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通牦牛是青海省牦牛的新品种,它有生产性能高、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的优点。为了遏制雪山乡牦牛因低水平饲养,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家牦牛普遍自然退化現象,积极开展《牧业经济合作社》项目,确保该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雪山乡于2008-2010年从青海省大通种公牛场共引进大通牦牛2岁种公牛105头,并与当地牦牛进行杂交,杂交一代犊牛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2.
牦牛(Bos grunniens)起源于中国,是一个分布范围比较狭窄的珍稀畜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寒地区,具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1-2];但由于生产方式不合理、饲养条件落后以及严重的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导致家牦牛普遍出现自然退化现象。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利用野牦牛这一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的牦牛新品种,该产品生产性能高,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为了遏制雪山乡牦牛因低水平饲养,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家牦牛普遍自然退化现象,积极开展《牧业经济合作社》项目,确保该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雪山乡于2008-2010年从青海省大通种公牛场共引进大通牦牛2岁种公牛105头.  相似文献   

5.
野牦牛与家牦牛六个方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我国是世界上家牦牛数量、品种最多的国家,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约占世界家牦牛总数的95%以上。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种,仅青海省就有牦牛490余万头,约占全世界的1/3。本文主要对青海家牦牛和野牦牛的分布及概况、外貌特征与繁殖方式、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野牦牛喜欢群居,善于攀高涉险;野牦牛的繁殖情况基本与家牦牛相似;野牦牛比家牦牛抗病性能好。  相似文献   

6.
导入野牦牛血液对提高家牦牛后代生长发育效果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地防止牦牛退化,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利用野牦牛(精液)、半野血牦牛,采用人工控制本交和人工授精的方式与家牦牛杂交,对1/2,1/4野血牦牛的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生长发育速度加快、体重增加,均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的相应指标。利用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群体效果显著,是目前提高牦牛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引进野血种公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可有效遏止牦牛退化,进一步巩固和改善我县牦牛品种质量,恢复其原有的优良生产性能和品种特征,提高经济效益.[方法]本文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与家牦牛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结果]显示,在同等条件下,1/4野血牦牛初生、6月龄、18月龄体尺、体重均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经t检验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用野血牦牛改良家牦牛,是目前更新复壮家牦牛群体的有效途径之一,能获得很强的杂种优势,对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生活在3000m以上的高寒牧区,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该品种低产、晚熟,产肉及产奶性能低,加之长期以来掠夺式经营管理、低水平的饲养营养条件、严重的近亲繁殖、过牧饲养及草场退化,使原本较低的牦牛生产性能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品种退化现象,群体效益差、商品率低,使发展和提高牦牛品质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目前牦牛生产现状,海晏县充分利用野血牦牛体格大、产肉量多、抗逆性强的特点,与家牦牛杂交以提高生产性能,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家牦牛与不同野血牦牛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比较分析了家牦牛、1/2野血牦牛及3/4野血牦牛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家牦牛、1/2野血牦牛和3/4野血牦牛的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60,常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性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家牦牛和野牦牛的染色体组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现存栏牦牛量约占世界牦牛存栏的2/5占全国牦牛存栏的半数左右以上,是世界上牦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青海省牦牛生产性能较低且逐年退化,生长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要到4.5岁后才出栏,胴体重平均只有77 kg.因此通过选育生产推广牦牛种牛来复壮家牦牛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增加肉、绒产量,是解决目前生态建设中因控制或减少牦牛饲养量而造成的农牧民收入停止增长或出现降低的矛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推进牦牛业由头数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现就大通牦牛种质资源保持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家牦牛是半野生畜种,终年放牧,为验证野牦牛家养和育肥的可行性,本研究以野血牦牛为试验组,家牦牛为对照组,做了舍饲育肥试验,结果表明:2.5岁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比家牦牛多增重8.82 kg和6.21 kg,差异显著(P<0.05);1.5岁1/2野血牦牛、1/4野血牦牛比家牦牛多增重9.71 kg和5.13 kg,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野牦牛可以进行舍饲育肥.  相似文献   

