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发展生态果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果业未来的主要方向;【方法】针对果树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实情开展了果树是生态栽培体系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提出了红壤山地果树生态栽培的构建思路和可行性,提出了以果树产业为龙头,以牧草(市场)为纽带,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将废弃物资源利用纳入果树产业的循环系统的模式构建,分析了应用果树生态栽培体系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这一模式揉合了多数果树生产的经验,从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是追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和生态栽培技术集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果树设施栽培迅猛发展,栽培的设施面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简要论述了中国设施果树栽培的历史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果树设施栽培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可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既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离不开农资的改革和创新。农资发展在加快推进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改变当前中国县域农业经济粗放型发展的现状,实现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寻求一种适合县域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学为依据,以山东省东阿县为例,探讨了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应用;从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出发,论证了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初步构想了东阿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关对策和建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循环型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转型的必然发展趋势;笔者所做的初步研究期望为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园艺果树栽培对农业经济和市场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园艺果树产业的发展不仅缩小了部分城乡差距,也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我国在园艺果树栽培方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当前我国园艺果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园艺果树的栽培技术、应用能力、生产规模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桑玲红 《种子科技》2019,(1):70-70,7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农林产业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对当前的果树管理和栽培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鉴于此,对果树栽培技术要点与栽培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岩 《保鲜与加工》2015,15(1):69-72
以张家口弘基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企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蔬菜产销体系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模式,说明了种植与养殖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对促进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及保证食用安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实现和推广种植养殖结合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张家口弘基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企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蔬菜产销体系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模式,说明了种植与养殖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对促进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及保证食用安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实现和推广种植养殖结合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中林  杜玲 《科学种养》2011,(10):19-19
果树密植栽培是以提高果树早期产量和优化品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因作业效率高、效益回报丰厚而得到普及与推广。目前,果树密植栽培正成为设施果树生产中的一种理想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四川丘陵区气候资源与农业类型,选择合理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养分平衡管理,是实现四川丘陵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四川蓬溪县为例开展实证分析,为川东丘陵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依据大田作物和果园目标产量、目标施N量,测算有机肥(沼液)的施用量,项目区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沼液可全部在区域内就近循环利用,化肥N替代率达31%~62%。依据项目区作物和果树种植基地的粪污有机肥替代测算,项目区域尚有一定的畜禽承载潜力。该种养循环模式结合当地的主导优势产业,使种养废弃物就近科学合理利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最后就川东丘陵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该模式为川东丘陵区开展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生态农业建设是安徽建设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坚持综合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以及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探讨了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5个基本生态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建设重点,最后提出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即:(1)倡导生态文化,积极开展能力建设;(2)完善政策,健全法规体系;(3)广辟财源,增加资金投入;(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5)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诠释了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构原则及其紧迫性,探析了目前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模式建构之路径选择,对指导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变山区农村人多收入低,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淄博市农业部门运用循环农业技术手段、理念和策略,立足山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取得了以齐文化为核心的山区乡村低碳循环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合作经济,加环延链打造山区高端低碳循环果品农业经济,巧用山区逆境生态资源,拓展外向型花菇合作经济以及集成低碳循环农业技术,升级打造都市有机韭菜合作经济等发展模式,实现了山区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山区生态新村建设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在观光果茶园建设过程中,种植具有观赏效果的绿肥作物可美化田园环境、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状态,并可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本文提出“观赏绿肥”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定义,对观赏绿肥在观光农业中的主要作用、配置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促进观赏绿肥在观光果茶园、生态农庄建设过程中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137-142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面源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极为迫切。以BPEIR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根据四川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德尔菲法(Delphi)与主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的17个因子进行综合发展指数和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处于总体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响当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资源减量投入,单指标障碍度大小依次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农药使用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复种指数6个因子。结合研究结果提出4点建议:把握良好势头,对接国家政策制定本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的障碍因素,补齐资源减量投入等短板;加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稳定农业用地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加强农民培训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7.
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博弈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循环农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博弈关系,以期克服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因素,明确循环农业的投资主体和发展目标。在分析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性瓶颈、经济性瓶颈和自然性瓶颈的基础上,对循环农业的投资主体和循环农业的生产结果进行了博弈关系分析,进而提出了循环农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林正雨  李晓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1):147-153
以四川藏区32个县(市)为样本,围绕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态压力、生产基础设施,构建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区划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四川藏区划分为金沙江—雅砻江中上游高山峡谷农林牧综合发展区(Ⅰ)、岷江—大渡河上游高山峡谷农林牧综合发展区(Ⅱ)、川西北高原山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区(Ⅲ),为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指导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池州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文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334-334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