高产要以优质的小麦品种作为基础保障,我县因地制宜,精选一批通过审定的优质小麦品种作为生产优质小麦的基础条件。主要品种有泛麦5号、淮麦29、新麦21、郑麦9023  相似文献   

18.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情况。【结果】不分隔与分隔相比,两种体系中小麦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提高,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麦/玉/豆”中玉米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15N作物回收率、土壤残留15N%丰度及总N含量提高17.62%、24.52%、17.63%、13.9%和10.1%,“麦/玉/薯”则降低50.19%、42.58%、33.42%、29.6%和5.2%;降低了大豆的15N总吸收量、籽粒15N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6.06%;提高了甘薯的15N总吸收量和15N作物回收率,但土壤残留15N%丰度和总N含量降低0.9%和4.95%。【结论】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氮素转移,“麦/玉/豆”较“麦/玉/薯”更有利于肥料氮的吸收、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周年作物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漯麦1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2011)。漯麦18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在同类品种中位居前列,在2009—2012年参加国家区域及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第一位;高产示范中,该品种产量连续2年超过10 500.0 kg/hm2,具有高产潜力;漯麦18具有低氮高效等优良特性,研究熟化漯麦18栽培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近3年累计应用面积80万hm2,实现了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