12.
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提高牦牛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是我国牦牛的主产区,但近年来黑土型退化草地的发生与发展直接威胁着我国牦牛业的发展.通过对退化草地的调查分析,认为不合理的放牧制度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地退化又引起牦牛生产力的下降,据此提出了通过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和加强牦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改善本地区生产环境、保持牦牛-高寒草甸系统持续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老龄牦牛睾丸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在老龄牦牛睾丸的分布特征。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观察9头健康老龄牦牛和10头青年牦牛睾丸组织结构特点及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ColⅣ)和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光镜下,老龄牦牛生精上皮部分或完全退化,生精小管固有膜及间质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较青年牦牛丰富;老龄睾丸间质血管及生精小管固有膜中AB-PAS阳性反应较青年牦牛增强。数据统计表明,老龄牦牛Sertoli细胞及Leydig细胞数均明显减少,生精小管横截面积以及平均间质组织面积极显著大于青年牦牛(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LN在老龄牦牛睾丸Sertoli细胞和肌样细胞表达与青年牦牛相近,LN在生精细胞表达降低,而在Leydig细胞几乎无表达;ColⅣ在不同年龄牦牛睾丸组织表达位置及强弱相似,但其平均吸光度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老龄牦牛睾丸组织HSPG主要在Leydig细胞表达降低,平均吸光度检测统计极显著低于青年牦牛(P0.01);同一年龄段LN、ColⅣ和HSPG表达无明显差异。高原环境中,老龄牦牛生精上皮退化伴随着间质成分增加、间质面积增大、Leydig细胞及Sertoli细胞数量减少等形态学变化;睾丸组织ColⅣ分泌增加且胶原纤维合成增强,LN和HSPG的显著降低可能影响Leydig细胞合成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丹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山丹县牦牛养殖存在品种退化、疾病危害严重、生产性能较低、技术服务滞后等问题,建议建立繁育示范基地和高效育肥示范基地,抓好品种改良和高效育肥;加大科研力度,开展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研究;成立牦牛养殖协会,加强交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黑土型退化草地上提高牦牛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青藏高原是我国牦牦牛的生产区,但近年来黑土型退化等草地的发生与发展直接威胁着我国牦牛业的发展。通过对退化草地的调查分析,认为不合理的放牧制度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地退化又引起牦牛生产力的下降,据此提出了通过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和加强牦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改善本地区生产环境、保持牦牛一高寒草甸系统持续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青藏高原附近地带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中国是牦牛的主产国,在我国,牦牛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和云南六省。牦牛的分布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季短、辐射强、氧气低的特点,正是由于牦牛生长环境极为严酷,因此牦牛形成了抗逆性强、耐寒怕热、生存能力极强的生理特征。目前,  相似文献   

18.
牦牛是玛沁县东倾沟乡最主要的畜种之一,在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选育和生产管理方式的落后,加之草原退化,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有所降低。为遏制牦牛退化,探索在现有条件下牦牛改良的有效方法,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组1992—1993年在东倾沟乡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两年共繁育1/2野血牦牛37头,其中公20头,母17头。所繁育的野血后代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深受牧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19.
1/4野血牦牛,1/2野血牦牛及家牦牛初产产乳性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4野血牦牛、1/2野血牦牛和家牦牛的初产牛进行120天的产奶量和乳脂率测定。结果:日均挤乳量,1/4野血牦牛为0.94±0.22kg,1/2野血牦牛为1.05±0.18kg,家牦牛为0.11±0.10kg;乳脂率,1/4野血牦牛为6.29%,1/2野血牦牛为5.6%,家牦牛为6.24%。经q检验,3组的日均挤乳量和1/4野血牦牛与家牦牛的乳脂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而1/2野血牦牛因野性较大,难以挤净含脂较高的二奶,以致乳脂率低于其它两组。  相似文献   

20.
引入1/4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所生产的野血后代,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作者以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杂种牦牛和家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体重。结果:1/4野血牦牛初生重、6月龄、18月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同龄家牦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