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省粳型超级稻品种产量与源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盐丰47和辽星1号2个超级粳稻品种的产量、产量结构、物质生产及源库特性等。结果表明,2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盐丰47的有效穗数最高,产量水平最高,辽星1号的每穗粒数最高,各品种成粒率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超级稻品种出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和茎鞘物质向子粒的转运率都高于对照品种,超级稻品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灌浆期叶源量、比叶重、光合势都高于对照,源库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翟超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54-12856
[目的]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方法]以早熟晚粳“武运粳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秧龄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太湖农区“武运粳19号”的适宜秧龄范围为15 ~ 18 d、适宜栽插密度为23.85万~33.30万/hm2,在此条件下可获得适宜穗数、较大的穗型以及较高的产量,且各项稻米品质指标较好.[结论]18 d的秧龄、33.30万穴的移栽密度为最优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东兴  张强  陈温福  侯立刚  全成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63-4164,4184
对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只有1个品种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2级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参试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7,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与穗粒数和实穗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524,P<0.05);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吉林省2003年中早、中熟4个品种区域试验点38个参试品种12项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研究了各品质性状的品种(基因型)、地点、品种×地点互作效应相对变异。结果表明,垩白性状、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粒长的国家一级达标率极低;各品质性状在品种间、环境(地点)间都有极显著差异,而且各品质性状均存在品种×地点交互作用;参试品种均以品种效应为主,品种效应最大的是直链淀粉含量,环境效应最大的是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6.
双季超级早稻高产品种特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8个超级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双季超级早稻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及株型特征等。结果表明:超级早稻的产量主要受总颖花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高产品种具有大穗优势。高产超级早稻品种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高、衰减速度慢,倒1叶和倒3叶的叶基角略大于中、低产超级稻品种,使功能叶片姿态更加合理,且叶长及长宽比均优于中、低产品种,有利于在生育后期截获更多光能,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免耕栽培对晚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对晚稻进行了免耕与常耕栽培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耕栽培水稻相比,免耕水稻的分蘖出现早,茎蘖增长快,分蘖数量多;LAI大,且孕穗期以前LAI增长更快;群体质量优,经济性状好,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周守年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5):26-27,31
晚粳W328为优质、抗病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与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育成。为在安徽省及其适宜区域推广栽种,充分发挥其优质高产特性,根据试验示范结果特制定晚粳W328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规范其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以达到其高产和优质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双季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在施钾量为135 kg/hm2和180 kg/hm2时不同施钾时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2个施钾水平下均为m(基肥):m(蘖肥):m(穗肥)=5:2:3时的产量最高.穗期施钾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促进茎鞘物质运转、提高剑叶的气-叶温差、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穗...  相似文献   

10.
以23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在湖南省长沙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土壤酸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品种耐酸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各品种在普通大田产量为5226.6~9202.1 kg/hm2,在酸化大田产量为3643.2~7714.8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②与普通大田比较,酸化大田条件下岳优6135、华优18、金优284和Ⅱ优46产量提高,增幅为3.24%~26.33%,其他品种产量均下降,降幅为2.04%~56.79%;③根据产量变化的显著性,供试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五丰优 T025、荆楚优148、岳优6135、深优9586、湘丰优103、中优288、农香18、汕优432、Ⅱ优6号和中9A/R10402属酸性敏感型,五优308、准两优608、丰源优227、丰优1167、丰源优299、T优272、中9A/R9963属酸性中间型;岳优9113、金优284、深优9588、华优18、Ⅱ优46和Ⅱ优3027属酸性迟钝型。  相似文献   

