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
为了解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并建立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的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腹腔注射和人工灌服途径感染小鼠,了解感染鼠的LD50,观察灌服鼠于灌服后不同时段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生化指标、粪便排菌情况。结果表明,腹腔注射感染鼠的LD50为4.55×107 CFU/mL,人工灌服途径感染鼠的LD50为1.8×109 CFU/mL;用菌液浓度2×106 CFU/mL灌服感染鼠6h开始发病,6~96h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有腹泻、死亡;病、死鼠(12h)呈现肠黏膜坏死脱落、肠壁变薄,肠腔有多量黄色黏液状的内容物,肺脏有出血性病变,24h肝脏表面见有点状坏死;感染后36h的尿酸、72h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直至120h,尿素氮在72~96h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48~96h显著降低,血糖、蛋白在72~120h明显下降;2种途径感染8h后小鼠的粪便皆可检出感染菌,且粪便排菌的持续时间与感染剂量呈正相关,0.5mL/只(2×1010 CFU/mL)感染鼠直至感染后23d粪便仍有排菌,表明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对试验小鼠有致病性,感染后经粪便长期排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引起仔猪副伤寒症的猪霍乱沙门氏杆菌株、鼠伤寒杆菌株等对抗菌素的传统治疗法耐药性与日俱增。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到多种抗生素;从单一耐药性发展到多种交叉耐药性。严重地影响了治 相似文献
3.
4.
陈亮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92,(2):24-24
近年来,伤寒菌和副伤寒菌耐药菌株和耐药程度日趋增加和增强,并从耐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发展到耐多种抗生素。为了切实了解副伤寒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特对我实验室1987~1990年所治疗的180头病仔猪的副伤寒菌耐药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作一分析。一、临床材料地方品种猪(金华猪和太湖猪)79头,其中后备公猪3头,后备母猪38头,其余为肥育猪(下同)。上海自猪29头,其中后备公猪2头,后备母猪6头。杜洛克猪25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5头。长白猪27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5头。大白猪20头,其中后备公猪1头,后备母猪4头,均系2~4月龄仔猪,其中2~3月龄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合理防控肠炎沙门菌感染,本试验针对四川4个地区禽源肠炎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开展研究。【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分子学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进一步通过K-B法检测分离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致病性研究。【结果】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分离菌符合沙门菌的培养特性,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均符合沙门菌生化特性。沙门菌特异性毒力靶标基因invA和肠炎沙门菌特异性毒力靶标基因sdfI PCR扩增结果显示,获得大小分别为571和304 bp的目的条带,与预期大小相符,确认分离到10株肠炎沙门菌,总分离率为2.8%(10/36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多肽类抗菌药耐药率较高;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5/10)和70%(7/10);磺胺类药物中,对复方新诺明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40%(4/10)和100%(10/10);多肽类药物中,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达90%(9/10);分离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均表现敏感,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较敏感。分离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现象,1...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防控鸭源沙门菌感染,本试验针对四川德阳地区鸭源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开展研究。【方法】从该地区3个种鸭场和1个鸭孵化场共采集不同类型样本222份,按国标GB 4789.4-2016方法对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进一步通过K-B法检测分离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鉴定出的稀有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在BS琼脂上呈黑色、灰色或棕褐色、有金属光泽菌落,在XLD琼脂上呈无色透明、或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的菌落。将疑似沙门菌株接种三糖铁琼脂斜面进行生化鉴定,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均能使三糖铁斜面变为红色,底部变为黄色带黑色,符合沙门菌生化特性。通过PCR对沙门菌特异性基因invA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在500 bp左右观察到目的条带,确认共分离到17株沙门菌,总分离率为7.7%(17/222),包括鼠伤寒沙门菌、哈托沙门菌和波恩沙门菌3种血清型,其比例分别为47.1%(8/17)、29.4%(5/17)和23.5%(4/17),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耐药率最高,对氨苄西林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2.4%(14/17)和88.2%(15/17),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最敏感,其中对萘啶酸100%(17/17)敏感。分离菌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其中耐10种以上(包括10种)抗菌药的6株,占比35.2%,且10种抗菌药分别来自至少6类不同种类抗菌药;耐8种抗菌药物的2株,占比11.8%;耐5~7种抗菌药的6株,占比35.3%;耐2~3种抗菌药物的共3株,占比17.6%。通过寇氏改良法测得稀有血清型菌株H4、B2的LD50分别为3.98×106和1.58×106 CFU,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哈托和波恩沙门菌均能引起小鼠急性死亡,脏器充血、出血,细胞变性等。【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7株鸭源沙门菌,从鸭中分离到哈托沙门菌在国内外属首次。分离菌具有严重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现象,2株稀有血清型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均较强,且致病作用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鸭场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从常德市郊某猪场病死仔猪分离的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耐药情况检测,试验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Kirby-Bauer氏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2例病猪体内分离鉴定出4株沙门菌,分离率为26.7%;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氟哌酸、复达新3种药物敏感,对先锋五号、氨苄西林、头孢呋肟3种药物中介,对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美满霉素、羧苄青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9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其中敏感率为20.00%,中介率为20.00%,耐药率为60.00%。