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好早春鱼塘管理,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 1 提高水温 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强度,加快生长速度。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控制在0.6~0.8米,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龟类提早开食。开春后,勤注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时,每次不可大量注入,以防水温骤降。同  相似文献   

2.
倪田 《湖南饲料》2002,(2):38-38
抓好早春鱼塘管理,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1.提高水温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掌握在0.6~0.8米,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要勤灌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时,不  相似文献   

3.
抓好早春鱼塘越冬后的饲养管理,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1提高水温,及时开食,恢复体质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当气温平稳回升后,在晴天可适当降低鱼池水位,以尽快提高水温,促进鱼类摄食,增强体质,同时也要防止因气温突变引起水温变化过大。随着水温的回升,鱼类开始少量摄食,若发现水底到池面出现多处小面积混浊、鱼类活动频繁,则说明鱼类处于饥饿状态。当表层水温达3℃时,每周投饵1次;晴暖天气当表层水温升到10℃时,需每天或隔天投饵1次,每次投饵量为夏秋季节的1/6左右。…  相似文献   

4.
1提高水温 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控制在0.8-1m,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勤注水。对保水力差的池塘,每次加注新水,量宜少,以防水温骤降。同时应适当施些有机肥,以利提高水温。  相似文献   

5.
1 提高水温 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加快生长.因此,初春鱼池水位应控制在0.8~1m,使水温能较快升高,以利于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勤注水.  相似文献   

6.
春季鱼塘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好春季鱼塘的饲养与管理,不仅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而且由于早春气温低,鱼苗活动较少,在捕捞、运输、投放过程中,不易受伤,鱼苗成活率高。一般在2月-4月投放为宜,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1保持鱼塘适度水深 早春鱼塘要保持适宜的养殖水位,不可过浅或过深。池水过浅,水体热能散失较快,而且初春天气变化频繁,若突然变冷,易冻伤池鱼;池水过深,由于春季气温偏低,光照不强,水温难以提高,不利于池塘物质能量转化和鱼类生长。实践表明,早春池水深一般以1.2米左右为宜,这样水体热能不易散失,能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正抓好春季鱼塘的饲养与管理,不仅能促进鱼类提早开食,恢复体质,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增强抗病能力和提高成活率。而且由于早春气温低,鱼苗活动较少,在捕捞、运输、投放过程中,不易受伤,鱼苗成活率高。一般在2~4月投放为宜,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抓好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鱼类不发病或少发病,最根本的办法是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力。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是增强鱼体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把春季放养改为冬季放养,是一项重要措施。因为春季水温已经上升,病原体开始生长繁殖,而且鱼类越冬后体质瘦弱、鳞片松散,鱼体极易受伤,病菌乘虚而人使鱼发病;而冬季水温较低,鱼体肥壮,鳞片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鱼体受伤,病菌也处在不活跃状态,鱼类就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创伤。到春季水温上升,可提早开食,鱼类能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并增强抗病菌能力。 2.合理地混养和密养。实践证明,单养池塘比混养池塘易发病,所以无论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从预防鱼病的观点来说,都应该提倡鱼类混养。适度密养,可有效利用水体的鱼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过度的高密度放养的水体,鱼类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在经营管理中一定要坚持合理密养。  相似文献   

10.
1春季春季鱼塘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能有效促进鱼类提早摄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及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成熟。对于全年的渔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秋天虽然气温逐渐转凉,水温也随之下降,但仍然是鱼类生长和积累营养的重要时期,所以搞好秋季鱼塘管理,对提高塘鱼规格和增加鱼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投饲管理。早秋的水温仍适于鱼类的生长。此时各种草的数量多、质量好、螺、蚬的来源也多,水质也不很  相似文献   

