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随着昆虫性外激素的研究及应用,国内外学者对昆虫触角的表面构造及种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光(Scprcciacr,1964;Jcttcrson,1970;赤井弘,1976;向仲怀,1984),为了深入探索柞蚕触角对性外激素感受作用的机理,笔者于1984年曾对柞蚕成虫触角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研究,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取柞蚕二化性青六号品种的雌雄蛾,根据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生物标本及样品的制作方法进行材料的清洁处理,自然干燥,真空喷镀,将样品在IMS-2SSⅡ型扫描电镜下观察,拍照,加速电压10KV.样品经同样清洁处理、透明、封片制成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2.
许多獭兔养殖户的实践证明,给獭兔喂油脂效果好。饲喂的方法是在獭兔的颗粒饲料中增加些油脂。这样,不仅制成的颗粒饲料的料面有光泽,完整率高,对颗粒饲料机起保养作用;而且獭兔吃了以后,促进生长发育,还可以使皮毛的光泽明显提高。 加入獭兔颗粒饲料的油脂,包括植物油和动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以形态学方法准确鉴定狮弓蛔虫卵,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两种设备,详细观察了来自西宁市野生动物园的兔狲和雪豹粪便样本中的疑似狮弓蛔虫卵的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光学显微镜下的虫卵形态符合已有的狮弓蛔虫卵形态,两株虫卵有卵细胞,卵壳厚且分层清晰,虫卵大小分别是65μm×55μm和70μm×60μm;扫描电镜观察超微形态,两株虫卵的卵壳表面没有明显独立于卵壳表面的网状外膜结构,但有大量杂乱、轻微的脊状凸起分布,这种外部结构与弓首蛔虫卵区别明显,可用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鸡蛔虫卵与异刺线虫卵形态结构的区别,试验采用全身性寄生虫学剖检法,从锦州地区农村散养的家鸡小肠和盲肠中采集鸡蛔虫和异刺线虫的成虫,各取5条雌虫,剪碎、挤压后取其虫卵。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两种虫卵的大小和形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鸡蛔虫卵呈短椭圆形、浅灰色,形似橄榄状,长径为(77.61±3.91)μm,宽径为(44.32±3.08)μm,长径与宽径比为1.76±0.15,卵壳表面不光滑,有少量脊状突起和纵沟,有丝络样小孔;异刺线虫卵呈长椭圆形、淡灰褐色,形似枕头,长径为(66.26±3.85)μm,宽径为(37.20±2.98)μm,长径与宽径比为1.79±0.17,卵壳表面有数条纵脊,呈均匀的布纹样。说明两种虫卵在两种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很相似,扫描电镜可看到虫卵表面的细微结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饲料厂油脂添加工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忠平 《饲料工业》1990,11(11):16-17
近年来,我国饲料加工厂中应用油脂添加工艺逐渐增多,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试对油脂添加工艺进行分析。饲料中添加油脂工艺可分为压粒前和压粒后两种方法。压粒前添加油脂可在混合机、调质器、熟化器等处进行;压粒后添加油脂可在饲料成型后对颗粒表面喷涂油脂。一、压粒前添加油脂 1.混合机内油脂添加无论成品料是粉状还是粒状,在混合机内添加油脂的工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添加量不同。前者油脂的添加量可达6%~7%,后者一般不超过3%。  相似文献   

6.
对国产狼尾草属3草种、1变种的3个变形共6份材料花粉粒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结果显示,花粉粒形态为近球形或卵园形,萌发孔为单孔,位于远极面一方,周围有明显加厚处,花粉壁薄而易皱,分为两层,外壁纹饰与颗粒大小各不相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西部荒漠区九种珍稀濒危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宛涛  燕玲 《草地学报》1999,7(2):129-135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区七科九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花粉形态,并对共 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在光镜下确定花粉形状、赤道面观和极面观的形态以及萌发器官类型和数量,而花粉的外壁纹饰细微结构则不明显。在扫描电镜下的花粉外壁纹饰非常清晰,同时亦表明九种植物为一个较为自然的类群,在属(种)之间共 形态的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北京地区13属24种百合科蜜粉源植物的花粉形态。文中除有花粉形态描述外,还有分属检索表和简单的植物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共聚单体,用分散共聚方法合成了聚(St-GMA)微球.通过扫描电镜(SEM)对P(St-GMA)微球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溶剂条件对微球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熊蜂(Bombus lucorum)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国内捕获野生的熊蜂(B.lucorum)蜂王,调查发现其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27.61%,死亡率为0.61%。在饲养过程中,感染严重的蜂王大多未能产卵就死亡,有的即使产了卵不久也便死亡;中度感染的蜂王大多推迟产卵;轻度感染的蜂王同健康蜂王一样能正常产卵。从熊蜂(B.lu-corum)蜂王提取的微孢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卵圆状,带有蓝色折光;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表面较光滑,未发现任何特征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