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太行山植被与土壤严重退化和季节性干旱的特点,结合“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技术经验,概要提出了太行山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方法与步骤,以使太行山区建成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阳泉市地处太行山区,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042km^2,占总土地面积68%,开发治理任务艰巨。为了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生态阳泉”,近几年来把发展民营生态大户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出台政策、典型示范、强化服务和加强领导等措施,调动全社会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性,现已发展33.3hm^2以上的民营生态大户171家。实践证明,民营生态大户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保持》1990,(8):39-40
石榴有多方面的抗逆性,它耐旱、耐瘠、耐寒,在花岗片麻岩和石灰岩等类型地区都能生长,而且“抗食性”强,牛、羊、兔都不啃食。在河北省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发展石榴水土保持林可以兼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导致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太行山区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区域气象预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1973—2018年太行山区域内18个基准气象监测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结合太行山区气温突变点前后10 a(1986—2005年)GIMM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基于ArcGIS等平台分析了太行山区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在时间尺度上,太行山区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降水无明显上升趋势。太行山区气温在1995年出现突变点。在空间分布上,气温变化受海拔影响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降水总体表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结合太行山区气温突变点前后10 a NDVI数据分析发现,太行山区NDVI总体变化具有明显波动性,气温对植被覆盖水平的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气温突变点对NDVI变化几乎不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相似文献   

6.
“生态修复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适宜区”频繁出现于一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文章中。笔者拜读这些文章后发现,作者们所提“生态修复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适宜区”的原意,是指生态修复工程的适宜条件和生态修复工程的优先考虑区域。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绝大部分人为的退化生态系统都可以自然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小流域雨水集流与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型量水堰和雨量计观测太行山小流域径流量、降雨量及可利用雨水资源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区实施小流域雨水集流投资少,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太行山区雨水资源分配主要集中于5-10月份,200年日降雨量>20mm的总降雨量达399mm,在研究的小流域年内可集流水量24.9万m^3,加之小流域与下游高差达30-100m,为发展自压微灌提供了有利条件,鉴于山区水资源缺乏,应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微灌、地膜穴灌、灌关键水、有限灌溉以及节水地面自流灌溉技术,并分析了在太行山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浅谈河北太行山区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太行山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存在着忽视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对自然恢复重视不够、经济林比重过高、过牧现象仍较为严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考虑不足、人口、耕地、林地矛盾突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恢复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晋中太行山区生态修复模式及其相关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封育保护,是实施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近年来晋中太行山区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的实践,将生态自然修复归结为圈养舍饲—封育保护、生态移民—封育保护、燃料替代—封育保护3种基本模式,并对土地承载力、区域限养量、代燃保证率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区坡地暂时饱和区形成机理及渗流补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岩土特性对坡地雨水转化及再分配的影响,采用时域反射仪(TDR)对太行山区坡地岩土水分进行了长期连续监测,分析了岩土水分特性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太行山区坡地岩土水分变化存在时空变异性,坡地0~100 cm岩土层内岩土水分含量在垂直空间上与季节上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同时土壤层与岩体层的结合部位在8月份前后存在暂时饱和区;坡地岩土介质的空间变异性,特别是岩土二元结构的地质结构特性为暂时饱和区的形成提供了地质条件,而强降雨过程为暂时饱和区的形成提供了水文条件,暂时饱和区的水分状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的时间与前期岩土水分含量及降雨特性有关;该暂时饱和区的存在为坡地渗流中“侧向优先流”及“垂向优先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两个方向上的“优先流”相互作用,促进了岩土水分的快速下渗,提高了地下水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翟翠德 《中国水土保持》2006,(6):F0003-F0003
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针对人口密度较大的实际,淄川区坚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生态修复工程与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以改善、恢复生态为前提,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姜坤  柯新利  宋钰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24):287-297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索兼顾耕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与电路理论等在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踏脚石”基础上,将土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LESA)方法及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FLUS)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期为十堰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一定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十堰市生态源地共计26个,主要以林地与水域为主,分布在南部和中部山地丘陵区;生态廊道共计66条,集中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等境内;“踏脚石”共计121个。2)基于LESA方法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虽然满足了目标需求量,但与重要生态系统连通性用地存在严重冲突,与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踏脚石”冲突面积分别为1772.64、4274.19、391.86 hm2。3)顾及生态系统连通性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有效避开了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对生态源地、生态廊道与“踏脚石”等侵占,而且满足了未来城市用地增长需求,同时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质量高,集中连片性强,农田形状也较规则,便于机械化耕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城镇化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通常强调“人”的作用,而忽视“人-地-碳”的耦合效果。为探索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的交互机制,该研究基于DNA模型三级结构视角,构建城镇化、碳排放与“三生”空间耦合模型,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Logistic方程和脱钩分析方法,对三者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揭示其交互机制。结果表明:1)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导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失衡,影响生态环境品质,表现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水平严重负脱钩,伴随城镇化升级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将进一步融合,空间布局将趋于协调,严重负脱钩逐步向适度耦合转型,逐渐形成“人-地-碳”最佳耦合关系。2)河南省城镇化率与碳排放量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两者脱钩状态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整体呈现“增长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变,间歇性夹杂弱脱钩与增长耦合”的特点,并预测河南省将在2026年实现碳达峰,随后进入碳减排阶段。3)河南省“三生”空间总体呈现生产空间有序减少、生活空间稳步扩张、生态空间稳定发展的趋势,“三生”空间变化与碳排放相关关系表现为生产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增加,生活空间对碳排放的贡献减小,生态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172-172
河南省信阳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扎扎实实地发展绿色经济并初见成效。一是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绿色农副产品,已基本形成深山“林、茵、药、茶”。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江浦县沿长江滁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市江浦县沿长江和沿滁河湿地为例,在分析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议。结果表明,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和系统抗灾能力不强是江浦县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采取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洪水型经济”模式,变水害为水利,是湿地开发利用的根本出路;防治生态灾害,提高系统抗灾能力是湿地保护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国内外已经积累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比国际上有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一步,在认识上更深刻,在范畴上更全面,也更有利于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分析,既不能不重视自然保护,过多人为干扰,也不能以自然封禁作为绝对手段,不重视对自然生态系统兼用人为保育修复和建设的措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个突出的理念亮点,山水林田湖草是区域层次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就是指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综合体,需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搞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是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这也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的关键。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可持续经营就是在维持其可持续性的同时综合发挥其服务功能,在优先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只有...  相似文献   

