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万.hm-2(D1)、300万.hm-2(D2)、450万.hm-2(D3)3种密度的二因素试验,研究了灌溉模式对不同密度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拔节水的基础上增加灌溉显著提高了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成穗率,三个指标基本上均表现为W3〉W2〉W1j〉W1b〉W0。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低表现为W2〉W1j〉W1b〉W3〉W0。产量则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W2〉W3〉W1b〉W1j〉W0。密度从D1增加到D3,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则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因此在春季降雨较少的条件下,灌溉模式W2即灌拔节水和孕穗水,就可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群体合理构建和高产的需要,其适宜密度为30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2.
密度和肥料对玉米新品种科大16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高产玉米新品种科大16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对其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的增产效应大于肥料的增产效应;秃尖长受肥料和密度的影响明显;株高、穗位高受密度的影响变化复杂;棒三叶叶长、叶宽、叶面积变化相对稳定;棒三叶夹角则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优化定抛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波  任万军  杨文钰 《杂交水稻》2006,21(5):64-68,72
水稻优化定抛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12万穴/hm^2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密度在18万~36万穴/hm^2内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均以127万穴/hm^2处理最少,24万~36万穴/hm^2处理较大,但30万和36万穴/hm^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低,且36万穴/hm^2处理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变差,因此最适密度为24万穴/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釆种甜菜区一直釆用的甜菜制种栽培密度(行×株=60 cm×40 cm)为对照,在该区设行距均为60 cm,株距设5个处理(分别为30 cm、40 cm、50 cm、60 cm、70 cm)进行对比试验,以探寻与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形成最优组合的最佳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区一直采用行距为60 cm,株距为40 cm的栽植密度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5.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苎麻不同品种栽植密度对纤维产量、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世界上苎麻生产历史最久的国家,但长期来多以稀植为主。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有湖北农科所、四川达县地区农科所,贵州独山麻科所和华中农学院等,先后进行了密植试验.结果表明,以亩栽1600—2000蔸为宜,湖北农科所则提出了亩栽3000蔸的指标.1982年何嵩山研究了栽植密度与纤维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给糯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设置了135×104、180×104、225×104、270×104和315×104株·hm-2五个密度水平,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糯小麦籽粒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孕穗期及开花期叶面积系数、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分蘖成穗率与密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与密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在215×104~238×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达8 000kg·hm-2以上,此密度区间可作为糯小麦正常播种条件下的适宜密度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苏北地区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出苗期至起身期或拔节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播种行距的减小,稻茬麦群体总茎蘖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稳定穗数。其中,行距15 cm、密度为525万/hm~2的组合为最佳组合;其次为行距20 cm、密度525万/hm~2组合。说明在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采用窄行高密度种植方式有利于晚播稻茬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密度和播期对寒优湘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02年对杂交稻寒优湘晴密度和播期的试验资料,分析了寒优湘晴产量性状和稻米品质变化等特性,表明寒优湘晴在上海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10~20日,基本苗适宜密度为4万/667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11.
广两优476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广占63-4S和R476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父本R476是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的两系恢复系,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4。在湖北省中稻区试中,该组合表现产量高、品质优、熟期适宜等特点,2010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杂交稻浙优1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丛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内,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最适栽培密度为20 cm×23 cm,每667m~2产量为569.7 kg,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广两优676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广占63-4S与福恢676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南靖县2012年开始引进试种,2013-2014年连续2 a示范种植,考察其产量表现和主要特征特性,并总结了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优质丰产杂交籼稻品种机直播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适宜平原(崇州)与丘陵(三台)稻区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群体质量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的鉴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为杂交籼稻机械化直播配套技术的融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两生态区以29个品种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精量穴直播(以下简称机直播),研究机直播对平原与丘陵稻区不同产量水平的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依据两生态区各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聚类分析,将两生态区供试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种类型。其中,三台高产类型品种占17.2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2.76%;崇州高产类型品种占10.3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9.66%。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两生态区高产类型品种的共性特征为分蘖能力强、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拔节期后叶面积指数(LAI)大,干物质累积量高;结实期顶3叶叶长、叶位、叶张角、株高及其顶部截获光能优势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除群体透光率、顶3叶叶张角、分蘖盛期LAI及干物质累积量外,各群体质量指标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 =0.37*~0.90**),尤其是齐穗期高效LAI率、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及其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结论】机直播条件下,高产类型品种能够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并协同提高结实率,实现生育后期群体干物质的高增长,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广两优476在湖北潜江示范种植6.8 hm2,表现生育期适中、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米质优,适合潜江地区种植。探索了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精米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生育期没有影响,但对产量及精米率却有一定影响,其中以30 cm×13.2 cm的插秧密度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4.85%,其次是30 cm×10 cm,比对照增产3.94%。随着穴距的加大,产量逐渐下降,穴距超过20 cm以上,减产幅度大。从精米率看,以30 cm×13.2 cm的插秧密度精米率最高,其精米产量也最高,比对照增产8.77%;30 cm×10 cm插秧密度的稻谷虽然比对照增产极显著,但精米率低,远远低于30 cm×13.2 cm的精米产量,且中感叶瘟病和轻微穗颈瘟及二化螟,其它处理只有轻微叶瘟的发生,却无穗颈瘟和二化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广两优100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广茉S与从凤阳县农业局引进的水稻恢复系紫恢100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9.
机插水稻密度与产量关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机插水稻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水稻的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最终产量影响较大,栽插密度以5.36万/667 m2较好,机插水稻高产是由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宜的栽插密度能较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最终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