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佀姓     
第一次看到"佀"(si)这个字的人,多半会不认识,而且十有八九会把它认成"侣"字,也更加不会有人想到,这其实还是一个姓氏,并且来头不小——佀姓人是大禹的后裔. 明代陈士元撰写的《姓希》一书中,共收录了3635个姓氏,其中和大禹有关的姓氏有84个,由大禹后裔"姒"姓而衍生出来的众多姓氏中,只有"佀"与"姒"读音相同,所以"佀"与"姒"并列为"华夏八大古姓"之一. 根据《国语》的记载:大禹由于治水的功劳被封国于夏,居住在泤水(今河南荥阳洎水河),他感怀人都是由母亲而生的,于是就将"泤"字的"水"换为"女",取姓"姒"氏.西周时,周武王因为感念大禹治水的功劳,让他的后裔们成立了一个国家,叫作杞国.  相似文献   

2.
俎姓     
说起"俎",难免会想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中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慨.然而太史公绝对想不到,"俎"字除了是个"刀砧板"外,还会成为一个姓氏.作为姓氏的"俎"念zǔ,也有念chuò,是百家姓之外的罕见姓氏. 关于"俎"姓的源头,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鲍俎氏.据考证,鲍俎氏是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姓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姓氏进行汉化改革,"鲍俎氏"就是在这个时期改为"俎"氏的.《魏书·官氏志》中记载:"后魏有鲍俎氏,俎氏为鲍俎氏所改".  相似文献   

3.
有姓     
在汉语里,"有"字是最经常被用到的字之一.它词义丰富,可以拿来代表存在、所属、发生,也可以用来作为动词、形容词.但是,拿来作为姓氏的情况,却是极为少见的.有姓人经常被人这样调侃:"真是天下少有". 其实,有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它的来历和上古传说中的有巢氏有关.有巢氏所处的时代,大约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他发明了在树上建造的树屋,可以使人免遭野兽的侵袭,所以被大家尊为圣人.《韩非子》中记载:"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非常详细地说明了有巢氏的事迹.  相似文献   

4.
我所研究出双蜂针圈形、十字形刺法对患者疗效显著。双针圈形刺法是用二只蜜蜂同时相继刺在一个位置上。蜂针成多个圈字形状。园圈围刺直径随病损范围的变化而逐步缩小:由5寸、4寸、3寸、2寸、1寸、0 .5寸逐渐缩小,次数一般根据病情好转快慢而定,1 0 -1 5次为一疗程。每一疗程用圈字形状一个,直到病灶祛除。例如,张某,男,63岁,患风湿性紫癜,全身出现紫黑色斑点。两腿比较严重,小腿肌肉涨痒,病程6年,经多家医治无效。于2 0 0 2年8月接受蜂疗。按以上方法3 -4疗程治愈,随访一年未复发。曹某,男,81岁,患慢性湿疹2 3年,病发四肢关节及胸部,发病…  相似文献   

5.
脑筋急转弯     
<正>★这冰看起来就好像是张铝箔(四字成语)?答案:如履薄冰(如铝箔冰)★这封信是两颗蛋做的(四字成语)?答案:信誓旦旦(信是蛋蛋)★小麦的两包面都被偷了(字成语)?  相似文献   

6.
翦姓     
翦字有剪除、割截、杀戮的含义,《礼记·文王世子》里说"不翦其类也",就是这个意思.总之,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狠辣的字眼,但这个字同时也是一个姓氏. 翦姓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天子设"翦蠹氏"的官职,也叫"翦虫氏"或"翦氏".这个官职负责的内容比较奇怪,专职负责翦除农业、林业、家居的害虫.由于负责的内容通常需要丰富的经验,所以这个官职多半为世袭.再后来,干脆就以官职为姓,直接称作"翦氏".  相似文献   

7.
阴姓     
作为一个姓氏,阴姓总是透出一种诡异的氛围,充满了神秘感.这大概和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关:传说阴姓来源于风姓,跟造人的女神女娲有关.在母系氏族时期,女娲的后人曾经在现在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一带建立过一个阴康国.史籍《路史·前纪》记载:"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这里的阴康氏,就是以国名作为姓氏的阴康国人,后来又分化为阴氏和康氏,这在东汉学者应劭的《氏姓》中得到了证明:"阴氏,阴康氏之后……"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今后,广西钦州生产的荔枝,将有自己统一的"姓氏"——"钦州荔枝"。这个"姓氏"同时也将是目前全国四大荔枝主产区中,首个拥有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等全套CI形象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黑姓     
在200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丹丹和赵本山成功塑造了"白云"和"黑土"这两个形象生动的人物,令全国观众着迷,使这两个名字深入人心.我们在电视机前欢笑的同时,也不禁产生疑问:白姓常见,但真的有人会姓黑么? 其实黑姓是存在的.关于黑姓起源的说法一直众说纷纭,可分为本土汉族姓氏演变和少数民族部族姓氏汉化改姓为氏两类.但即使是在这两类里,不同的说法仍然多达数种.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牧业通讯>2001年12期报道,针对广东省河源市发生含"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猪肉导致群众中毒事件,农业部部署封杀"瘦肉精".不由人想到一句成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此笔者总觉得什么地方有些不对劲,思来想去,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现针对成语、针对"瘦肉精"事件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行们参考,供领导者们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人口较少,一亿多人口,但是日本的姓氏却多达12万之多。而中国幅员辽阔,13亿人口,却只有所谓的"百家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有着长期友好往来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差异。笔者试图通过中日姓氏的起源,分类,起名规律等的比较,寻找中日姓名文化上的异同,为日语学习者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与心态     
夏日傍晚,霞光未退,清风徐来。漫步江边,但见山青景明,波澜不惊;惟闻好鸟弄晴,声穿树林。生态环境优美,心情自然欢畅。心闲意适中,不禁想起古人所创造的"目往神驰"、"心旷神怡"等成语来,这些成语具有无比的科  相似文献   