11.
云南粳稻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MMI模型对种植在4个试点的11个粳稻品种的稻米品质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及其相应的稳定性参数(Di)为指标,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品种×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和环境不同而变化较大,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顺序为粒宽粒长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其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13,0.14,0.31,0.37,0.43,0.48,0.79,0.84和2.33。综合考虑稻米的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云粳4号、云粳优10号、云粳12号和云粳15号稻米品质好且稳定性较高,可作育种亲本,以改良稻米品质及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市场粳米食味品质、外观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通过试验对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正常粒率与粉状粒率、茶系粒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胴割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千粒重、粒体积与食味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优良食味粳稻育种中应该注重选育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品种,并且不过分追求大粒。在优质栽培中应采取措施促进子粒正常成熟,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肥料运筹方式对湖南地区双季早稻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陵两优104为供试材料,于2015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基地进行大田小区试验,总施氮量为180 kg/hm~2,设5个肥料运筹处理试验,即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分别为1∶0∶0∶0、7∶3∶0∶0、5∶3∶2∶0、4∶3∶2∶1及2∶3∶3∶2,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处理对陵两优104的叶龄进程、茎蘖动态以及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为2∶3∶3∶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8 275.50 kg/hm2,分别与1∶0∶0∶0、7∶3∶0∶0处理达5%显著差异水平;随着后期基蘖肥比例的减小,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总体呈减少趋势;与其他处理相比,2∶3∶3∶2处理可显著增加分蘖数与叶龄数。[结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分别为2∶3∶3∶2的均衡肥料运筹方案有利于湖南地区双季早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杂交籼稻品种新优188和粳稻品种华粳295不同移栽秧龄对其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裂区试验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新优188和华粳295两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均随着秧龄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秧龄的情况下,晚籼品种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均高于华粳295。[结论]以产量为指标,新优188比较适宜在京山地种植,其最佳秧龄为15 d,在此条件下,水稻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可以达到8 289.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浙优10号是BT型不育系8204A与恢复系浙恢9816配组选育成的高产杂交晚粳新组合,其中浙恢9816由恢复系浙恢93-1与皖恢9号杂交后经5a的加代选育获得。2003年-2004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085t/hm2,比对照秀水63平均增产5.4%。2008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浙优10号具有植株繁茂,杆粗抗倒,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双季超级晚稻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杂交稻增加26.66%;超级晚稻的每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结实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有关试验结果,提出了超级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粳稻新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性和稳产性,2008年对郑稻18、郑稻19、新稻18等6个粳稻新品种,在河南省内8个不同生态区进行随机区组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Shukla、AMMI和C.S.1in等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供试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郑稻18、新稻18丰产性和稳产性表现较...  相似文献   

18.
The research performed analysis on differences of physiological property and yield of Tiejing No. 11 by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patter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ile the nitrogen of basal: tillering: panicle was 6 ∶3∶1, the higher amount of nitrogen improved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effective panicle, grain weight and yield; the medium nitrogen level had advantage under the ratio 4:3:3; nitrogen application at lategrowth stage was suitable for low or medium nitrogen level,which could increase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optimize the yield components and increase yield; under the same ratio for basic tiller and ear fertilizer,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could improve total nitrogen uptake and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 nitrogen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milled rice and tasting, but nitrogen recovery and harvest index changes had difference; as application at late growth stage in same nitrogen rate, total nitrogen uptake and protein content increased, nitrogen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and milled rice and amylose content and tasting decreased, nitrogen recovery and harvest index increased under low or medium nitrogen level and decreased under high nitrogen level. Nitrogen application 210 kg/hm~2 and the ratio 4 ∶3 ∶3 of basal:tillering: panicle made the yield increase by 2.8%-11.3%, and this is the optimal mod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9.
施肥对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氮肥种类及施肥方法对粳稻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对粳稻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呈强正相关,对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使用有机肥和降低氮肥施用量有利于降低粳稻中蛋白质的含量,提高粳稻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0.
粳稻谷粒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28个正交组合的粒长 (x1)、粒宽(x2)、粒厚(x3)、粒重(y)间相关、回归、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粒长与粒厚、粒重间偏相关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 2**和0.840 9**;粒厚与粒重间偏相关关系也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70 7**,长、宽、厚对粒重的贡献力大小分别为粒长>粒厚>粒宽.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谷粒性状间回归方程为y=4.175x1+0.838x2+19.630x3-52.038,复相关系数R2=0.730,方差分析F=21.603, 达1‰以上水平,说明y与x间的拟合度较好,另外,从方程中还可以看出,当x1、x2、x3变化量相同时,粒厚(x3)对粒重(y)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粒长(x1).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主成分的特征根λ1=1.804,贡献率为45.092%,为粒重因子;第2主成分特征根λ2=1.369,贡献率为34.225%,为粒厚因子 ;第3主成分特征根λ3=0.700,贡献率为17.50%,为粒宽因子.并提出在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时,主成分值要选择适宜,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