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作者通过对锈色粒肩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结合实践中的防治措施,总结出一套操作简单方便且效率较高的综合防治方法。通过近几年的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防治区天牛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锈色粒肩天牛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影响其消长的因素、预测预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综述了锈色粒肩天牛的研究现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广骅 《农技服务》2014,(4):114-114
<正>国槐是宿州的乡土树种,是园林绿化的常用树种。但近几年普遍严重遭受锈色粒肩天牛的危害。该虫以幼虫钻蛀树干,危害木质部,破坏树木输导系统为主,危害隐藏,防治困难,是国槐的毁灭性虫害。为有效防治锈色粒肩天牛的发生与危害,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锈色粒肩天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1、形态特征成虫雄虫体长26.4~33.6mm,体宽9.3~11.2mm;雌虫体长  相似文献   

4.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在国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年,对郑州市7条道路上的699株国槐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在国槐上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受本身习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制约。作者还对国槐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抽样数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5.
锈色粒肩天牛为害隐藏,防治困难,是国槐的毁灭性虫害。通过对锈色粒肩天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并总结了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国槐锈色粒肩天牛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锈色粒肩天牛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是危害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重要蛀干害虫,研究其生态学特性,对锈色粒肩天牛的预测预报及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地理区域的受害国槐抽样调查,发现锈色粒肩天牛的发生危害与地域、胸径、枝干方位、树木生理状况、温度、降水、温湿系数等环境生态因子有密切的关系。结果表明,以胸径19~32 cm的国槐树木受害较重,以树木西南向虫口密度最大;气温与虫害发生呈正向变化,而降水量、温湿系数与虫害发生呈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云云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95-95,128
总结了锈色粒肩天牛的形态特征、生物特性、防治建议等,建议采用植物检疫、人工和药剂等多种方法加以防治,为锈色粒肩天牛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锈色粒肩天牛是我国林业上的重要检疫对象。该虫原发生在我国云南、贵州、福建、四川等省,其幼虫或卵潜伏在苗木或木质包装材料中,随着苗木调运或木质包装材料的调运,由南方逐步传来。近年来,锈色粒肩天牛已经传播到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省市,使国槐、柳树不断遭其为害。据调查,浚县城乡绿化树种国槐达3万余棵,受锈色粒肩天牛为害的就达2.5万余棵,受害率达  相似文献   

10.
锈色粒肩天牛是严重为害国槐的蛀干害虫。近年来,该虫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不断加重。由于该虫为害隐蔽,因此防治十分困难。介绍了锈色粒肩天牛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湖北农学院馆藏天牛科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收藏的天牛科昆虫标本进行了系统整理、鉴定和分类。馆藏天牛科昆虫共4亚科,38属51种,其中发现1新亚种,33个湖北省新记录种(种名前注有星号)。  相似文献   

12.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区10个区段的国槐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测和回归分析,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可能是由某些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所致。建立了该虫幼虫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国槐的毁灭性害虫——锈色粒肩天牛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段钰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375-377
锈色粒肩天牛 2a 1代 ,1代跨 3a ,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 2次越冬。成虫于 6月中、下旬产卵 ,6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孵化 ,11月第 1次越冬 ;第 2年 3月下旬恢复活动 ,11月中旬第 2次越冬 ;第 3年 3月中旬取食到 5月上旬陆续化蛹 ,6月上、中旬相继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取食、交尾 ,夜间在直径 8cm以上的树枝、干皮裂缝中产卵 ,并以粪便覆盖其上。该虫只危害国槐 ,于 6月中下旬成虫期以持效期长的触杀剂或胃毒剂 ,喷洒枝、干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是公路毛白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经1992年在107国道磁县段调查,株被害率51.3%,株均虫量1.3头;桑天牛对毛白杨危害的株被害率、株均虫量和环境中补充营养寄主树株数呈正相关关系;桑天牛幼虫在公路毛白杨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以上研究和幼虫防治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毛白杨桑天牛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 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741杨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树上套笼接虫方法,对18个转Bt基因和凝集素基因的741杨无性进行了抗桑天牛特性鉴定,初步确定了P10、CC11、CC25、CC53等4个抗天牛无性系和1个轻感天牛无性系P22。  相似文献   

17.
天文凯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25-125,130
记述了一采自湖北钟祥的锈色粒肩天牛新亚种--客店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 kediana ssp.nov。新亚种模式标本暂存于湖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杨树天牛生态阈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简要评述经济阈值在森林有害生物,尤其是蛀干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局限性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林种的主要经营目标,首次提出了防护林生态阈值的概念,分析了生态阈值与经济阈值的区别和特点.对宁夏青铜峡市防护林中的杨树天牛生态阈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羽化孔可以作为合作杨生态阈值的特征指标值;在甘城子乡,树龄为8~10a,合作杨与新疆杨的混交比例为1∶3,并在其它病虫危害甚轻和非生物因素的不良影响可忽略不计时,合作杨的杨树天牛生态阈值是48个羽化孔,其区间值为[4,6].  相似文献   

19.
Neurotransmitters are important in the maintenance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Locusta migratoria(Arthropoda: Orthoptera). Here, the effects of the entomopathogen Paranosema locustae on the neurotransmitter taurine in migratory locusts were studied using biochemical methods. After inoculation with P. locustae, the taurine content of infected locust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but F/C values(ratio between the length of hind femur and the width of the head of locus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healthy locusts. Meanwhile, F/C values of infected locusts that were injected with 2 μg of taurine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those of healthy locusts, demonstrating that supplemental taurine inhibited the changes in morphological phase caused by P. locustae. Paranosema locustae infection also caused longer developmental durations and lower body weights of locusts, but these changes were unaffected after injection with taurine. These results provid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microsporidian parasites affected their locust h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