12.
一、秋放好处:提早放养鱼种是获得成鱼高产的重要措施。晚秋即水温在12℃左右时放养鱼种好于春季解冻后放养。首先,由于秋放可以使鱼种适应环境的时间长,提高成活率,并有利于来年水温回升后鱼种快速生长。其次,可以提早开食,延长鱼类的生长时间,提高鱼产量,若在秋季放养,第2年秋末捕捞,鱼类生长期有1年多的时间,比春季放养延长几个月。其三,可以减少鱼病,增强体质,节省开支。秋季由于强化培育,鱼种的  相似文献   

13.
1适时加注新水早春和晚秋每半个月加水1次;6~9月,水温高,又是鱼类摄食生长旺季,每7~10d需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量20cm左右(视水的肥量、鱼群浮头和池塘渗漏等灵活掌握)。发生泛塘或坏水时,紧急大量注水或换水能迅速改善水质。新水能带进氧气和老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冲淡水中有机质浓度(包括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消除组成坏水的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夏秋高温时期,在鱼塘食场常出现腐臭味道,这就表明食场已经开始有污染源出现,如不及时消毒和处理,就会给塘鱼感染病菌、寄生虫等,给养殖生产带来威胁。鱼塘食场是养殖者人工设置的供养殖鱼类集中摄食的场所。食场附近常有残饵剩渣,其腐败常使病原体大量滋生,特别是在水温较高、鱼病流行的季节,鱼类病菌从鱼类口入的机率更可  相似文献   

15.
正养殖要控制池水深度,采取分期注水措施,即不要一次灌满水,应该由浅到深逐步加入,以利于提高水温,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一般10~15 d加水1次。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一般的水产养殖动物已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此时应及早开食,投喂新鲜质优的饲料,保障其能提早开食,促进体质的恢复。饲料中添加水产用多维等,可增强抗病力,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相似文献   

16.
1强化培育秋季水温降低,青饲料来源减少,鱼类食欲下降,因此要培肥水质。肥水有如下好处:为鲢、鳙鱼培育丰富的浮游生物以供其滤食生长:丰富浮游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溶氧量,以供鱼类呼吸生存;有利于肥水保温过冬。一般每667m^2施发酵过的人畜粪肥水500k;入冬后气温降低,遵守“量少次多,不断补充”原则。  相似文献   

17.
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但此期间随着投入品的大量增加,水质变化最为频繁,且灾害天气时有发生,管好鱼塘的水质,可保增产增收,若疏于管理,则可能前功尽弃,故此时的水质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1水质控制 高温季节,投饵比较多,水质变化快,搞好鱼池的水质调节,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措施。水质调节主要是提高水中溶氧量,减少耗氧量和氨氮含量,提高池水透明度。受冷空气的影响,池塘水温逐渐下降,养殖鱼类进入休眠状态,摄食量明显减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由于自入秋以来,降雨量少,养殖鱼池内注入新水的量小,同时由于池塘内大量投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和鱼饲料,连同鱼类粪便进入水体。  相似文献   

19.
池塘养鱼的各季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春季1.1池塘水位早春池塘里面的水不能太深,通常水深要保持在1米左右,这样能使池塘内的水增温更快,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使鱼更早的进食并生长。1.2鱼塘水质肥沃的水质有利于鱼的生长,但如果水质富营养化,那么就不利鱼生长。若水质老化、偏酸性,应该及时的注入新水,或者按照150~220千克/公顷泼撒生石灰水。如果水质的营养不够,就施入一定量的化肥,始终保持水质的活、肥、爽、嫩,使水的颜色呈黄绿色或是油绿色。  相似文献   

20.
冬至到春节前后,水质稳定,鱼体壮实,病害较少,而且鱼种壮,鱼鳞紧,适应力强,此时放养鱼种极为有利,并且水温低,鱼活动力弱,捕捞和放养过程中成活率高,同时免去并塘越冬的麻烦,使鱼种较早地得到疏散精养,促进早春生长,可利于鱼种早适应、早开食、早生长。但冬季水温较低,在放养细节上要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