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探讨sGC在羊驼皮肤中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GC在棕色羊驼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是其在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量的0.16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总蛋白中含有与兔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条带,在棕色皮肤中的反应阳性弱于白色皮肤,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毛囊的毛球上方细胞及细胞间质,而在棕色羊驼皮肤毛囊中,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毛球底部和外根鞘细胞及细胞间质。结果提示sGC参与羊驼毛色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生长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绒山羊1年周期内每个月的皮肤组织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形态在1年中呈周期性变化,在兴盛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形态各不相同.从4月份开始,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向下分裂延伸,开始了毛囊的重建;8-9月毛囊完成重建,毛囊结构完整;10月毛球细胞停止分裂,毛乳头萎缩,大量细胞程序化死亡,毛根上移,毛囊进入退行期;12月毛囊根部上升到皮脂腺附近不再变化;翌年1-3月毛囊的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了解了成年绒山羊次级毛囊1年内形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为绒山羊绒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FGF7亚家族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FGF7亚家族(FGF7、FGF10和FGF22)在小鼠毛囊第一生长周期中各阶段的表达情况,阐明其表达规律。取出生后第1、3、5、8、16、18、20和23天正常小鼠背部皮肤各3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7、FGF10和FGF2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FGF7主要在毛囊内根鞘及表皮表达;FGF10和FGF2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FGF7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低,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退化期(16d);FGF10在毛囊生长期末期(8d)表达量最低,生长期(1~5、20~23d)、退化期(16d)和静止期(18d)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生长期末期(8d);FGF22在毛囊退化期(16d)表达量最高,静止期(18d)和生长期(1~8、20~23d)的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退化期(16d)。综上表明,FGF7、FGF10在毛囊第一生长周期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新的循环周期有重要作用,而FGF22则可能对诱导毛囊进入退化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旨在通过对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的研究,以探索FGF21、受体FGFR1和FGFR2在毛囊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选取1、3、5、8、12、17、21和23日龄小鼠背部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FGF21、FGFR1和FGFR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在小鼠毛囊第1生长周期中,FGF21主要表达于毛囊毛乳头、毛基质、内外根鞘以及毛囊周围的结缔组织中;FGFR1在毛囊各部均有表达,且在退化期(12~17日龄)和静止期(18~21日龄)主要表达于内外根鞘中;FGFR2广泛表达于毛囊各部。1、3、5、8、12、17日龄FGF 2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23日龄(P<0.01),21日龄的表达量低于23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和23日龄FGF21蛋白表达量较高。1、3、5、8、12、21、23日龄FGFR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FGFR1蛋白表达量从12日龄开始上升,在17日龄时达到最高,之后又呈下降趋势。1、5、8、12、21和23日龄FGFR2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17日龄(P<0.01),在3日龄的表达量低于17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FGFR2蛋白在1~17日龄都有较高表达。综上表明,在第1个毛囊生长周期中,FGF21对参与毛囊形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进入退化期。FGFR1对内外根鞘细胞的增殖、分化有着明显作用,诱导毛囊由退化期进入静止期。FGFR2对毛囊内细胞增殖、分化具有重要作用,诱导毛囊由生长期和退化期进入静止期。  相似文献   

5.
旨在通过研究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探讨其在羊驼毛色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与毛色的相关性。选用成年白色羊驼与棕色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对MC1R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1R蛋白在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表皮、毛囊周围外根鞘组织、毛乳头以及毛球周围都呈阳性着色。在棕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毛球顶部及表皮,呈强阳性着色。在白色羊驼,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外根鞘及表皮,毛球部表达呈弱阳性。MC1R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极显著表达(P<0.01)。(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羊驼皮肤组织粗蛋白提取物中存在分子量约35ku与兔抗MC1R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且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差异极显著(P<0.01)。MC1R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量的不同与羊驼毛色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兴盛期是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3个阶段之一,山羊绒纤维生长主要在该时期进行。了解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生长发育规律,可为指导绒山羊选育及提高产绒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1.5岁成年母羊皮肤毛囊组织结构和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由外到内分别由结缔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及毛球几部分组成;同时发现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次级毛囊的兴盛前期为7-8月份,兴盛期为9月至次年2月份,兴盛期持续时间较长,且兴盛期次级毛囊深度与毛球宽度呈极强正相关(r=0.995,P=0.00003)。详细了解了常年长绒型辽宁绒山羊兴盛期次级毛囊结构,发现其兴盛期持续时间长且次级毛囊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拟研究牦牛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及胎儿毛囊发生的起始部位,分析E-cadherin(CDH1)对毛囊发育的作用。采取牦牛胚胎头部皮肤制备组织切片,观察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定位E-cadherin蛋白在毛囊中的表达;使用qRT-PCR方法,比较不同胎龄胎儿头部皮肤中E-cadherin mRNA转录水平。结果表明,毛囊黑色素颗粒在牦牛胎儿皮肤中不同部位先后聚集,牦牛胎儿头部皮肤在胎龄60~70d时初级毛囊开始形成毛芽,胎龄130d时形成毛球结构。次级毛囊在胎龄80~90d时从初级毛囊中分化出来;并且毛囊的发育可能最先是从头部开始的,其中唇部、眉毛、睫毛、角缘发育最明显;E-cadherin蛋白定位于头部皮肤的表皮、真皮及毛囊中,在表皮中表达较高,在毛囊中呈中等阳性表达;E-cadherin mRNA在牦牛不同胎龄皮肤毛囊中相对转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在90d时转录量较低,显著低于70、120和130d时(P0.05)。牦牛头部毛囊在60~70d时开始形成毛芽,毛囊发育的起始部位可能是从头部开始的。E-cadherin基因可能参与了牦牛毛囊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β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周期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皮肤及毛囊的组织学周期性变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生发层细胞从3月份开始活动并向下延伸,此时毛囊也开始重建,绒山羊毛囊8-9月份进入兴盛期,12月份进入退行期,2-3月份为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产绒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PAX3转录因子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研究PAX3在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研究PAX3转录因子在不同被毛颜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表明PAX3在毛球基底层细胞之间,毛乳头周围和毛根部都存在阳性表达,并在不同被毛颜色羊驼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PAX3参与了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PAX3与色素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1.
