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对小麦病虫害的影响薛智德,王忠林(西北林学院)EFFECTSOFSHELTERBLETONWHEATDISEASESANDINSECTDESTS¥XueZhide;WangZhonglin(NothwesternCollegeofFores...  相似文献   

2.
<正> 一前言当气流通过或越过林带时,林带迫使气流结构改变,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因子变化,进而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所影响,这方面已有很多的研究。而结合作物生理机制研究农田防护林带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还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3.
4.
一个地区的土壤温度,是受很多因子制约的,如土壤湿度、地形、覆被物、辐射、蒸发、风速及其理化性质等等。但在农田和林带两侧的小范围内,我们可以把其它因素的影响视为基本一致或者相似,这样,土壤温度间的差异,可归结于林带遮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防护林的作用下,作物的叶片温度要比旷野的高出5℃,比那里的空气温度高出10℃以上。在这里,太阳辐射到叶片上的辐射能向空气中散发的全过程,要比对照地缓慢的多。在夜间,由于植物叶面是上活动面,在辐射冷却的作用下,叶面温度一般比周围气温低1—2℃。金格(King)于1970年在迪伦低地平原的一块甜菜地测定过叶片温  相似文献   

6.
关于防护林带下春大麦的产量,据报道在遭受干热风影响的1982年,赫尔松斯克省叶里萨韦特格拉斯茨县阿尔布琴斯克乡卡灭罗瓦特林带间农田的产量为1050kg/hm~2,而空旷地的产量每公顷只有225~300kg。在风调雨顺的1902年,接近林缘的春大麦的产量比调查地的中间地块少。在遭受干旱的1955年,在捷尔库斯林区的防护下,每公顷收获春大麦1890kg,即比每公顷空旷地超产350kg。甚至在大旱的1954年,据乌克兰南部林区的调查资料,林带内农地的产量每公顷也增加了200kg。 1962~1968年,在基洛沃格勒斯克省马罗维斯科夫斯克地区胜利国营农场,防护林带下春大麦每公顷收获2540kg,而紧靠着处于相同土壤气候条件的空旷地块每公顷少收  相似文献   

7.
泰安县茅茨村位于徂徠山西南脚下,过去这里冬春多西北和东北大风,最大风速可达17—20米/秒,由于风吹沙打,小麦受害严重。春末夏初西南旱风频繁,这时气温增高,湿度减小,蒸发量加大,也严重的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致使小麦尚未成熟就“白秆”了,减产甚大。据调查,造林前的1963年,共种小麦2,808亩,平均亩产仅111斤。1963年,我所和茅茨村的贫下中农一道,遵照毛主席“綠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教导,连战三年,造起了农田防护林31条,总长65华里,护村林200亩,河滩造林540亩,绿化荒山800亩,四旁植树5万株。共有林木55万株,棉槐50万墩。现已初步形成了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根除了风沙,减轻了干旱,小麦产量逐年上升。1972年共种小麦2,535亩,平均亩产已达347斤,比造林前的1963年提高2倍多。  相似文献   

8.
农田防护林林带胁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周围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益,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其胁地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以致成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障碍。因此,分析林带胁地的原因,探索减免胁地的技术措施,对扩大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带胁地原因的调查 (l)调查地点及内容 1999年,在商都县西井子乡黑沙土村的南北走向4~6行杨树林带、五顶房的东西走向2~4行杨树林带,进行了树木根系与树冠投影对农作物影响的调查。调查地林带的株行距分别为1米 ×1. 5米和 2米 …  相似文献   

9.
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对试验林带施用氮、磷及其混合肥,进行了不同肥种和剂量的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和氮磷混合肥“二料”效果较好,其最适施用量分别为每株150克和250克。  相似文献   