17.
拜泉县近半个世纪来,前期农业的发展从兴旺走向衰退。近八年来推行“生态农业”基本模式,农业又走向了兴旺,井显示出愈来愈大的活力。这一成就是在生态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取得的,其核心是使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大力种树种草,2.组织生态系统“食物链”,3.重建农业生产结构。现在拜泉县已建成“生态农业县”,并正向“生态经济县”的新阶段前进。  相似文献   

18.
赣南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傅春  魏群  徐扬民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34-36,74
20世纪80年代赣南山区由于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部分农田成了“江南沙漠”。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形成了典型的“生态恶化导致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又加剧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始于80年代的江西山江湖工程选择赣南山区的典型流域试验和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出了“治山必须治穷”的原则,建立了“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下养殖,种养结合,立体布局”的模式和“猪-沼-果”或“猪-沼-鱼”的庭院经济模式,实施十几年来流域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在《水土保持通报》1983年第1期“‘生态户’是科学技术面向农业振兴的途径”一文中报导了“生态户”试验第一年的结果。本文简要介绍“生态户”试验第二年(1983年)的新进展。1983年的“生态户”试验,是在1982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生态户”的基本情况,对“生态户”的要求和“生态户”所签订的合同内容,均与1982年基本相同。1983年的“生态户”试验,比1982年有以下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山区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是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的胜地。北京市水务局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出“构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服务首都新农村”的本士保持工作思路.从清理标准,设施管护.程技支撑科学监测、公众参与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在6000km^2的生态修复区实施“封、移、补”.在3000km^2的生态治理区实施“节、治、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