Wnt3a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Wnt3a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定位.以不同毛色的成年羊驼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毛色羊驼皮肤Wnt3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Wnt3a蛋白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进行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Wnt3a mRNA相对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2.9702倍;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羊驼皮肤组织组蛋白提取物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约39 ku的产物,棕色羊驼皮肤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nt3a在羊驼皮肤毛囊的根鞘和毛球部呈阳性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分析得出Wnt3a在棕色和白色羊驼毛囊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通过以上研究显示Wnt3a可能与羊驼毛色形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索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与功能。以不同毛色的成年羊驼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CDK5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性研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毛色羊驼皮肤CDK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K5在羊驼皮肤毛囊的外根鞘和毛球部呈阳性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分析得出CDK5在不同毛色羊驼毛囊中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棕色羊驼中CDK5mRNA相对基因表达量是白色羊驼的1.6245倍。结果提示CDK5可能与羊驼毛色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母兔妊娠期饲粮蛋氨酸水平对仔兔毛囊发育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和历史产毛量相近的健康长毛兔母兔5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妊娠期各组分别饲喂蛋氨酸水平为0.51%、0.71%和0.91%的饲粮.测定18胎龄、26胎龄、初生和2月龄时仔兔背部皮肤毛囊密度、直径以及2月龄时毛纤维直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8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Lef-1在小鼠背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毛囊生长更替的关系。本试验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小鼠毛囊的周期性变化,检测Lef-1在小鼠毛囊生长的不同时期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组织定位。结果,昆明系小鼠毛囊生长呈周期性变化,处于不同生长时期的毛囊具有各期的特殊结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各阶段皮肤组织中存在Lef-1蛋白的表达,其在毛囊生长初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期和末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ef-1在不同毛囊生长时期的皮脂腺、根鞘和真皮乳头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Lef-1的表达与毛囊的周期性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获得羊驼Bclaf1基因cDNA序列,研究该基因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本研究对已构建的羊驼皮肤cDNA文库进行筛选和ESTs分析,并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对Bclaf1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组织定位.结果,羊驼Bclaf1基因与褐鼠、小鼠、狗、人和黑猩猩Bclaf1基因相应c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100%,92.9%、86.0%、81.1%和77.9%.Bclaf1在幼年羊驼毛囊中没有阳性细胞,在成年羊驼、白色和棕色羊驼毛囊的外根鞘处集中表达;根据光密度值分析得Belaf1在不同毛色羊驼毛囊中的表达差异显著.结果表明,Betaf1基因在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随年龄和毛色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基因表达调控是动物被毛生长和发育的决定性因素。microRNA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元件,在多种哺乳动物皮肤及毛囊中均有表达,并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皮肤和毛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从microRNA水平上解析绵羊、山羊及羊驼等被毛生长特点及发生机理,为提高毛用型经济动物的毛发品质和产量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更深入地研究皮肤组织中microRNA的功能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作者主要针对目前已报道的在绵羊、山羊及羊驼等哺乳动物皮肤及毛囊发育中microRNA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IGFBP)在内蒙古白绒山羊绒毛发育的不同生长阶段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皮肤中IGFBP-1~IGFBP-6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埋植褪黑素组改变绒毛生长周期的研究,来鉴定IGFBP-1~IGFBP-6基因中高表达的结合蛋白的作用。结果表明,IGFBP-3和IGFBP-5在绒山羊绒毛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IGFBP-5的表达相对于IGFBP-3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结果提示,在内蒙古白绒山羊的绒毛发育过程中,IGFBP-5可能是一个主要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