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国的刚竹属竹种种类多,分布面积大,用途广,是竹林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刚竹属的不同竹种,其生态习性不同,经济价值也不同。随着竹林生产的发展,查清刚竹属竹种的资源,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可为充分利用竹种资源和有计划的扩大竹林面积提供依据。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西天目山北麓,这里有六十余万亩毛竹和十五万亩小竹林,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毛竹七百余万支和小竹二十五万担,素有“竹乡”之称。从去春开始,  相似文献   

2.
地下茎合轴丛生;秆高7—10(—15)米,直径3—7(—11)厘米,新秆深绿色,有时可具紫褐色纵条纹,梢头劲直,老时常呈黄色,直立或梢头微弯;秆壁甚厚,常达2厘米;节间圆筒形,长35—45(—55)厘米,幼时微被白粉与稀疏易落白色小刺毛;秆环平;箨环隆起成脊,其上有鞘基残留物并被柔毛;节内幼时被白色绒毛;分枝低,多数,主枝发达;秆箨脱落性,长为节间  相似文献   

3.
花秆早竹(自拟)新变型 Phyllostachys praecox C. D. Chu et C. S. Chao form. viridisulcata P. X. Zhang et W. X. Huang form. nov. A typo recedit internodiis culmorum et ramulorum flavis,et viridi-striatis, in sulcis viridibus, interdum laminis foliorum flavis-striatis. Zhejiang:  相似文献   

4.
前言禾本科叶片表皮微形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当时主要根据硅细胞形状、表皮毛形状及气孔辅卫细胞形状,伴同叶片横切面等特征划分禾本科内高一级的系统位置(族或亚族)。近年发现叶片表皮脉间细胞形状、大小、排列及细胞壁的厚薄,有无波纹等性状可用来划分禾本科低一级的分类系统,特别是近轴面的脉间长细胞形状,可作为分种的特征。作者据此研究过国产狼尾草属(Pennisetum Rich.)及狗尾草属(Setaria Beauv.)等叶片表皮细胞结构,解决了单凭外部形态难以解决的一些种类界限。现又继续采用这一方法研究竹类的分类问题,本文先报导刚竹属一些常见种。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产于浙江省安吉县刚竹属2个新变型——花秆红壳雷竹Phyllostachys incarnata Wen f.bicolor P.X.Zhang,X.X.Chen et G.H.Lai和黄秆水竹Ph.heteroclada Oliv.f.flaviculmis P.X.Zhang,X.X.Chen et G.H.Lai。前者不同于原变型在于其竹秆和枝条黄色,沟槽部分为绿色,其他部位也多少有不规则绿色纵条纹,部分叶片有少量淡黄色或白色细纵条纹;后者不同于原变型在于其竹秆和枝条黄色,偶有少量不规则绿色纵条纹,叶片偶有黄白色细纵条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和鉴定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病原菌,并分析其与麦角菌科其他真菌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竹子丛枝病病原菌的鉴定、病害的防控和麦角菌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非刚竹属5种竹子丛枝病样品上分离病原菌,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并测量分生孢子大小,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物种,基于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构建麦角菌科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形态结构与竹针孢座囊菌一致,分生孢子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褶皱、略有光泽、边缘不整齐的浅黄色菌落,分生孢子针形,大小为(22.4~52.0)μm×(2.2~6.0)μm。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组织分离的病原菌菌丝在PDA平板上形成表面平整、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病原菌培养72天后产生短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5.4~10.5)μm×(1.2~2.8)μm。ITS rDNA和LSU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自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针孢座囊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9%;分离自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样品的病原菌与竹异香柱菌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结论】中华业平竹、巴山木竹和薄箨茶竿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竹针孢座囊菌,该菌与麦角菌属的亲缘关系近。黄麻竹和牡竹丛枝病的病原菌为箣竹异香柱菌,该菌与肉瘤座菌属的亲缘关系近,与香柱菌属的亲缘关系远。  相似文献   