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鸡源性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与转座子及耐药基因的携带关系,采用K-B纸片法对23株鸡源性沙门菌分离菌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对分离菌株进行转座子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3株分离株中有10株对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属于多重耐药株,其中四环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是主要多重耐药谱;10株多重耐药菌中有8株分别携带不同种的转座子(tnpA、tn1721、tnp513、IS26),其中以转座子tnpA、tn1721和IS26的检出率最高,耐药基因中以blatem-1、tetA和tetB的检出率最高,携带转座子多的菌株中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且耐药谱广。结果表明沙门菌多重耐药性与转座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离张家口某地区羊源沙门氏菌并检测其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分离株表型和基因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将样品用选择培养基增菌并纯化培养,挑选疑似的沙门氏菌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根据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基因invA的核苷酸序列进行PCR和血清型鉴定。利用SPF昆明小鼠对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PCR扩增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和sopB,肠毒素基因stn,质粒毒力基因spvR。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TEM、blaCMY和blaOXA,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oqxA和oqxB,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B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根据PCR检测结果,将扩增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并与NCBI中相应的参照基因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分离得到4株羊源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4株分离株的半数致死量为5.67×107~6.45×107 CFU。分离株可检出毒力岛基因hilA、avrA、sseL、ssaQ、mgtC、siiD和sopB,肠毒素基因stn及质粒毒力基因spvR,检出率均在50%以上。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林可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分离株可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氟喹诺酮耐药基因qnrS、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和sul2。【结论】 本研究分离的羊源沙门氏菌的毒力表型与染色体和质粒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关。分离菌株携带β-内酰胺类、磺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临床上可将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作为首选药。 相似文献
12.
屠宰猪肠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耐药性分析及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广西南宁市猪源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耐药状况及致病力情况,在南宁市某生猪屠宰场随机直接从131头屠宰猪的肠道采集样品,采用鉴别培养基分离,生化鉴定的方法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25种抗生素敏感试验,最后对分离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从131份屠宰猪的肠道中共分离到沙门氏菌45株,检出率为34.35%;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4株,甲型副伤寒杆菌2株,肠炎沙门氏菌3株。45株分离菌株全部耐药,耐药率高达100%,其中44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7.78%。45株沙门氏菌中有40株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致病率达88.89%。这表明南宁市的屠宰猪存在一定程度的沙门氏菌污染,并且分离菌株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以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沙门氏菌在猪群中的污染和限制抗生素在养猪过程中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14.
携带耶尔森强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对雏鸭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105株动物源携带耶尔森强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和致病性,分别对各分离菌进行2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并选择不同毒力基因型的1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雏鸭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链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均在80%以上;敏感率在80%以上的药物有头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省某规模化猪场猪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也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和临床用药提供资料,利用K-B法检测了6株猪源沙门氏菌对15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了9种常见耐药基因在分离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吡哌酸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对头孢克洛、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低。从9种常见耐药基因中扩增到3种β-内酰胺类耐药、3种氨基糖苷类、2种氟喹诺酮耐药基因。研究表明,沙门氏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耐药菌株中,但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无绝对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962-1998年间分离保存的32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对氨苄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氧苄胺嘧啶,链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的耐药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