10.
以冀中北部的廊坊市固安县为试验点,对瓢虫的生物生态学及生存对策进行研究,目的在于量化出防护林对农田系统的生态作用辐射范围及阈值。通过对天敌瓢虫生物学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以量化的形式揭示出林带—天敌—害虫关系中天敌节肢动物对农田害虫的作用范围,结果表明,春末夏初及作物生长成熟期,龟纹瓢虫对比其他瓢虫具有绝对优势;大多数环境的龟纹瓢虫都占优势;在作物耕种前和生长早期,瓢虫种群基本集中在林带;不同的作物生境间,瓢虫存在一定的选择趋向性,对间作田的趋向性较农田单一作物斑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区坝上四县的群众,从1968年开始到1975年底,共营造农田防护林23410条,全长41525华里,总面积达68万余亩,保护耕地600多万亩。经过几年的经营管理,已初步起到减免自然灾害的作用。为了促进林网早日发挥更大的防护效益,我们在省林业研究所的帮助下,进行了各种林带透风系数的测定,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2.
防风固沙林带对沙丘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结构防风固沙林带对沙丘形态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高大沙丘无论是迎风坡角度的缩小值,坡长度的增长值还是高度的降低值,都是稀疏林带的在于紧密结构林带,但对中等沙丘,迎风坡角度的缩小值,稀疏结构林带比紧密结构林带要小。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位过高(超过临界深度),是造成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地下水位升高,目前除采取水工措施治理外,生物措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实践证明,大搞植树造林,特别沿沟渠营造农田林网,不仅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蒸发,更重要的是通过林木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地下水位,对于抑制土壤返盐,促进脱盐,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自1977年开始,在禹城改碱实验区观测了林木蒸腾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观测方法与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较多单位对太湖平原营造农田林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但对该区现有林带结构的设计,尚缺乏成效分析.本是我们在前几年观测研究的基础上,试用典型林带综合效益分析的方法,对顺场大队的主要护田林带进行评价,为太湖平原农区护田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顺扬大队概况顺扬大队隶属昆山县花桥公社,地处太湖平原东部的阳澄淀泖水网圩区.该大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农田基本建设已具相当规模,方田和沟道形成网格.总灌渠为水泥暗管,铺设在中心路下面,田间灌渠为明渠.排沟又叫生产河,成“丰”字形排列.居民带多是1974年后为适应农田基本建设需要,由星散错落的地方拆迁到指定的生产河岸.  相似文献   

15.
过去确定林带走向主要是以降低风速的大小做标准。因而强调“林带走向应与主害风相垂直”。通过我们实践体会,认为对这个结论应作具体分析。在我省的具体情况下,不应强求林带与主害风相垂直。其理由如下:一、我省大部分地区主害风向是西北风。按照“与主害风面垂直”的理论,林带的设置应为东北—西南走向。这样布局必然导致林木遮阴和农作物生长矛盾的突出。根据各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喷淋方式,对防火林带喷淋1 h,连续测量喷淋前52 h至喷淋后70 h的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其进行差异性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喷淋前后的林内土壤温度和湿度差异显著(P<0.05),喷淋后林内土壤温度下降最大值为1.8℃,降幅9.5%,降温效果维持114.4 min;林内土壤湿度升高最大值为11.3个百分点,增幅148.7%,加湿效果维持3 d.  相似文献   

17.
<正> H.M.米洛谢尔道夫说过,现有资料一般是讨论防护林怎样使小麦增产的,很少谈到粮食品质问题.而且,这方面的意见极不一致。必须补充一句,在林带防护下,象千粒重、容重和透明度等粮食的物理品质,一般在各地都有提高。而对蛋白含量,有的作者说降低,有的说提高。但,这并不矛盾,不过是具体自然条件下防护林多因子作用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8.
在农田周围营造防护林带,是改善农田水分循环、防止风沙干旱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措施,防护林带会使农田小气候发生显著变化。一般来说,在辐射型天气条件下,防护林带减弱了近地空气层的乱流交换作用,白天比旷野温度低,夜间则稍高。林带内白天虽然土壤蒸发比旷野小些,但农作物蒸腾量比旷野大,总的蒸散量比旷野大,可使温度降低。夜间,林带內蒸发量比较小,相旷野的热量差异不大。此外,林带与农田的空气交換,促使田间白天降温,夜间升温。早上和傍晚由于林带的遮阴,还可降低靠近林带农田的温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动水喷淋系统对森林公园防火林带进行了喷淋试验,对喷淋样地与对照样地内的小气候因素:风速、大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数据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喷淋的样地内风速、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可见森林公园防火林带内的小气候通过喷淋系统喷洒后是有一定变化过程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装高度为1.25m、1.65m、1.90m、2.35m、3.20m喷头的喷淋射程和喷淋均匀度进行的测试,发现了在设置的防火林带中,喷头的喷淋效果受郁闭度、树高、冠幅、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验林中的测试结果表明:高度为1.65m喷头喷淋均匀,喷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