13.
农姓     
农姓是一个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姓农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它在大陆和台湾的排名,都没有进入百家姓的前一百位. 关于农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与大名鼎鼎的炎帝神农氏息息相关——相传农姓人在神农氏带领下,发明了木制农具,神农氏还尝百草来告诉人们什么能够种植食用,教会了人们稼穑饲养、制陶纺织之术,丰富完善了当时人类的生存能力,所以农姓族人又被尊称为"农业之神的后人".  相似文献   

14.
周匡明  刘挺 《中国蚕业》2012,33(4):84-88
叙述了在殷代留存的能识别字义的大约1 500个字左右刻字甲骨文中,关于"桑、蚕、丝、帛"等字频繁出现达153字之多,关于"衣、网、方个、巾"等字的出现有107个字。以胡厚谊先生提拱的史料为基础,重点诠释了与蚕桑丝织方面有关的"桑、蚕、丝"等象形文字的字义,并从养蚕人的视角找出有关蚕桑丝织技术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5.
正直别针也称大头针、大头钉,在蜂群越冬防鼠中比较好用。笔者养蜂近20年。在养蜂头几年,蜜蜂越冬包装后,一般在"小雪"节气后,对每个蜂箱巢门用3~4根八分钉或一寸钉钉好巢门,钉与钉间距1 cm多,钉与钉间距留为蜜蜂出箱进箱的通道,这样确实阻止了老鼠从巢门进入蜂箱危害蜜蜂。但八分钉或一寸钉的弊端是:钉头较粗,往巢门踏板上钉比  相似文献   

16.
叶子虫     
在中国古代的文言文系统中,但凡土生土长的动、植物,名称都很简单,往往只有一个字,如水果里的"枣"、"梨"、"杏"、"桃",昆虫里的"螽"、 "蠹"、 "虱"等,这大概是由于文言文简炼、金贵,古人珍吝笔墨,不愿在上面多费工夫. 这种用语的精简,往往会给后人阅读带来语焉不详的烦恼,但事物总是有利、弊两面——在植物学家、昆虫学家看来,那些简单到一个字的物种名称,就清晰揭示了该物种在华夏大地上的久远存在并被记录的过程.今天我们谈到的"(螩)"便是一例.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制簇工具与材料1.簇架:由两根长3.7尺,两根长8寸的木条和22个竹钉构成。木条厚0.8寸,宽1.2寸。竹钉长1寸,钉眼钻直,竹钉刮圆,钉间距离1.5寸,使用时将簇架的两端拴于两个板凳之上就可编制篾折簇了。一个簇架成本(木料、工资),一般约一元左右。2.制篾:破竹制篾要因竹裁料。分三种  相似文献   

18.
寸.月‘由卜0 OC汤月,降囚凶:.口中0 0 00 .…0 0 CO岛创一,川,. ..二C由它‘的的心二0 CC. .-.…00 OC净卜0O心它、OC,OC) ..二0 0 00 .…0 0 C.O灿例、助‘寸二的闪工jON署寻.0公 ..二叫‘力时悦气口q口q委器哪寸0。卜aO ……忧,一O州C,心‘自寸一叫寸哪目勺NN工。01灿月、切E ·涂罗\口E若吕一以).忍吕井二代色匕巴00创书00州 ……C,户,卜,寸一寸闪口闷寸目今翎口翎叹吮.川哟.口刃O闷︸︸恕灿洲、灿日 ·朋爆巴二居二寻异丢二委器共号悦气刃三立二一性OJ弓二,叫,囚助闰、的日零”妞姗︸一︸︸︸︸二雳劣圣台圣C.的囚.口畔寸…  相似文献   

19.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畜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抗生素为代表的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造成细菌而寸药性以及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日益严重.中药以其毒性低、副作用小、多靶点,病原微生物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奶业发展史研究者,多受历代古籍以及出土文物中"酪"字的困惑而发生歧义。原因在于"酪"字本身多义,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后人又不断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