7.
针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望江哺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lanuginosa)和衢县红壳竹(Phyllostachys rutila)3种不同刚竹属竹子,分析了其叶片特征(长、宽、周长、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3种竹子叶片特征的所有异速生长关系中,仅叶长和面积的异速生长指数存在竹种间的显著差异,其他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在共同斜率下均发生了沿y轴方向和沿共同斜率方向上的显著移动,说明同为刚竹属的3种竹子间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较为稳定,但大小发生了变化,整体表现为红壳竹哺鸡竹淡竹。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12日,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主持在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由南京林业大学主持完成的“袋泡竹炭净化和营养保健剂”成果进行了鉴定。该项研究了竹炭的制备工艺,以及竹炭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有害物质的去除、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释放的影响。研制了由竹炭、活性炭和麦饭石优化复合的新型袋泡竹炭净化和营养保健剂。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在中盐中碱盐土(含盐量0.30%~0.50%,pH8.01~8.99)上引种角竹、雷竹的技术,采用及时中耕、地表覆盖、增施有机肥料以及施用微量元素等改良盐碱土措施,加快脱盐、脱钙,提高盐土种竹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竹属1新种。它产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还报道了竹亚科的一些新组合和方竹属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1.
云南产(竹思)(竹冖力)竹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环(竹思)(竹冖力)竹异名:风尾竹、薄竹(均罗平县俗名) 秆挺直,梢头微弯,高达12米,壁薄,厚约2—4毫米,髓膜不明显;节间长60—80厘米,直径3—5厘米,圆筒形,深绿色,被稀疏白色短刺毛,幼时可见白粉,而以节下较明显;秆环不明显;箨环因具鞘基残留物所形成的木栓环而显著隆起或下翻,其上密被向下倒伏的棕色长绒毛,形成宽约6毫米的毡状毛环;箨鞘呈梯形,厚革质,短于节间,长25—30厘米,基部  相似文献   

12.
1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号下,我圃广大职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进行毛竹引种试验。1958年冬从宜兴张渚山区引进毛竹13株,第二年成活8株,成活率达61.5%。1961年只保存1株,并开始出笋成竹,以后逐年增多增粗,1973年累计出笋成竹210支,最大胸围达19厘米。在引种毛竹工作中,我们有如下几点做法和体会: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为革命栽竹思想,是引种毛竹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对政和县受害严重的竹林,采用竹腔注射40%的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几种农药,并按不同比例、不同时间、筛选出最佳防治措施,害虫死亡率达98%以上。同时对竹小蜂、竹介壳虫等害虫也有毒杀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远离村庄、且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带的竹林,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南平地区引种的17种Ci竹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坭Ci竹的生物量最大,生长良好.2.根、叶的生物量比例均较小,在不同竹种中,秆或枝占最大的构成比例。3.多数竹种的根枝比小于0.10。4.其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5.大部分竹种的含水率为40%左右,各构件的含水率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HPLC同时检测竹叶中4种黄酮碳苷(异荭草苷、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的方法,并测定了这4种常见的黄酮碳苷在24种刚竹属竹叶的含量,以及早园竹4个季度中黄酮碳苷的含量。采用Inertsil ODS-3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5%磷酸水溶液(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340 nm。实验结果表明:4种黄酮碳苷的质量浓度在1~300 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在99%以上,加标回收率(n=3)分别为97.14%、100.53%、93.60%和95.66%,RSD值分别为1.11%、1.45%、1.96%和1.43%;24种刚竹属竹叶中黄酮碳苷含量差异显著,4种黄酮碳苷质量分数的总和在286.14~3 838.79 mg/kg之间,毛金竹最高,为3 838.79 mg/kg;早园竹中4种黄酮碳苷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差异明显,质量分数的总和在1 371.15~4 367.01 mg/kg之间,其中1月份采摘时总质量分数最高,为4 367.01 mg/kg。HPLC法准确度高,适用于竹叶黄酮碳苷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18.
镰序竹属竹类植物在我国的新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 Keng f.系笔者发表在本刊第2卷第1期15~18页(1983)上的一新属。当时只列出4种,其分布亦局限在喜马拉雅山区,即东起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向西可延至尼泊尔王国。在我国境内,笔者原先估计只在西藏的南部可能有之,但经近年来的研究,已知在我国台湾、贵州、以及四川南部均各有此属的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9.
秆直立,高达9米,直径达4.8厘米,竹材厚约11毫米,节间圆柱形,最下部节间全部无毛,嫩时具显著的紫色条纹和紫色斑点。秆箨脱落性;背面被紧贴的黑褐色刺毛,嫩时具紫色斑纹,顶端弓形下凹;箨耳近扇形或狭长圆形;箨舌高约3.2毫米,边缘具长而基部粗糙的流苏状毛,箨片常外反,卵状披针形,基部截形,近基部边缘具长纤毛,秆枝簇生,主枝长而粗,小枝通常具叶5~8枚;叶耳卵形;叶舌高约0.5毫米;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6~19毫米,背面密被短柔毛,次脉4~5对。假小穗紫色或淡  相似文献   

20.
竹小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福建省长汀县的毛竹林遭竹小蜂危害的面积达5万多亩,严重影响纸张生产和社员的经济收入。1975年我们在长汀县菴杰公社参加生产实践,在龙岩地区林业局、长订县林业局、菴杰公社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和广大社员一起,应用621烟剂,防治了2万多亩的竹小蜂成虫,并对竹小蜂种类,危害情况及二种主要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研究。现整理如下:一、种类竹的小蜂类害虫,据已见的国内记载只有2种,均属广肩小蜂科,一种是竹广肩小蜂(原称竹实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危害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